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子從今年開始上幼兒園了。
前幾天,兒子放學回家特別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我今天當值日隊長了。」
說著,還拿出一張很大的海報,上面寫著一個大標題「Morning Message(晨間信息)」,具體內容包括今天是幾月幾日、星期幾,今天的隊長是誰,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等等。
這張「晨間信息」海報,每次只發給當天當隊長的小朋友,因此兒子特別珍惜,小心地把它貼在牆上最顯眼的位置,默默地看了很多遍。
第二天上學,早早就起來上學,完全不需要我的催促。我和機器人先生感慨,美國的值日制度真是非常有效, 讓孩子充滿了積極性和責任感。
美國幼兒園的值日制度讓年幼的兒童真正感受和體驗到成為一個「領導者」。
通過輪流擔當隊長,兒童不論能力強弱,都能體驗到自主和獨立,感受到自我的價值,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同時也強化了幼兒的責任意識,讓他們從小學會承擔責任。這對於從小培養幼兒的領導意識和領導能力非常重要。
美國的孩子都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領導能力。這和美國教育體系和社會價值中對領導才能(leadership ability)的重視和賞識有關。
對領導力的極度推崇,可以說是美國教育的一大特色。
美國的小學課堂上,孩子們基本都是4到6人一桌,成為一個小團隊,很多學習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每個孩子才能和興趣都不一樣,只要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可以成為團隊合作中的leader。
許多美國的高中,就專門設有領導力的課程。Houston Christian High School的領導力課程非常受學生歡迎。它從性格培養、團隊協作、管理技能、組織架構、保持競爭力等多個維度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和領袖才能。
美國的大學對領導力的重視是不言而喻的。
哈佛大學錄取學生時,最看中的就是申請者的自信心、熱忱、領導才能、幽默感,對他人的關心等方面。
耶魯大學的招生網上也表明對學生領導才能的重視,我們是在尋找每個年代裡在所追求領域上,能夠成為領導者的學生。
普林斯頓大學院長也說:我們會更重視學生的某些品質,是否能成為所在領域所在社區的領導者。
簡言之,這些名校最看重的都不是智商或是成績,而是想要培養未來的領袖。
在我們中國人眼中,leader領導無非是班級裡面的班幹部、管理者、領頭人,其餘的人就是被管理者、跟隨者。
但是,在美國,領導力並非指領導他人的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品質,一種影響力和責任感。
即孩子在團隊合作達成目標時,體現出來的洞察力和感染力,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在困難面前展現出來的毅力、勇氣和決心。
之前火爆一時的《成功人士的7個習慣》現在有了孩子版本The leader in me ,書中分析有領導力的孩子所具備的7個品格特徵:
1、Be Proactive 有主動性:能自主地發現問題,並主動思考解決問題;
2、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設立目標: 孩子能為自己設立目標並且做出相應的計劃;
3、Put first things first計劃輕重緩急:有分析能力,有判斷力和決斷力;
4、Think win-win 懂得雙贏:孩子能夠解決分歧和處理問題,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可以退而求其次,追求共贏的局面;
5、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懂得傾聽他人、理解他人;
6、Synergize 懂得觀察並挖掘他人的優點和長處,並愉快地與他人合作;
7、Sharpen the saw 不斷學習充電,即終生學習。
那麼, 美國教育是如何培養孩子們的領導力的呢?蘭蘭媽就來給大家梳理一下。
美國教育非常重視閱讀,據統計,美國孩子的閱讀量是中國孩子的6倍之多。自小學開始,孩子不僅要泛泛地閱讀,閱讀完之後,還要做一些思辨性的 Reading Response (讀後感)。
一般來說,老師讓孩子讀完文章或書後,會引導他們去思考並解答這些問題:
What issue did this article address?
這篇文章或這本書說了什麼?
What goal did the author have when writing this article? Did the author meet this goal? Explain your thinking.
作者寫這篇文章或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他達到目的了嗎?你怎麼看?為什麼?
What points of view did the author present in this article? How are these points of view biased?
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什麼?你覺得他的觀點有偏頗麼,在哪裡?
