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思考第五講//邊際效用

2021-02-16 畫家生存指南

天氣漸冷,早上起來有點艱難,出門的時候,呼吸都泛著淺淺的霧氣,天際泛著朦朦朧朧的淡紅色光芒,小跑了幾圈,打了一會拳,結束後天已經徹底點亮了。

點根煙,在天橋下買了兩個包子對付了一下,今天還是很平平淡淡,到教室的時候鑰匙沒帶,這個年紀了還得爬窗戶,衰~

                                     ①

這兩天看書和聽課都有聊到邊際效用的問題,寫這篇幫自己梳理的更清楚一點。

邊際效應,有時也稱為邊際貢獻,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當增加的投入超過某一水平之後,新增的每一個單位投入換來的產出量會下降。

邊際效應公式: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售數量=單位邊際貢獻×銷售數量=銷售收入×邊際貢獻率=固定成本+息稅前利潤

邊際貢獻分析就是在對成本進行習性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在相關範圍內固定成本相對不變的特性,在決策分析時對這部分成本不予考慮,而只對產品所創造的邊際貢獻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各方案的邊際貢獻大小來確定最優方案的分析方法。

    以上是百度文庫裡對邊際效應的解讀

邊際效用遞減原理通俗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少。

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與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間的比例在發生變化。在可變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階段,相對於固定要素來說,可變要素投入過少,因此,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邊際產量遞增,當可變要素與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當時,邊際產量達到最大。如果再繼續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由於其他要素的數量是固定的,可變要素就相對過多,於是邊際產量就必然遞減。

邊際效益規律認為,在一個地區或行業,當資本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再增加一單位的資本投入,其效益就會減少。具體說,比如,一個很餓的人吃第一個包子的時候覺得特香,吃到最後一個時候就覺得不是那麼香了。

這個時候可以提出個一個疑惑:邊際效用是一定會降低的嗎?或者說邊際成本是一定會升高嗎?

如果邊際效用一定會逐漸降低,而我們總是會選擇邊際效用更大的一方,我推導出的結論是我們的總收益會在邊際效用降到零時達到最大。

我自己可以嘗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對這個問題,先說一下自己的結論。

1,某一類產品的邊際效用是一定會降低的。2,所有產品的邊際效用不可能降低為0。

原因:因為人的需求是永遠不可能被滿足的,所以滿足人類的需求的產品總是在不斷產生的。所以,不存在說邊際成本全都降為0。對於人來說,總收益是永遠不可能達到最大,只有更大。

                  

                                     ②

如果邊際收益永不下降,那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我想造成的可能就是馬太效應所說的,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窮者和富者,都面對新增,從這個邏輯上是錯的,都在變富。

但是窮者和富者,在新增的結果的差值上會逐漸加大,用個例子來說,窮人的增量是1,那麼富人的增量可能是10,那麼每次新增的新增的差距是9,這樣每次新增後,窮者和富者的新增差距越來越大。從這個角度說,窮者越窮,富者越富是對的。

「窮者越窮,富者越富」這句話的出處來自《聖經 馬太福音》,按照馬太效應本來的意思如果單單從個人財富積累這個角度看,是正確的,也是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的,或者說已經在很長時間內被證明了的。

但是,如果今天我們嘗試用邊際的概念來解釋,當富者財富積累到一個界點,也就是當財富繼續增加給富者帶來的邊際收益很少了,他們就會考慮更多可能性,像所謂社會責任感,社會環境的和諧穩定等等,就會由富者陸續提出,通過幫助更多窮者也能逐步提高個人財富的積累,最終使得富者與窮者之間的財富差距趨於更加平衡,更有利於前面說到那些「社會責任感」和「和諧社會」等被兌現的情況的發生。

最終社會整體會呈現一個趨於邊際平衡的局面,也就從另一個角度使得「窮者越窮,富者越富」不再向兩級發展,而是向中間某個平衡點不斷變化。

                                      ③

我們生活中,邊際效用不僅會遞減,甚至可能為負,比如給你吃一個冰激凌,你覺得很好吃,再吃第二個、第三個……吃掉第N個時候,你就不想吃了,這時邊際效用可能剛好為零,如果繼續吃下去,你可能就厭惡想吐……再繼續逼著你吃,說不定以後你一見到冰激凌就想吐,因為吃傷了。

