101年前,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一所學校,它僅僅存在了14年,卻影響了之後近百年的人類審美理念。實際上,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諸如蘋果、MUJI這些品牌的極簡、本質、乾淨、舒適的風格,甚至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都可以追溯回101年前這所學校所留下的美學靈感。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個名字,但並不清楚它究竟意味著什麼。而包浩斯早已從一所學校的名字,演變為一種深刻影響建築與工業設計的現代主義審美思想。紀錄片《二十世紀的面孔》中曾經提到,每個現代城市都成了包浩斯的生產機器。的確如此。現代生活中的每一塊拼圖,實際上都殘留著當年那場光榮夢想的痕跡。正如梁文道所說,「納粹曾經逼得包浩斯學校風流雲散,可是沒想到,它卻在全世界復活了起來。不管你知不知道包浩斯這個名字,你都已經生活在一個由包浩斯締造的世界裡。」如果你已經開始對包浩斯產生了一點興趣,那麼一定不可以錯過這檔節目——
介紹包浩斯的節目不少,但多數聚焦於包浩斯在設計,尤其工業設計領域的影響和建樹;而《爾雅:包浩斯的革命》(下簡稱《包浩斯的革命》),並沒有把視角局限在藝術史或者設計史的框架內。第一集由梁文道主講,就把節目景觀拓展到了社會史以及思想史的脈絡裡。從包浩斯的歷史背景開始,結合德意志帝國曾經腐朽不堪的體制帶來的社會問題,談到包浩斯獨特的教育制度,娓娓道來。並且還提出一個由包浩斯運動延展而生的理念:理性美學。
這裡所謂「理性的美學」,就是包浩斯希望找到一種理性秩序,還原物質的最本質,實踐一種打破藝術與工匠,傳統工藝以及機械生產之間的隔膜的嶄新藝術形式。要真正理解包浩斯,還得回到包浩斯誕生的那個國家、那座城市以及那個時代。所以《包浩斯的革命》第一集,就把觀景器直接搬到了德國的魏瑪、德紹兩地,並且進入包浩斯學校內部進行拍攝。魏瑪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這座城市對於德國人而言,太神聖、太重要。因為這是歌德與席勒的城市,是李斯特的城市,是巴赫的城市,它代表著德國古典文化的精髓。
而包浩斯誕生的那個年代,正是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國被瓦解,魏瑪共和剛剛建立,各方勢力激蕩,一切動蕩不安的時代。當時聚集在魏瑪的一群文化精英和藝術家,都想通過自己擅長的領域,去解答西方現代性留下的後遺症,解決德意志帝國深埋的禍根。站在魏瑪共和廣場前,梁文道回憶,「為此他們曾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國度,一個擁抱人性、擁抱自由、擁抱人類尊嚴的國度」。而包浩斯這所學校的首任校長以及創辦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正是魏瑪文化裡的一個精英代表。包浩斯這個名詞,實際也是格羅皮烏斯創造出來的,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 參與創建包浩斯的藝術家們,最中間戴黑色禮帽的是校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與那些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和政治權貴一樣,這群藝術家、建築師或設計師也意識到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出現了大問題。首先,他們痛恨曾經的帝國腐朽制度遺留下來的等級秩序。對于格羅皮烏斯這些藝術家和建築設計師來說,這種不平等不僅體現經濟和社會生活上,同樣滲透在建築、藝術設計等諸多領域。當年的建築設計依然追求極盡奢華與浮誇的裝飾,越是壯觀,就越是無視平民與勞苦大眾的真實需求,成為一種不平等的象徵。其次,在那個時候,工業社會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且僵化,人類分工明確,這種分工又導致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割裂,生活開始出現了斷裂。而那些在工廠流水線上打工的人,成了機器時代的一顆「螺絲釘」,日常只是在進行無意義的重複性工作。工作僅僅成了一種謀生手段,不再帶來完整的意義。在這種片段而碎裂的現代生活中,藝術家們想要尋回一種藝術和生命的完整性。他們想要打破藝術與工業之間的界限,創造出一些能夠符合機器時代要求,又能讓更多人的生活變得美好的東西。他們也渴望培養出一批人,能真正實現前面所說的嶄新的讓人擁有尊嚴的國度。因此,包浩斯的出現正是挑戰了當時的教育制度,創造了出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同時還發展出一套與之相輔的基礎課程體系,即著名的「三大構成」。
「三大構成」由包浩斯一位非常異類又非常優秀的導師約翰尼斯·伊登發明(約翰·伊登有多另類和傳奇,可以去《包浩斯的革命》節目裡看一看),這也是今天幾乎所有設計類專業最基礎的課程。這樣的課程理念,實質就是讓所有藝術與設計都必須回歸到最基礎的形式,拆解出世界萬物最本質的構成元素。基於這種回歸本質的課程設計,包浩斯逼促所有設計擺脫「創作外型」的弊病,真正走向了實用、方便和美觀。與此同時,包浩斯也培養出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它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影響了之後一百餘年裡全世界的設計風格,讓全世界都湧動著包浩斯風潮。
