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題圖的時候,我發現要找一張跟「邊際」有關的圖,沒那麼容易。要用圖表達出這個詞的意思,估計只有畫一張坐標圖,然後圈出陰影部分來表達了。這麼一個在生活中隨處要用到的概念,甚至可以說「人人都是邊際高手」,我卻找不到一張圖片可以表達它。我想主要是因為「邊際」講的是「新增的新增」,這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用靜態的圖不好表達。
看過不少講「邊際」的文章,能簡單明了把邊際說清楚的人不多,薛兆豐老師是其中一個講得最好的,本文主要摘自他在得到APP的課程「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的第030講的內容。
— 1 —
薛兆豐講「邊際革命」
(以下內容非薛老師原文,是筆者根據專欄內容做的整理)
鑽石與水的故事
經濟學家鼻祖亞當·斯密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問題:「水對於人的生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水的價格卻非常低。鑽石對人的生命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鑽石卻非常貴,這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如果不藉助「邊際」的概念,不管站在什麼角度,都沒有辦法很好的解答這個問題。而一旦使用了「邊際」,問題卻又變得特別簡單清晰。
何謂邊際
邊際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這就是邊際的概念。
邊際成本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所要新增的成本叫邊際成本;邊際收入是多賣一個產品,你能夠新增的收入叫邊際收入;邊際產量是你多增加一份投入,所能夠多獲得的產量叫邊際產量;多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所能帶來的新增的享受叫邊際效用。新增帶來的新增就叫邊際。
我們在吃饅頭的時候,饅頭給我們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吃第一口饅頭,你覺得很香很爽,這一口饅頭給你帶來的效用是最高的,第二口給你帶來的新增的效用會少一點,第三口又少一點,這樣一口一口減下去,就是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趨同
從饅頭的例子,我們知道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是成對出現的。我們吃饅頭,饅頭的邊際效用在遞減,與此同時,沒吃一個饅頭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假設我們吃的饅頭較小,而且是一個一個付費的。隨著吃的饅頭越來越多,多吃一個饅頭帶給我們的效用會低於我們為饅頭付出的價格。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停止,不再購買饅頭。人們會朝著邊際平衡的方向走,邊際收益會儘量等於邊際成本。
有了邊際和邊際收益遞減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回來解答「水與鑽石」的難題了。水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離開水我們活不成,我們太需要水了。我們有錢的時候,第一個銅板會用來買水,第二個也是,第三個也是,第四個還是買水,第一千個銅板,我們依然買了水。我們知道這個過程,水給我們帶來的邊際收益是在逐步遞減的,於是我們就會想,這第一千零一個銅板就用來買一點點鑽石吧。這個時候的這一點點鑽石給我們帶來的虛榮心收益比水同樣重要了,此時這個邊際上,水與鑽石帶給我們的收益是一樣的。
每個人都是邊際平衡的高手
我們每個人都是邊際平衡的高手,每時每刻都在做著「邊際」思考。大的如就業或人生伴侶的選擇,小的如當下幾分鐘的選擇。比如你正在看本人寫的這篇文章,這可能要花掉你幾分鐘的時間,覺得有用的話,你還會停留下來花更多的時間邊看邊思考。我們知道,你是可以選擇用這幾分鐘內來陪陪家人的,但此刻你確實在讀這篇文章,這並不是說這篇文章比你的家人重要,這樣說的話估計會被人暴打吧。但答案也跟這個會被暴打的結果差不多,竟然是:在這幾分鐘內,你對這篇文章的愛,多於你對家人的愛。(很榮幸!)通過上面分析吃饅頭的例子,我們知道,你很愛自己的家人,花了很多時間來陪伴他們,但由於你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帶給你的邊際效用就開始遞減,減到一定程度,你就會想,「我騰出時間來看看文章吧,相對於繼續陪著家人,我得到的收益會更大。」,這個時候你就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看到了這篇文章。所以,在邊際上,你對這篇文章的愛是可以跟你對家人的愛是一樣的。有意思吧!
過節,還是多陪陪家人,文章每天讀點積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