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x陳丹青:101年前的一所學校,如何影響人類百年審美?

2021-02-21 Vistopia

101年前,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一所學校,它僅僅存在了14年,卻影響了之後近百年的人類審美理念。實際上,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諸如蘋果、MUJI這些品牌的極簡、本質、乾淨、舒適的風格,甚至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都可以追溯回101年前這所學校所留下的美學靈感。很多人可能聽過這個名字,但並不清楚它究竟意味著什麼。而包浩斯早已從一所學校的名字,演變為一種深刻影響建築與工業設計的現代主義審美思想。紀錄片《二十世紀的面孔》中曾經提到,每個現代城市都成了包浩斯的生產機器。的確如此。現代生活中的每一塊拼圖,實際上都殘留著當年那場光榮夢想的痕跡。正如梁文道所說,「納粹曾經逼得包浩斯學校風流雲散,可是沒想到,它卻在全世界復活了起來。不管你知不知道包浩斯這個名字,你都已經生活在一個由包浩斯締造的世界裡。」如果你已經開始對包浩斯產生了一點興趣,那麼一定不可以錯過這檔節目——

介紹包浩斯的節目不少,但多數聚焦於包浩斯在設計,尤其工業設計領域的影響和建樹;而《爾雅:包浩斯的革命》(下簡稱《包浩斯的革命》),並沒有把視角局限在藝術史或者設計史的框架內。第一集由梁文道主講,就把節目景觀拓展到了社會史以及思想史的脈絡裡。從包浩斯的歷史背景開始,結合德意志帝國曾經腐朽不堪的體制帶來的社會問題,談到包浩斯獨特的教育制度,娓娓道來。並且還提出一個由包浩斯運動延展而生的理念:理性美學。這裡所謂「理性的美學」,就是包浩斯希望找到一種理性秩序,還原物質的最本質,實踐一種打破藝術與工匠,傳統工藝以及機械生產之間的隔膜的嶄新藝術形式。要真正理解包浩斯,還得回到包浩斯誕生的那個國家、那座城市以及那個時代。所以《包浩斯的革命》第一集,就把觀景器直接搬到了德國的魏瑪、德紹兩地,並且進入包浩斯學校內部進行拍攝。魏瑪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這座城市對於德國人而言,太神聖、太重要。因為這是歌德與席勒的城市,是李斯特的城市,是巴赫的城市,它代表著德國古典文化的精髓。

而包浩斯誕生的那個年代,正是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國被瓦解,魏瑪共和剛剛建立,各方勢力激蕩,一切動蕩不安的時代。當時聚集在魏瑪的一群文化精英和藝術家,都想通過自己擅長的領域,去解答西方現代性留下的後遺症,解決德意志帝國深埋的禍根。站在魏瑪共和廣場前,梁文道回憶,「為此他們曾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國度,一個擁抱人性、擁抱自由、擁抱人類尊嚴的國度」。而包浩斯這所學校的首任校長以及創辦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正是魏瑪文化裡的一個精英代表。包浩斯這個名詞,實際也是格羅皮烏斯創造出來的,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 參與創建包浩斯的藝術家們,最中間戴黑色禮帽的是校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與那些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和政治權貴一樣,這群藝術家、建築師或設計師也意識到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出現了大問題。首先,他們痛恨曾經的帝國腐朽制度遺留下來的等級秩序。對于格羅皮烏斯這些藝術家和建築設計師來說,這種不平等不僅體現經濟和社會生活上,同樣滲透在建築、藝術設計等諸多領域。當年的建築設計依然追求極盡奢華與浮誇的裝飾,越是壯觀,就越是無視平民與勞苦大眾的真實需求,成為一種不平等的象徵。其次,在那個時候,工業社會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且僵化,人類分工明確,這種分工又導致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一種割裂,生活開始出現了斷裂。而那些在工廠流水線上打工的人,成了機器時代的一顆「螺絲釘」,日常只是在進行無意義的重複性工作。工作僅僅成了一種謀生手段,不再帶來完整的意義。在這種片段而碎裂的現代生活中,藝術家們想要尋回一種藝術和生命的完整性。他們想要打破藝術與工業之間的界限,創造出一些能夠符合機器時代要求,又能讓更多人的生活變得美好的東西。他們也渴望培養出一批人,能真正實現前面所說的嶄新的讓人擁有尊嚴的國度。因此,包浩斯的出現正是挑戰了當時的教育制度,創造了出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同時還發展出一套與之相輔的基礎課程體系,即著名的「三大構成」。