前兩年,導演王全到外面嫖娼,吃瓜群眾大呼不解,因為他有個魔鬼身材加天使面孔的漂亮老婆張雨綺。

其實,用邊際效用遞減就很好解釋了——每天大魚大肉的會吃膩,偶爾來點稀飯小鹹菜吃吃也很爽口。

進入11月,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肆虐,累計確診已超過4600萬人,每天新增確診病例都在40萬人以上,而且這種趨勢還沒有呈現下降的趨勢象。

但是,新冠疫情帶來的心理影響卻在呈邊際效用遞減,從年初的極度恐慌到恐慌到現在的習以為常,全球確診病例數量在我們腦子裡已經成為數字,看到這些數字,或許我們早已麻木。

金錢未嘗又不是如此。當我們沒有錢的時候,每一塊錢都覺得很重要很寶貴,但隨著我們越來越有錢,慢慢變得富有,或許有一天,錢在我們心中也只是一串數字而已,也就是說,財富的邊際效用隨著財富的增長出現了遞減。

知道了邊際效用遞減這個規律,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學會控制,所謂知足常樂。

過猶不及,什麼東西不在於其擁有的多少,而在於恰到好處。 

                                        帥到想剃光頭

                                               2020.11.14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專業課】西方經濟學之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MU):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MU=(△TU)/( △Q)或MU=(dTU)/(dQ)。邊際效用(MU)和總效用(TU)之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MU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它反映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相應地,TU曲線是以遞減的速率先上升後下降的。當邊際效用為正值時,總效用曲線呈上升趨勢;當邊際效用遞減為零時,總效用曲線達最高點;當邊際效用繼續遞減為負值時,總效用曲線呈下降趨勢。
  • 【經濟學筆記】邊際效用遞減與時間回報
    經濟學,還有小編喜歡的歷史與理工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這幾門學科都是講道理的,實事求是。不是玄之又玄,聽了一頭霧水,老感覺被忽悠的那種。小編的經濟學是自學的,基本屬於學藝不精,用的保羅·薩繆爾森的教材。某一天早讀的時候,小編驚嘆於經濟學的嚴謹與前後邏輯關係的精彩,於是想,要不要來分享一下自己讀經濟學的筆記呢?
  • 邊際效用、基因檢測、科斯定律
    忘記哪裡看到過關於經濟學的一個描述:經濟學不能解決問題,卻可以提供不同的看問題視角,特別欣賞這個說法。經濟學裡有一個概念,叫作「邊際」,由著名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引入,可以說現代經濟學就是建立在這個概念上的。什麼是「邊際」呢?
  • 「邊際效用」詳解
    討論之後,這位朋友說,國內真正讀懂了《人的行動》的人屈指可數,當時我想不至於吧,我這種野生半吊子經濟學愛好者都自認為懂了呢。前一段時間又看到一些關於邊際效用的交流,我也曾參與其中,後來因為失去耐心而退出討論。在此過程中,倒是的確認識到,仍然有必要把邊際效用這個概念再好好解釋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半時,內心倦怠,又因為之前看到的討論也告一段落,就先擱在一邊了。
  • 課程回顧|《管理經濟學》課堂,依據「邊際效用原則」做最優決策
    為了解答企業管理者們的這個困惑,幫助大家規避不必要的、非理性的風險,鍾巖教授重點講解了現代管理經濟學的決策原則--邊際效用原則。2、請鍾教授為我們解讀一下「邊際成本」,以及這一理論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應用?
  • 什麼是邊際效用?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才能達到利潤最大化.
    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邊際效用。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家發現了邊際這個概念,於是就提出了邊際效用的理論,用邊際的方法來分析經濟問題。
  • 什麼是邊際效用
    (儘管從直覺上講,我們可以認為目的所具有的重要性使得實現這些目的的手段也具有重要性,但是我們需要進一步考慮,如果目的的重要性和手段的重要性之間出現了不匹配會怎樣。如果目的和手段的重要性產生了差異,這就表明手段的重要性被低估了。手段的重要性一旦出現被低估的狀況,就會引起競爭。競爭會把手段的重要性提高,直到消除它同對應的目的的重要性之間的差異)。
  • 耗費函數、邊際耗費遞增——經濟學有史以來統一的可能
    如果認為需求曲線是由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對應人類心理行為效用最大化規劃)而形成的,那麼供給曲線,應該由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類心理行為原則內在決定形成。在供求圖中也一目了然,供給曲線應該是由某種邊際遞增效應決定。
  • 2021山東三支一扶公基備考經濟知識:淺析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與邊際...
    >山東中公教育小編整理了一些2021山東三支一扶公基備考經濟知識:淺析邊際效用遞減規律與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區別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學習和參考!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輛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帶來的效益)。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加,機會成本也可能會增加。
  • 《微觀經濟學》核心知識點邊際替代率