What evidence supports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What assumptions did the author make in this article?
作者用了什麼事例來證明他的觀點?他的論證充分麼?他的假設靠譜麼?
What inferences does the author make in this article? What inference can you make from this evidence in this article?
作者的推斷是什麼?基於作者給的論據,你會得出什麼樣的推斷?
What significance does this piece have for you, why?
這篇文章或這本書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這樣的閱讀訓練,很好地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為孩子領導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美國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演講能力和辯論能力。自課堂上,經常會隨機選擇一個新聞話題/假設/觀點進行討論;
每個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根據觀點分組合作,收集有效信息;觀點的正方雙方進行論證,之後對觀點進行評估。
在美國很多小學裡,為了鼓勵孩子的思考表達,還把這些基本的思考模式做成引導句(prompts)海報貼在教室的牆上,讓孩子隨時可以看到、想到,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都能用上,這樣也就一點點把好的思維習慣培養起來了。
我同意,因為 ...
我不同意,因為 ...
我覺得,因為 ...
我推斷,因為 ...
我預測,因為...
我質疑,因為 ...
我的理論是,因為...
並且,在美國,每個孩子都有無數次機會上臺公開演講。對於語言表達能力和感染力的推崇是美國教育的一大特色。
優秀的領導者總是善於運用語言的力量,激發他人,讓願景變成現實,所以,語言的力量有時比武器更強大。他們相信,那些改變世界的人,那些未來的領袖,無論是政治家、科學家還是歷史學家,無論在哪一個領域,無不充分運用了語言的力量。
美國教育非常強調團隊合作。
teamwork(團隊合作)是美國孩子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孤膽英雄」在美國教育裡並不提倡,而事實上任何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團隊的合作。
美國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學生都要集體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項目。小到集體做一個小手工,大到研發一種新產品。
好的領導者一定是一個好的合作者,這是我們從小就要傳遞給孩子的理念。
美國教育裡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做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就是以項目/專題形式為基礎的學習,而團隊合作是項目學習的基礎。
在團隊合作中,孩子們學會了與不同觀點的人相處,學會欣賞和尊重他人的不同做法,欣賞他人,認識到每一個人的價值,有時候為了完成任務還要學會妥協、作出讓步,最終讓團隊利益最大化。
這就是團隊合作帶給孩子們的積極影響,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孩子的領導力。
美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主張放手讓孩子去自我管理,美國對孩子的管理模式更強調自主性和目標性。
兒子凱凱學校裡的每個同學都自己設計了一份目標管理清單,上面詳細寫著他每日、每周的進度,甚至還有月計劃和年計劃。當他完成自己的目標時,就會從老師那裡得到獎勵。學校還會組織榮譽大會表彰他們完成了自己的計劃。
美國家庭給孩子最重要的領導力啟蒙,是從管理家庭團隊開始的。家庭這個團隊,其實不需要大包大攬的領導者,而需要一個能調動所有成員參與其中,作出貢獻的管理者。美國家庭都會給孩子列出早晚任務清單,小朋友清楚看到自己要做的是,然後幹完一項就打鉤。
在這過程中,孩子們懂得了設定目標、管理時間。在現實目標的過程中收穫了滿足感和成就感,自我管理能力的鍛鍊為孩子在未來社會上掌握主動權打下堅實的基礎。
記得有一次孩子回家來跟我說,老師今天讓大家去談談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負,以及理想實現了之後,對國家、對社會、或者對家庭有什麼積極的推動作用。
那我就很好奇,究竟孩子們會怎麼說自己的理想呢?
有些人說,我想做個美髮師,像剪刀手愛德華那樣,讓每一個人都變漂亮;還有的說,要開連鎖的奶茶店,開到最偏遠的地區,讓大家都有奶茶喝。但美國的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遠大理想」報以讚許。
這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想這其實在培養孩子們對社會的責任感。無論孩子們以後進入哪個行業,哪種職業,都需要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道德感的公民。
孩子們不僅要熱愛自己的職業,更要有這樣的公民意識,只要我積極進取,就可以對有國家、對社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種自信的光芒和責任感讓美國的孩子從小具備了未來領袖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