「三大構成」由包浩斯一位非常異類又非常優秀的導師約翰尼斯·伊登發明(約翰·伊登有多另類和傳奇,可以去《包浩斯的革命》節目裡看一看),這也是今天幾乎所有設計類專業最基礎的課程。這樣的課程理念,實質就是讓所有藝術與設計都必須回歸到最基礎的形式,拆解出世界萬物最本質的構成元素。基於這種回歸本質的課程設計,包浩斯逼促所有設計擺脫「創作外型」的弊病,真正走向了實用、方便和美觀。與此同時,包浩斯也培養出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它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影響了之後一百餘年裡全世界的設計風格,讓全世界都湧動著包浩斯風潮。

儘管包浩斯只存在了短短14年時間,卻憑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先鋒精神,為世界輸送了一批大膽、反叛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引領了藝術設計領域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思想革命。101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重新回看包浩斯當年極為理想主義的創校宣言,會驚訝地發現,包浩斯竟然真的做到了。1919年的那份立校宣言封面是一幅木版畫,圖案是一座三塔尖的哥德式教堂,塔尖指向星空,周身被三束光束所包圍,分別代表繪畫、雕刻和建築。宣言裡寫道:「讓我們建立起一個新的設計家組織,在這個組織裡絕對沒有那種足以使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立起屏障的階級觀念。同時,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我們的雙手建造起一幢將建築、雕塑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且以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臂,將它矗立在雲霄,使它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誌。」從今天的角度,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有藝術家為了思想和社會的改革而不斷奔走,並理想化地試圖用藝術的方法解決來自社會制度的種種問題。但是正如包浩斯的宣言裡所說,藝術家和工藝技師沒有什麼不同,和普羅大眾也沒有什麼不同,以藝術的思維滲透生活,以微弱之力燃起星星之火,這是在絕妙靈感之外,包浩斯藝術家們更加令人欽佩的事。它提倡的化繁為簡,注重實用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讓產品經久不衰,幾乎看不到年代的痕跡,這在今天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具體的例子。這種以簡馭繁、讓實用性與藝術性不再相互矛盾的理念,也反過來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審美態度。陳丹青提到,他今天看到的最好的超前的產品,無論是一個杯子、一把椅子,經過這種基於包浩斯理念高度設計的產品,只要它擺在那裡,就在教你一種觀看之道。你會不自覺地拆解出它最本質的形、線條、顏色。它是自帶訊息的,自帶設計教學和設計靈感的,讓人自然地接受這種審美理念的教育。今天再看包浩斯,或許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影響遠遠超過當年它曾經想要影響的層面。就像陳丹青在這檔節目裡所說,「他們未必想到包浩斯,但是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包浩斯。」包浩斯學院成立101周年之際,COLMO攜手《爾雅》,通過梁文道、陳丹青的獨家視角,深入德國魏瑪、德紹、包浩斯學院,重新解讀百年包浩斯背後理性美學的變遷。看理想精品生活指南系列視頻節目全新上線——《爾雅:包浩斯的革命》,走近包浩斯與它引領的百年風潮。COLMO繼承並重新升華了包浩斯,以「新包浩斯主義」給生活勾勒理性的內涵,賦予「理性美學」的全新形式。洞悉本質,還原生活本真;以簡馭繁,驅動生活精英化;最終實現行真致遠的生活美學。

上集《理性美學的革命》:梁文道走進德國魏瑪,包浩斯學院以及格羅皮烏斯校長辦公室,從社會史與思想史框架,回顧包浩斯百年史。下集《生活美學的革命》:梁文道對談陳丹青,基於藝術史視角,從印象派到立體主義、解構主義再到包浩斯的現代主義依次梳理,並通過ART Nouveau,上海城市規劃、木心美術館等現代的耳熟能詳的建築闡釋包浩斯的意義,將對包浩斯的解析從深邃的思想藝術領域,回歸到目之所及的現代實用生活。《爾雅:包浩斯的革命》於2月28日,3月4日晚8:00點在看理想和騰訊藝術同步播出,歡迎收看。

📖

獨家放送梁文道包浩斯書單:

【英】威爾·貢培茲《現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

【英】弗蘭克·惠特福德《包浩斯:大師和學生們》

【德】包浩斯檔案館《包浩斯1919-1933》

【俄】卡西米爾·馬列維奇《無物象的世界》

讓尼娜·菲德勒 / 彼得·費爾阿本德 《包浩斯》

【奧】馬赫《感覺的分析》

【美】彼得·蓋伊《魏瑪文化》

💡本節目由看理想與COLMO聯合出品

COLMO  AI科技家電高端品牌,將AI核心技術融於高端家電,以前沿設計打造理性美學,為全球超級個體提供面向未來的全新套系化高端家電,釋放智能生活的無限可能,開啟科技人居新生活。

COLMO,寓意「攀登」,為每一個「生而非凡」的1%超級個體服務!

