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斷有質疑中小學語文教材在選文方面出現問題的聲音。一會兒說革命傳統題材少了,一會兒說魯迅題材少了,最近有人在網上撰文稱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國的好人好事題材太多,甚至據此給教材編寫者戴上了「內奸」「賣國」的帽子等等。
選什麼樣的篇目進教材,無疑是很重要的、帶有方向性的問題。對這一點,我們黨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歷來十分重視。我國有著十分嚴格的教材審查制度,儘管這一制度從專家組成到公開透明等多方面還需要改進完善,但毋庸置疑,這一制度從建國至今都被嚴格執行。換句話說,用哪些篇目、教什麼內容和大概比例佔多少,或有相對明確的規定或業內約定俗成,不按照規矩辦,審查委員會很難通過。因此,總的說在現行指導原則下,我認為目前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選文上不存在方向性的、顛覆性的毛病和問題。
這是否意味著「教什麼」的問題就解決得很好?並不是。社會各界不斷有這樣或那樣的意見所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教材編寫者重視和思考。筆者認為,在我們現行各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最該重視和思考的問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偏少、偏簡、要求偏低。這固然由多方面原因所致,社會的一些思潮也會影響教材編寫,比如,長期以來有人認為,教傳統文化是復古,與新文化精神相悖;也有人認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應該分科設立,而不應該放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相關部門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到位,缺乏指導的力度和剛性的要求;更有甚者伴隨著近年來泛起的民族虛無主義思潮,認為一切都是洋的好,外國的好,包括各種經驗都要照搬國外等等。
在習近平主席兩次對把古代詩文從教材中拿走的現象進行批評後,有關部門才下發了通知,提出了要求。而筆者認為,在語文教材中貫徹和落實的措施和辦法還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以此為鑑,雖然教材選哪些篇目很重要,目前也有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社會各界提出批評建議也將推動問題的解決,但不要輕易打棍子、扣帽子,畢竟教材編寫是專業性很強、各方面要求又很高的一項工作。
其實,在人們重視、甚至有點過度重視教什麼問題的時候,卻忽視了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怎麼教的問題。
筆者近年來聽過許多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語文課,有些還是很優秀的老師所講,其所用教材、所選篇目都是充滿正能量的,但效果並不好。問題主要出在教師在運用這些教材中的篇目進行教學時,脫離了語言文字本體的內容,既不講或很少講字、詞、句、層、段、篇等,又不去或很少講課文的崇高和美妙在何處,反而堆積起概念化的、空洞的、標語式的講解,將一篇充滿正能量的課文講成「四不像」,讓學生對學語文產生反感。長此以往,人們將反感情緒片面地強加到教材選文上,造成只要選好文章就一定能教好的錯覺。
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也該重視教法,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在重視選什麼的同時,還需精心設計每一道練習題以引導老師怎麼教,巧妙設計口語交際和寫作話題以引發學生興趣,教材編寫者同時編寫教學參考、學生參考和課外讀本,以幫助老師更好地運用教材等,這也將增加教師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由此可見,社會各界關注選什么篇目進入語文教材有其道理,也是必須堅持的方向性問題;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教師該怎麼教、用什麼方法教的問題,兩者必須並重。如果只重視前者而不重視後者,那不僅有悖我們選好、用好教材的初衷,甚至和我們的初衷相反。(作者是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