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通4月2日電(記者王繼亮)江蘇南通市環西路老街有一家手工製作皮鞋店,距今已經開了15年,如果算上此前開在唐閘的17年時間,這家鞋店足足開了整整32年。人民網記者探訪得知,店主是63歲的李瑞成老人,他已經從事手工製鞋47年,由於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誠實守信的「優良品質」,硬是靠著一雙手養活了一家人,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不足20個平方的皮鞋店內,有三個鞋架,兩個鞋架上放滿了顧客訂製的皮鞋,另一個鞋架上則放滿了用來手工製作皮鞋的工具和材料。正在專心製作皮鞋的李瑞成自我介紹說,他出生在港閘區幸福街道秦西村一個並不富裕的農民家庭,念完小學四年級就輟學回家。1972年,他與全村30多名村民一起進入南通國營利民皮鞋廠學習製作皮鞋,在16歲即成為該廠的一名職工,由於他能吃苦肯專研,掌握了手工製作皮鞋的20多道工序,20多歲後就已經成為廠裡的骨幹,還帶起了徒弟。
「到了八十年代,每個月有42元的工資呢,在那個年代不算低了。」李瑞成說:「隨著機器製鞋的逐步興起,幹了10多年我就下海了,自己單幹。」據介紹,手工鞋雖然耗時長、進度慢,但最大的好處就是為顧客量腳定做,穿起來舒適感更強,才有了看好的市場。1985年,李瑞成的手工皮鞋店在唐閘古鎮開張。為了打開市場銷路,他白天製作皮鞋,夜裡點燈設計研究皮鞋的款式。為了摸清流行趨勢,他養成了一個習慣,看人先看腳,上街必定逛逛大商場的新款鞋。
鞋店雖然不大也不起眼,但生意卻非常不錯,他每年能按客戶的要求和喜好每年能做600多雙皮鞋,平均一天兩雙,每年也能掙上六七萬。8年前,李瑞成用辛苦掙來的32萬元買下了這間原先租賃的門店。「43年前和我一起進廠做皮鞋的30多個人,現在就剩下我一個人還在堅持,做習慣了,也就愛上這個行當了,這個行當不僅讓孩子上了大學,更讓一家人過上穩定的生活,有感情了,捨不得丟。」李瑞成告訴記者。
李瑞成稱:「手工皮鞋很講究,鞋面都是優質牛皮,從測量、設計、裁剪、撬邊、鉗幫、縫合、上底、打磨等幾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一旦出錯,哪怕絲毫的誤差,顧客穿起來就會不舒服,甚至腳痛,所以鞋店取名『真正』二字,這麼多年來訂做手工鞋的都是老主顧,也有外地人慕名而來的。」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這就是如何把手工鞋做好。但隨著網購的流行,近兩年受到的衝擊比較大,前幾年最多時每年可掙8到10萬,現在只能掙六七萬。」而讓李瑞成擔心的是,隨著老一代匠人年歲漸老,這樣的手工技能沒有幾個年輕人再願意做了。「確實很苦,有時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李瑞成推了推老花眼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