👇關注COLMO公眾號,探尋理性美學,即有機會獲取《爾雅》明信片限量版

相關焦點

  • 陳丹青、梁文道都推崇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2000年,陳丹青從美國回來,也把闊別20年後木心的作品帶了回來。2001年,《上海文學》,刊發木心的《上海賦》。作家陳村一讀,立馬給跪了:「我這輩子讀過無數中文,結識許多作家。毫不誇張地說,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見到的活著的中文作家中,最是優美、深刻、廣博。」
  • 梁文道X張悅然X雙雪濤:文學終究會消失?
    12月21日下午,在寶珀·理想國青年文學論壇上,梁文道、張悅然和雙雪濤圍繞這一問題展開對談。文學有未來?最後一個預言是人工智慧窮盡人的書寫,已經能寫出,人類最細微的感情,於是人類的寫作者只好開始寫動物了。
  • 梁文道x賈行家:東北「文藝復興」了嗎
    你有沒有注意到,近一兩年,東北作家群體開始備受矚目,更不要說之前趙本山帶來的東北語言藝術的影響。除此之外,一些與東北有關的歌曲也開始流行,比如《野狼Disco》,儘管裡面夾雜著大量的廣東話,大家卻覺得這很東北。於是便出現了一個說法,叫做「東北文藝復興」。
  • 陳丹青:學院派的繪畫與素描欣賞不了,它是一種反藝術的表達!
    這其實也是沒有問題的,更不能說是怪大家,畢竟每一個人接觸美術的開始地方就是從學校或者是學院開始。但對於美院的素描甚至是其他的繪畫,陳丹青則有屬於他自己的一類看法。身為中國繪畫界裡面的大咖人物,他很早就靠著《西藏組畫》成名,甚至還引起過一種「丹青熱」的討論。
  • 陳丹青:被考試毀滅的,首先是英語本身
    記者_許智博 北京報導在2000年回國之前,畫家陳丹青並未料想到「英語」會對他構成困擾;自從8年前他從清華大學辭職後,幾乎不再談論「英語考試」話題。不過,作為「炮轟」英語考試制度的第一人,他至今仍對應試教育感到絕望:「十多年了,講了根本沒用嘛,巍然不動。」
  • 這個陳丹青仰慕了30多年的文化隱士,一推到世人面前,就火了
    木心先生在文化界是個很奇特的存在,在70歲以前幾乎不被國人所知。在陳丹青的引領下,他的文學作品及畫作重新進入國人的視野。活到快80歲才在大陸第一次出書,卻突然成為爆紅的作家;生前從來沒有在大陸辦過畫展,去世後卻擁有了自己的美術館。
  • 【名人談】陳丹青:被考試毀滅的 首先是英語本身
    「上海是殖民地,1949年前,很多傭人都會講英文,不跟外國人接觸的市民也喜歡胡謅英文。為什麼?因為很多上海口語夾雜英文,沒受過教育的市井之徒也能講幾句英文。」陳丹青以他的老師之一、連環畫大師賀友直為例,「他1949年前是個苦孩子,做過學徒、當過國民黨兵,1949年後政府培養他畫連環畫,今年90多歲了,隨口講很多英文短句,就是上海街巷聽來的。
  • 木心被批,姜文勸架,背後是被畫畫耽誤的文人陳丹青
    我看可以教一教。Anyway,相長之餘二老不妨團結起來,遙看遠方,共抗疫情!為人類進步多做貢獻!」吵架和勸架,饒有趣味。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當事人有畫家、音樂家和導演,還有已故的鼎鼎大名的木心先生。孰是孰非,並不重要,實乃佳話一段。
  • 陳丹青談《文學回憶錄》:木心是我真正的精神導師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著名畫家陳丹青旅居美國紐約,與當時一眾年輕藝術家邀請木心為他們開設文學沙龍,將世界文學史從希臘神話一直貫通到當代,斷斷續續講了五年。這套《文學回憶錄》,就是陳丹青當時逐字逐句記錄下的木心的講課紀實。木心在講到英國19世紀文學中的勃朗特姐妹時,說道:「藝術或有自己的上帝,而藝術家就是上帝的選民。」
  • 陳丹青:素描考試是屠殺繪畫,繪畫在今天完全是個遊戲,就是好玩了
    陳丹青:應該不太會。我的想像不能延續到一兩百年之久,更不可能想到五百年後的事情。現在繪畫變成一個遊戲,變成一個好玩的事情,不再像19世紀之前是那麼的莊嚴。為什麼文藝復興教堂裡有那麼多畫?因為繪畫是那個時候的電影、視頻、宣傳利器,是為了上帝崇拜和教化作用。古代的繪畫是很高尚的事情,等於是個宣傳部。
