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春
這可能是尋求兩大體系經濟學統一的最合理探索。
西方經濟學最大的一個缺陷,在於供給曲線的解釋中。
如果認為需求曲線是由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對應人類心理行為效用最大化規劃)而形成的,那麼供給曲線,應該由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類心理行為原則內在決定形成。在供求圖中也一目了然,供給曲線應該是由某種邊際遞增效應決定。
在這裡我提出耗費函數、邊際耗費遞增的概念以解釋供給曲線的形成:供給曲線是由邊際耗費遞增原則決定。
在供應(生產)側,和消費的效用最大化函數相反,存在一個人類心理獨立的、先驗的函數——耗費函數,一般可認為是人類在勞動時付出的生理心理和體力精力的消耗。人們在供應(生產)過程中,追求耗費最小化,因此也可認為存在邊際耗費遞增效應。邊際效用遞減能那樣解釋,它就能夠這樣解釋;如果要數學證明,邊際效用遞減能那樣證明,它就只要在效用函數前面加個負號反著證明。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與此相當的概念稱為抽象勞動或一般勞動,也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力之體現。
均衡的簡單數學表示
一、它的巨大社會意義
通俗地說,由於邊際耗費遞增,人們一般會對不斷生產出來的單位產品賦予不斷提高的價格。在供應(生產)過程中,如果一個人如資本家要求或強制別人長時間精疲力竭地勞動——付出體力精力、進行生理心理的消耗,人們內心要求的價格(通常為補償的工資或報酬,要在產品價格中實現,因而會要求產品價格)越來越高,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大;如果這是一種制度,就像早期資本主義制度一樣,人們不堪忍受,甚至會聯合起來發生革命,改變或推翻這種制度,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發生的歷史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對於個人自己也一樣,如果長時間地精疲力竭地勞動,代價(通常是傷身)會越來越大,每個人都可輕易地體會。
二、解釋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非常符合實際經濟生活。
在供應(生產)過程中,人們總是遵循邊際耗費遞增原則;反之人們總是遵循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兩者是人們獨立的、分別追求最優化的心理行為過程,均衡時的交換是一個具體的過程,不但等量等價格交換商品,還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同的人的心理過程的交換,一般可以認為就是人們日常生活過程中的討價還價過程,均衡價格一般在供給預算價格和需求預算價格之間。供不應求時供應(生產)者價格佔優勢;供過於求時需求(消費)者價格將佔優勢,兩方面最終通過討價還價達成均衡,達成均衡一般與貨幣的邊際效應有關。
如果耗費函數確實能夠視為馬克思提出的一般勞動、抽象勞動和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力,那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所謂的西方經濟學似可在此基礎上得到統一,或者說有史以來,兩大體系經濟學有了統一的可能。
拋磚引玉,如有不當,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