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3日訊 12月9日至12日,濟寧市2020年新舊動能轉換項目現場觀摩會舉行。會議採取現場觀摩和集中開會的方式進行,9日至11日現場觀摩了各縣市區、功能區的新舊動能轉換項目,12日上午召開觀摩總結會議。濟寧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傅明先,市委副書記、市長林紅玉,市政協主席張繼民,市委副書記於永生,市級領導,各縣市區、功能區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觀摩總結會議上通報了評比結果,有關市領導點評了觀摩情況。
傅明先在講話中指出,三年來我們持之以恆地抓新舊動能轉換下來,取得了可圈可點、令人欣喜的成績,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打造了一批充滿活力的產業園區,落地了一批科技含量較高的好項目,湧現出一批極具成長性的好企業,培養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和招商人才隊伍,呈現出產業集群化、創新驅動化、園區專業化、招商鏈條化、項目內生化的鮮明特點。特別是今年,我們面對疫情大考,各級幹部以開局就是戰鬥、全年都要攻堅的姿態,沉到一線、苦幹實幹,展現出不怕困難、敢衝敢上、奮力攻堅的良好精神狀態。我們一定要把這種鬥志和幹勁發揚好、保持好,為做好明年工作振奮精氣神、積蓄正能量。
傅明先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創新發展。把科技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創新驅動、集群集聚、智能轉型」三個維度發力,努力走出一條創新引領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新路子;加快建設協同創新體系,結合「十四五」規劃,以高新區為核心加快布局科技創新軸,以創新谷為「一核」,以一區一業一所為「多點」,以「231」產業集群創新中心為「多線」,全面提升園區產業研究所「行業產業獵頭」「科技信息捕捉」能力,構建形成全市聚集主導產業、覆蓋各個園區的協同創新格局。加快建設全生命周期的創新服務載體,實現「研發機構—專業孵化園—生產製造基地」一條龍布局。要加快推進數字賦能,加快運用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布局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企業的智慧工廠管理平臺,實現製造管理的統一化與數位化。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圍繞「231」產業集群,研究設立「創新基金」「創新券」等政策,向高端化工、新材料、5G智能等新興優勢產業領域傾斜,向「雙千技改」重點性、帶動性大項目傾斜,撬動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建立企業「多投多獎、少投少獎」機制,鼓勵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培訓中心,加快產業智能化、數位化、綠色化「三化」轉型。加快推進煤炭企業轉型,做到及早轉型、主動轉型。
傅明先強調,要堅定不移做強產業集群。錨定主導產業,聚集細分領域,自主招引價值鏈、供應鏈上下遊企業,培育良好的產業生態圈,建立一批專業「園中園」。提前做好土地收儲工作,分產業、分板塊、分園區集中打造一批符合產業需求、企業需要的標準廠房。要結合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建立一套高效推進機制,抓好產業研究、謀劃、指導、督導等工作。
傅明先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雙招雙引」。加大本土企業延鏈擴鏈、技術改造,更大力度引進一批產業龍頭項目、配套項目,推動大企業大項目「建鏈」,配套關聯企業「補鏈」,項目集聚全方位「延鏈」,實現鏈式集聚、集群發展。要圍繞產業集群引團隊引人才,持續宣傳推介濟寧人才政策和人才發展環境,以最大的誠意爭取高精尖人才帶創業團隊、帶科研成果來我市創新創業。大力推進「鄉情招商」,積極吸引濟寧籍人才回鄉創業。
傅明先強調,要堅定不移做好項目建設。結合「十四五」規劃,儘快啟動策劃大項目,形成招商專案。要把細分領域行業中的領軍企業作為主攻方向,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全力生成大項目。圍繞「231」產業集群,分行業領域梳理重點目標企業,引進大項目,堅持以工程的辦法推進項目,設立有進有出的項目庫。要提高團隊專業能力,讓有專業背景、懂技術、熟悉產業的幹部在經濟部門、各園區之間多交流、多輪崗,加大跨縣市區園區幹部的異地任職力度。統籌調度明年初集中開工項目,做好項目儲備、審批和開工等工作,確保開年即開工、開局即決戰。
傅明先要求,要堅定不移促進園區集約發展。推動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園區聚集,促進產業集群上規模、上特色、上水平。建立園區協作、利益分享機制,促進市域內產業布局最優。強化人才的集約化管理,選聘高層次人才充實到園區重要崗位,讓每一位園區幹部成為業務的行家裡手。加強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完善園區綜合配套,全面推行「標準地」供地模式,建立「畝產效益」評價體系,把好項目準入關。要做優園區的集約化服務,堅持主動服務、有求必應、無需不擾,全麵塑造政策、環境、服務上的集成優勢,形成智能化、人性化、現代化的多元配套服務體系。
傅明先強調,要堅定不移守住風險底線。全力抓好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秋冬季汙染防治、信訪維穩、安全生產等工作,確保今年各項工作圓滿收官。
林紅玉在主持講話時要求,各級各部要對照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狠抓各項重點指標,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確保各項工作圓滿收官。要加快今冬明春重點水利工程建設,確保各項建設順利推進。要堅決做好重汙染天氣應對,突出抓好汙染源管控,強化精準管控。要全力謀劃好明年和「十四五」工作,確保明年工作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