  • 中年女演員的「消失」,是社會審美的缺失
    而中年女性「消失」的背後,是社會對青春少女的單一而局限的審美。熒幕上中年女演員的「被缺席」,也是整個社會審美上的一種缺失。在如此審美體系下,步入中年的女性充滿著年齡焦慮。為了不被拋棄,女明星們努力維持著少女時期的樣子,爭當「逆齡女神」。
  • 陳丹青諷刺:畫作炒不過晚輩,羞恥啊!
    陳丹青作品對於這個問題,陳丹青並沒有任何忌諱,他列舉了西方幾位著名畫家的示例來說明很多名家以前的作品也並不是就能賣出高價來,而反觀今天自己幾十年前就通過賣畫為生,而且在美利堅生活的經歷也讓自己學會了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作品價格的起伏
  • 陳丹青痛批英語改革:用輕率的政策代替粗暴的
    英語的好壞是否可以影響到人才的發展?是否是優秀人才的標準?英語到底為什麼而學,考試還是交流?是不是取消英語考試就可以改善英語教育?中國人學英語面臨了太多問題。「上海是殖民地,1949年前,很多傭人都會講英文,不跟外國人接觸的市民也喜歡胡謅英文。為什麼?因為很多上海口語夾雜英文,沒受過教育的市井之徒也能講幾句英文。」陳丹青以他的老師之一、連環畫大師賀友直為例,「他1949年前是個苦孩子,做過學徒、當過國民黨兵,1949年後政府培養他畫連環畫,今年90多歲了,隨口講很多英文短句,就是上海街巷聽來的。
  • 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又沉不住氣了,到底孰是孰非?
    半生飄零,卻學貫中西;六藝並身,繪畫,小說、散文、詩歌均有涉獵;亂世浩劫,卻保持了淵博視野、審美理想和浪漫情懷。尤其他還相貌俊美,氣質高雅洋氣,懂得生活情趣,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以及被困獄中的日子裡,依然保持著「貧賤不能移」的貴族精神,和「把生活當成藝術」的審美品格,確實令人敬重和神往。
  • 劉陽·梁文道:在北京製作法國奶酪
    講者:劉陽、梁文道   時間:2018年3月10日(周六)19:00—20:30   地點:三裡屯CHAO· Club Room (一層)   (北京市工人體育場東路 4 號)   票價:80元
  • 陳丹青: 繪畫最光榮的時代已過去
    在四位參展藝術家中,陳丹青最為引人關注。30年前,他以作品《西藏組畫》成名於美術界,此次畫展,則帶來了陳丹青近年來的22幅畫作。時隔多年,陳丹青的繪畫仍然保留著那種來自歐洲十九世紀的自然寫實風格,何凱斯說,自己之所以喜歡陳丹青的繪畫,是因為他畫中的人物都很有個性,而這種個性通過細節體現出來,比如絲襪、手機和吊帶上衣。
  • 藝術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是人類通過工具實踐活動所決定的
    畫家陳丹青說過, 「藝術跟著工具走……一切取決於那件工具發明了沒有,人發明什麼,就有什麼藝術。 」藝術發展總是因工具、手段的豐富而變遷成長,從藝術內容到表現形式,從古老傳統藝術到新銳實驗派,都在融入新技術文明的潮流下獲得再生。正如:「人類發明什麼工具,就會有什麼藝術。」
  • 陳丹青:每當我看見中國式素描,我就很想死
    自此以後,素描變成為一種獨立且近乎於完美的繪畫形式為很多藝術家所追捧和喜愛。中西方的素描繪畫表現技巧都善於應用對線條的作用,但是在本質上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區別。白描作為中國繪畫的基礎非常講究用線條繪出畫的趣味性,側重於繪畫的意象,中國繪畫還受光線、時間變化的影響。
  • 精彩書摘|我所認識的陳丹青
    我是一九八三年在美國嘛,正好是我們這裡有些精英開始出國,我就是在那裡認識的陳丹青,原來他也知道我,我也知道他,可是既沒見過面也沒交談過,我就看過他的《西藏組畫》,他連我的作品也沒看過,就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寫知青的,挺有名的,他爸爸跟他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