儘管包浩斯只存在了短短14年時間,卻憑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先鋒精神,為世界輸送了一批大膽、反叛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引領了藝術設計領域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思想革命。101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新回看包浩斯當年極為理想主義的創校宣言,會驚訝地發現,包浩斯竟然真的做到了。1919年的那份立校宣言封面是一幅木版畫,圖案是一座三塔尖的哥德式教堂,塔尖指向星空,周身被三束光束所包圍,分別代表繪畫、雕刻和建築。宣言裡寫道:「讓我們建立起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裡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立起屏障的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我們的雙手建造起一幢將建築、雕塑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且以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臂,將它矗立在雲霄,使它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誌。」從今天的角度,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有藝術家為了思想和社會的改革而不斷奔走,並理想化地試圖用藝術的方法解決來自社會制度的種種問題。但是正如包浩斯的宣言裡所說,
藝術家和工藝技師沒有什麼不同,和普羅大眾也沒有什麼不同,以藝術的思維滲透生活,以微弱之力燃起星星之火,這是在絕妙靈感之外,包浩斯藝術家們更加令人欽佩的事。它提倡的化繁為簡,注重實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讓產品經久不衰,幾乎看不到年代的痕跡,這在今天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具體的例子。這種以簡馭繁、讓實用性與藝術性不再相互矛盾的理念,也反過來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審美態度。陳丹青提到,他今天看到的最好的超前的產品,無論是一個杯子、一把椅子,經過這種基於包浩斯理念高度設計的產品,只要它擺在那裡,就在教你一種觀看之道。你會不自覺地拆解出它最本質的形、線條、顏色。它是自帶訊息的,自帶設計教學和設計靈感的,讓人自然地接受這種審美理念的教育。今天再看包浩斯,或許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影響遠遠超過當年它曾經想要影響的層面。就像陳丹青在這檔節目裡所說,「他們未必想到包浩斯,但是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包浩斯。」包浩斯學院成立101周年之際,COLMO攜手《爾雅》,通過梁文道、陳丹青的獨家視角,深入德國魏瑪、德紹、包浩斯學院,重新解讀百年包浩斯背後理性美學的變遷。看理想精品生活指南系列視頻節目全新上線——
《爾雅:包浩斯的革命》,走近包浩斯與它引領的百年風潮。COLMO繼承並重新升華了包浩斯,以「新包浩斯主義」給生活勾勒理性的內涵,賦予「理性美學」的全新形式。洞悉本質,還原生活本真;以簡馭繁,驅動生活精英化;最終實現行真致遠的生活美學。
上集《理性美學的革命》:梁文道走進德國魏瑪,包浩斯學院以及格羅皮烏斯校長辦公室,從社會史與思想史框架,回顧包浩斯百年史。下集《生活美學的革命》:梁文道對談陳丹青,基於藝術史視角,從印象派到立體主義、解構主義再到包浩斯的現代主義依次梳理,並通過ART Nouveau,上海城市規劃、木心美術館等現代的耳熟能詳的建築闡釋包浩斯的意義,將對包浩斯的解析從深邃的思想藝術領域,回歸到目之所及的現代實用生活。
《爾雅:包浩斯的革命》於2月28日,3月4日晚8:00點在看理想和騰訊藝術同步播出,歡迎收看。📖
獨家放送梁文道包浩斯書單:
【英】威爾·貢培茲《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英】弗蘭克·惠特福德《包浩斯:大師和學生們》
【德】包浩斯檔案館《包浩斯1919-1933》
【俄】卡西米爾·馬列維奇《無物象的世界》
讓尼娜·菲德勒 / 彼得·費爾阿本德 《包浩斯》
【奧】馬赫《感覺的分析》
【美】彼得·蓋伊《魏瑪文化》
💡本節目由看理想與COLMO聯合出品
COLMO AI科技家電高端品牌,將AI核心技術融於高端家電,以前沿設計打造理性美學,為全球超級個體提供面向未來的全新套系化高端家電,釋放智能生活的無限可能,開啟科技人居新生活。
COLMO,寓意「攀登」,為每一個「生而非凡」的1%超級個體服務!
👇關注
COLMO公眾號,探尋理性美學,即有機會獲取《爾雅》明信片限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