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世界最權威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日前做了3個月一次的季度更新,發布了一批新詞新義,總數達1400餘個,其中收錄了直譯自中文「加油」的add oil,在此之前,還有lose face(丟臉)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等中式英語入選本詞典。
與之相反的是,在擁有2.35億輛汽車、3.63億駕駛人的中國,幾乎所有的汽車上的標識都是以英文標註,是崇洋媚外還是欺負中國老百姓?
開車多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國內的「汽車按鍵」幾乎都是英文標識的,對於大多沒有學過英文的車主來說,不仔細閱讀說明書,可能會因為按鍵名稱不是中文而看不懂,而像一本書一樣厚的說明書,相信也沒幾個人會去看。
那麼問題來了,不管是國產車還是合資車,為什麼汽車按鍵都不用中文呢?
行業習慣
遵循約定成俗原則,先在什麼地方流行起來,並成了規範的東西,後傳入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遵從規範。國外汽車工業發展較早,當中國汽車產業開始起步的時候,汽車按鍵的很多圖形和部件功能都有了比較成型的模式,已經成為慣例想要改變比較困難。而且在語言表達上,一些英文縮寫詞彙已成為全球慣例,比如「ABS」(防抱死系統)、「ESP」(車身穩定系統)等,這些縮寫翻譯成中文後也很難表現在小小的按鍵上。
統一品牌形象
很多品牌都有非常規範的VI體系,不能輕易更改。他們車內按鍵的布局、形狀、顏色等都是為了突出品牌個性或符合車內內飾風格而特別設計的,更有一些車型可以通過獨特的按鍵布局模式,讓消費者一眼辨認出自己的品牌。
全球零部件統一採購
如今,車子的零件採購來自世界各地的供應商,為了統一零件的規格,在標註的時候,都會用英文進行。一來是英文是世界通用語言,其次是統一規格,進行全球商貿的時候不會有理解分歧,而通用的模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節約一部分成本。
漢字易引起混亂
車內功能按鍵眾多,可按鍵體積比較小,用漢字標註,有時候會因為書寫空間有限,無法將漢字全書寫上去,造成歧義,而太多按鍵集中一起,也有可能會造成視覺上的混亂。
雖然理由眾多,但對於大多數車主來說,英文標識還是有很大的不便,自己的車還好,開久了常用的按鍵總能明白是什麼作用。而一些使用共享汽車出行的用戶,面對不同車型、不同的車內設計,難免一時造成混亂。
共享汽車在啟動時也和私家車有一定的區別,以歐拉車享共享汽車為例,需要將檔位掛至N檔,踩住剎車轉動鑰匙,直至儀錶盤上READY燈亮起,方可啟動。一般共享汽車也會在車裡或APP中放置開車教程,不熟悉的用戶可以先了解清楚再開車,以免在行車過程中遇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