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鮑海飛
聽了幾場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有一些印象和想法。
1
答辯前 先冷靜
萬事開頭難,難在哪裡?首先是對所從事課題研究的認知上。
答辯前,無論面對怎樣的千頭萬緒,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先冷靜下來,回顧一下這三年五載,自己是怎樣度過來的。尤其是對課題的認知上,有什麼體會和感悟。如果對課題有個清醒的認知,那麼無論是寫論文,還是準備報告,就會有側重點和關注點,就不至於困惑。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課題或者項目?是屬於科學研究性質的,還是工程性質的?課題研究現狀如何?你在其中扮演著的角色是什麼?是設計、算法,還是模擬、工藝及試驗?還是從頭到尾的全部過程?
胸有成竹,不打無準備之戰,就是要想在前,那麼下筆、開口就有方向了。
要知曉自己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所處的水平和位置,做到什麼程度,論文之中什麼地方是你的得意之處,何處又不盡人意和缺憾,自己要心中有數。閱讀的文獻越廣泛,對進展了解的越深入,那麼,你就能夠更好地把握所研究的課題。對答辯中所要出現的情況和所提出的問題,都要有個思想準備。應該全力以赴準備你的PPT,做好每一張幻燈,準備好每一次彩排,這是你人生的一次重要亮相!
2
明確研究目的和目標
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標是否清晰?匯報過程,往往會忽略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做這件工作,做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要達到一種什麼目標。進一步,文獻調研和研究過程中,遇到了什麼瓶頸問題,涉及到哪些是要解決的問題等。
簡單說,你做這項研究,其目的、意義、研究目標,乃至價值是什麼,而這是最應該要交代的問題。如果沒有這條線索穿插,如果沒有在綜述的結尾部分描述清楚,那麼,你讓評審人員聽什麼呢?聽完之後,大家知道,你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結果,既很辛苦,也很費力,但大家不知道你解決了什麼問題。很好的一個工作,結果沒有凝練,沒有目標,留下些許遺憾。
因此,演講者一定要提出這個問題,首先讓自己警醒,其次讓聽眾警醒,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麼工作,解決了什麼問題。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那麼,這就暴露出自己在研究中的弱點。是不自信,還是不清楚?因此,一定要下功夫進行調研和綜述,了解國內外所研究的發展現狀。
3
如何展示你的研究?
如果一個報告開頭講好了,那麼其它的也就順理成章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了。
報告的好壞,直接與作為講演稿展示的PPT緊密相關,講稿的製作和講解又與個人的理解、認知和論文完成情況聯繫在一起。重要的是,答辯者需要對整個研究和過程胸有藍圖。PPT講演稿給出了整個論文的布局、構思、研究過程和結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答辯過程中不能自由發揮和匯報,那麼就按照寫好的綱要目錄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也是一條穩妥的方法。一般從自我簡單介紹,課題綜述,課題研究內容,理論與實驗,結論,致謝、盲審評議到答辯過程。
答辯過程中,有些PPT演示文稿過於花哨,一張幻燈內容滿滿的,有目不暇接之感。這並不利於答辯。你實際準備要講的主要東西就那麼多。人們關注的也可能就那麼幾點。因此,每頁PPT的內容都要適當。多了,花了,就喧賓奪主,少了,又顯得工作量不足等。因此,要有主有次,把握尺度分寸,即要顯得有工作量,又要顯得有分量。中國山水畫的妙處在於留白,留白之處,能給人以遐想。
4
常見的兩種匯報模式
有兩種常見的匯報模式。
一種屬於流水式的匯報。有的同學,講話語速非常快,表面上感覺非常流暢,但由於中間停頓間歇少,又不太注重起承轉合,結果,一個報告,從頭到尾,人們的神經一直緊緊地繃著,大腦一直都緊張地聽著,這不利於人們對研究內容的理解,因而所要講述的重點也就難以突出。
另外一種屬於斷崖式的匯報,由於過度緊張,使得報告聽起來很不連貫。這兩種做法都應該儘量避免。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應該在答辯前,根據內容和時間長短,進行幾次模練。比如,請某些老師或同學來聽一聽,或者自己錄音試一試等,或者,多聽聽別人是如何演講的,其中好處在哪裡等,以提高演講技巧。比如:適當的停頓、語速的緩急、聲音的大小,以及眼睛的巡視等,這些可能都有助於提高演講所要表達的內容。這雖然是一個人的獨舞,但還是要入境為好,避免沒有交流式的答辯過程。
5
突出創新 交代細節
試驗過程和細節交代的是否清楚?如果你是做一種器件的課題研究,那麼你一定要把這個器件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交代清楚。涉及到的工藝,要有基本的介紹。如果進行力學量、電學量的測試,那麼採用的什麼方法,要適當給出。因此,匯報過程要詳略把握。重要的是,一定要體現出你創新的東西。你是如何設計了一種新穎結構的,克服了哪些製作難題、缺點和障礙,如何簡化了工藝步驟,而又提高了器件的性能等。在有些報告中,PPT讓人看不到這些內容,或者張貼出來而又沒有講述出來,使得人們不知道其精彩之處在哪裡。
答辯過程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答辯者經常會跟師兄師姐的結果進行比較,所做的東西如何改進和提高了。這當然是一種研究繼承性的體現,但更應該跟同行比,同世界上其它的研究結果來比較,這才更具有說服力。還有一個就是頗為常見的導師助答、搶答現象。因為看到學生張口結舌,於是導師就迫不及待地衝上了前。建議還是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好。
6
答辯總結展望
編筐紙簍,全在收口。答辯的總結與展望中,應該指出論文中的創新性在哪裡,這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點題,突出你的工作,這個部分要得到評審專家的認可。
答辯的結尾,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往往讓人感覺有遺憾。致謝和盲評的意見,在PPT上一晃而過。這實際上可能是如今答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致謝,至少應該客套一下是應該的。
盲審回執意見,至少應該展示並就審閱人所提出的某些問題,如果有的話,答辯者應該做以簡潔回答和解釋。畢竟,這部分是盲評的,可能會提出一些尖銳的意見和看法,以及某些問題之類等。
答辯過程表現出緊張是個普遍現象,而且是個自然現象,畢竟這也是個人生舞臺上的一次表演秀。因此,無可厚非,只有磨鍊多了,也就會越來越好。
7
祝福
風雨過後,登高,可憑欄遠眺。星光,不為誰而燦爛;晨光,不為誰而破曉。讓海風吹吧!前路在望。
本文轉載至鮑海飛老師的科學網博客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查看原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