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深化和蔓延,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當今的全球化趨勢,引出一些或積極樂觀或消極悲觀的評價。這裡僅就幾個爭議較多的方面,略陳一孔之見。
全球化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全球化和多極化一起構成當今世界兩大潮流,是維護和平與促進發展、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因素。但是由於全球化的基礎是市場化,所以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一定的破壞性。冷戰後全球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有關體制和規則一時很難適應,因而更容易造成衝擊。尤其金融全球化,發展更快,風險更大。但這些衝擊反過來又會推動國際金融和世界經濟進行自我調節。這次風暴就已迫使人們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以逐漸穩定國際金融市場,恢復世界經濟的較快發展。恢復也不會拖延太久,頂多三五年。因此不可把這次金融危機後果看得過分嚴重,不可抹殺全球化的積極面而誇大其消極面。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利大於弊。全球化對一切國家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的大小固然與國家的經濟實力成正比,但更重要的還是決定於政策,證之以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和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對照。全球化對發達國家有利,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實現現代化和追趕發達國家的難得機遇。事實是,在全球化進入高潮的1979—1997年的近20年間,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率就高出發達國家一倍。這種趨勢今後還會持續下去。連柯林頓在訪華前的講話中都說,「據預測,在未來20年,發展中經濟增長率將是發達經濟增長率的三倍。」由此可見,宣揚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弊大於利,不但不符合事實,還會傳播有害信息。而且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全球化隱含著市場與國家的根本矛盾。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民族國家的作用也在加強(主要表現為多極化趨勢。而全球化和多極化也是世界市場和民族國家一對古老矛盾的發展)。經濟上的控制與反控制、霸權與反霸權鬥爭會長期持續下去。美國等發達國家不但要維護舊秩序,還要制定新的不平等規則,強迫全面開放市場、實行完全自由化。發展中國家由於一般處於不利地位,所以更要發揮國家的作用,但不是消極迴避、而是在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堅持獨立自主,維護經濟安全。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對參與全球化固然要更慎重些,例如開放金融市場要有步驟,不可過早過急,但總的精神仍應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同國際接軌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