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科學課堂概述
時隔十多年,一二年級重新開設科學課,讓所有的科學教育工作者熱血沸騰。低年級的孩子好似一張白紙,讓我心生恐懼,我怕教不好,孩子們的科學種子就得不到更好的營養。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我向學校申請了一二年級的科學教學。教了一個學期,感慨萬千。
今日開始,拜讀特級教師曾寶俊、夏敏校長的《小學科學教材教法與教學設計(低年級)》一書,為自己充充電。看了江蘇省小學科學教研員盧新祁老師寫的序,更是對此書充滿期待,對低年級科學教學充滿激情。
我們接觸到的孩子,他們明顯帶有幼兒特徵:好奇、好問、好動手,喜歡探索,對直觀形象東西容易產生興趣,對一些抽象的詞彙不感興趣,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有強烈的求知慾。這個階段是培養兒童科學興趣、涵育科學精神、培育科學態度的重要時期。
一、低年級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有問題」的課堂
美國作家尼爾·波茲曼說過:「孩子們入學時像個問號,畢業時像個句號。」這個也是我不敢貿然教低年級的原因之一。兒童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並且根據自己解決問題的設想選擇研究方法,通過多種的實踐途徑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簡單的結論。這對一年級兒童來說非常重要!
當兒童提出在成人看起來比較幼稚的問題的時候,教師千萬不要嘲笑他們;當兒童提出連成人都不知道答案的問題的時候,教師更不應該迴避或岔開話題,或者訓斥兒童以保持自己的尊嚴,掩蓋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真相。
是的,我們對於兒童的問題,隨口一句,你自己去探究一下,塞住了多少孩子的嘴巴?我的做法是先告訴他答案,再告訴他怎麼去做。或者先說一半,滿足其求知慾,再讓他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二、低年級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有實踐」的課堂
目前的大多數課堂,由於教材內容設置、教師自身、學校器材等各方面原因,似乎學生動手操作得很少。有時候覺得常識性的知識,演示實驗就能讓學生知道和鞏固了,需要去折騰嗎?書中舉兩個案例:
《影子》一課,通常讓學生去玩捉影子、踩影子的遊戲。學生僅僅是在玩嗎?他們在高興地歡呼的時候就會知道:所有人的影子是有共同點的,影子永遠在物體背光的方向。有的學生還會玩「把影子留下來」「讓影子長一點」等遊戲,這樣的嘗試,不就是在尋找答案嗎?
《不倒翁》一課,先讓學生把不倒翁扳倒,看誰的方法多。學生興趣高漲:有的把橡皮泥摳出來;有的在頭部加橡皮泥等重物;有的把圓底換成平底;有的在底部加上幾根牙籤做成有腳的……在順利扳倒之後,我還讓學生把「倒倒翁」再變成不倒翁,這時候學生就會發現不倒翁不倒的兩個秘密,一個是上輕下重,第二個是底部呈球形。
看完,真的值得我去反思。在教低年級觀察類的課後,是否可以額外增加這些課呢?
三、低年級的科學課堂應該是「有解釋」的課堂,應該是一個「經驗積累」的課堂
這點理解得不是很深入。但有一點印象深刻:上低年級科學課的教師必須以一種更為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兒童的「非科學性」的解釋和經驗。或者說需要實踐,還需要反思,解釋和經驗積累。不能熱熱鬧鬧實驗過後,什麼都沒有留下。
《沙子和黏土》,教師不強求學生如何玩沙或玩黏土,而是讓他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學生玩的時候,老師也在玩。教師用黏土搓一根「麻花」,學生馬上搓更長的麻花;接著教師做了一個小碗,學生就做各種生活用品。最後老師問:「你們為什麼喜歡玩黏土,不喜歡玩沙子呢?」這時候學生就會說黏土可以黏在一起,可以捏成各種東西,沙子黏不到一起。也有學生說沙子不粘手,可以滑來滑去。這節課就在學生「非科學性」的解釋當中歸納出沙和黏土的特徵。
看來,重視和挖掘學生非科學性的解釋尤為重要。我們很多老師都代替了學生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