    在這裡,「壞的東西」指諸如空氣汙染、噪音等只能給消費者帶來負效用的東西。在我們以後的分析中,不涉及「壞的東西」。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的,或者說,它是表示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的。
  • 什麼是「邊際效應遞減」
    這場被稱為「邊際革命」的經濟學變革使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生產、供給和成本,轉向現代經濟學關注的消費、需求和效用。邊際效用學派的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商品的價值取決與人的主觀效用價值,並提出「邊際效應遞減」這個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經濟學規律。那什麼是邊際效應遞減呢?「邊際」是一個數學名詞,說的是新增的每一個單位。
  • 好學生變成問題大王,利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給孩子更優質的教育
    邊際效應其實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而且在它實現的過程中,是呈現遞減的趨勢發展的。具體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者增加一個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新增效用,也就是總效用的增量,所以才有邊際效應遞增或者遞減之說;邊際是增量的意思,邊際效應就是每增加一單位消費所能增加的滿足。
  • 薛兆豐:邊際的概念
    在找題圖的時候,我發現要找一張跟「邊際」有關的圖,沒那麼容易。要用圖表達出這個詞的意思,估計只有畫一張坐標圖,然後圈出陰影部分來表達了。這麼一個在生活中隨處要用到的概念,甚至可以說「人人都是邊際高手」,我卻找不到一張圖片可以表達它。我想主要是因為「邊際」講的是「新增的新增」,這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用靜態的圖不好表達。
  • 投資學習的真相 - 邊際效益遞減
    我心裡浮現一個答案是:怎樣把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說出來。學投資是有成本的,需要付出時間了解、研究、實際行動到建立長期操作的信心。而投資報酬率越高,長期複利下來對個人的資產可以成長更多,許多人在學習投資時,總是追求著高報酬。人們常常得到的結論是:「學會投資,得到能創造高報酬的能力,就能讓自己財務改善?」
  • 10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讓你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2 10個經濟學思維方式, 讓你學會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 簡要回顧了一下經濟學定義的發展,對經濟學的研究範疇有個大概的認識,我們來看下經濟學家是怎樣思考問題的
  • 《福利經濟學》| 貧困和饑荒是怎麼形成的?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對於福利問題,我們一般從道德角度去思考。比如為什麼救濟窮人?更多時候我們是從道德角度出發,做慈善救濟窮人,是出於愛心、同情心;政府救濟窮人,也是一種公德與義務。後來,也就是1920年,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寫了一本書叫《福利經濟學》。這本書,第一次將救濟窮人的正當性給說清楚了。他不是從道德的角度,而是從經濟的角度,解釋福利問題的。庇古是馬歇爾的得意門生,繼承了新古典主義的思想,但是他跳出了新古典主義的自由放任主張,得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那就是政府干預有利於提高社會的總體福利。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呢?
  • 2012年考研經濟學原理講義匯總
    第一講:消費者行為理論(上)   1、經濟分析的兩大原則  (1)最優化原則(Optimality)  又稱理性選擇原則(principle of rational selection ),這一原則假定每個經濟主體都是「理性人」,即尋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 邊際成本
    所謂的斷舍離和放下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的都是這個意思。2邊際成本與現在邊際成本,就是你每多獲得一個單位的回報,必須付出的投入。邊際,就是增量的意思。比如工廠生產鞋子,多生產一雙,就要多花費50塊錢,那這50就是邊際成本。
  • 上海機電大學2020年「微觀經濟學」部分考試大綱
    三、選用教材:《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七版),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四、參考書目: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微觀經濟學)(第九版),尹伯成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主要內容:  第一節微觀經濟學的特點  一、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條件  第二節需求  一、需求函數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線  第三節供給  一、供給函數  二、供給表和供給曲線  第四節均衡價格
  • 2019年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普高專升本招生《經濟學基礎》考試大綱
    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2019年專升本考試《經濟學基礎》考試大綱一、考試參考書目《經濟學基礎》,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二、考核知識點與考核目標主要考查經濟學基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運用基礎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