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昨天的推文有少許問題,刪文修改,今天重發。希望大家理解!
翻譯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尤其對於文學作品和學術作品。
本文認為,信達雅在學術翻譯中,信達很重要,雅次之,硬要說,本文覺得應該是信達殊,殊指特殊,有別於其他詞彙,能夠形成定式或者至少讓人聯想起某個特定的類別。雖然很拗口,後面會解釋。
而信這一點,就很難。西文書法是國內沒有的藝術形式,出現的名詞全部是中文中沒有的詞彙,翻譯起來就需要依照原意創造出一個中文詞彙,讓這個「憑空出現」的新詞彙與原文詞彙聯繫起來。
所以,這種學術詞彙翻譯極難,歸納原因有:
1)對原詞彙的理解建立在對其藝術形態的理解之上;
2)原詞彙翻譯成中文的解釋,需要準確無誤;
3)將中文的解釋凝練成為一個詞語或者簡單的詞組成為翻譯。
先舉例,美國有蘋果,中國有蘋果,美國人拿出蘋果說apple,中國人拿出蘋果說「蘋果」,於是翻譯就自然而然產生了,apple=蘋果。
但是美國人拿出了一個中國沒有的東西,我們沒有與之對應的詞彙,那麼我們就根本沒有辦法翻譯。
本文根據常見知識,總結以下幾種方法:
1)音譯,例如,雷達,坦克;
2)音譯加直譯,多用於複合詞;
3)直譯再加工,例如,滑鼠;所以mouse既可以指老鼠,也可以指滑鼠;
4)借意翻譯,例如,餃子(dumpling);
5)創造詞彙翻譯,舉例,香菸,肥皂,凡是中國古代沒有的詞彙的很多都可以納入進來(不包含音譯)。
6)不翻譯,這種詞彙分兩類,一類是新詞引入的過渡狀態,大多數後面都會更新翻譯。例如,最早的blog,後來才叫做博客。還有一類就是專有詞彙,不便翻譯,例如,Office,直接用一般大家都懂,是微軟的辦公軟體合集。
綜上所述,西文書法藝術中出現的大多數名詞都是中國不曾存在的詞語,那麼如何讓大家信服地翻譯就是非常難的事情,尤其是領域內缺乏絕對學術級人物。不像化學,物理等學科,國內科學家的翻譯就可以作為國內專業的翻譯,基本就可以直接定死,寫入詞典。而西文書法藝術領域裡,國內尚無此種人物出現。
西文書法目前在國內雖然屬於新生事物,但是蓬勃發展的勢頭是很喜人的。
目前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專門的教育資源十分稀有。導致專業術語的濫用、亂用屢見不鮮。
西文書法現狀與未來的無責任漫談
網絡這個過於開放的平臺,對於西文書法的傳播雖然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卻喪失了學術嚴謹性。
例如,國內用的最多「圓體」,這個詞語對應的字體可謂千奇百怪。ES,ER,AES,果園(國產圓體),BP,一堆各式各樣的網紅體,brushlettering,還有一種叫Ronde(法語詞)古體,都翻譯做「圓體」或者被稱呼為「圓體」。
但是在交流的時候,尤其對一些新手朋友,這個翻譯很不友好,太凌亂而且對應品類太多。導致不能把名稱和字體準確對應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哥特體」「花體」等一些奇怪的詞語。
一個好事就是國內也以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臺灣省某些出版社翻譯)形式引入了一些教材,國內也有大佬到了可以出書的級別。
這些教材在文中使用的詞語,相當一部分可以定下來作為專用名詞使用。而存在些許不同但是並不存在歧義的翻譯也應當同時認同。
例如:《AOC》中將Insular Majuscule翻譯作「島嶼大寫體」,《ABC》中將其翻譯為「海島大寫體」,這種雖然「字」不同,但是大同小異的,應該允許同時存在,而且就是原文也不一定就只有一種固定說法,島嶼大寫體有的國外教材上也稱作「Uppercase Insular」。
信達殊翻譯:
二狗子之前讚許過《AOC》的翻譯,被一些不太友好的網友抨擊,反問這些網友是否有更好的翻譯時,卻得不到答案,只得到一些「見識短淺,一知半解」的評價。
不過二狗子認為《AOC》這本書的,雖然也有不少缺點,但是這不能掩蓋其優點。尤其在翻譯上,《AOC》的意義是非凡的。
例如,《AOC》中「平織菱足體」的翻譯,基本做到了信達殊。TexturaQuadrata,Textura一般翻譯做織布紋理,Quadrata翻譯做正方形,四邊形,菱形。然後譯者再根據其字形的特徵,將這個詞翻譯為「平織菱足體」,充分體現出這種字體的特徵,又符合原文意思,而且翻譯後詞彙特殊,並不會和其他名詞混淆。
不翻譯:
ER(English Roundhand)這種字體名詞,雖然直譯可以作為「英語手寫圓體」,但是因為濫用詞彙和容易混淆等原因,大佬建議不要翻譯,直接採用其英文原名或者縮寫更加適宜,這一點,本文也是十分認同的。
而ES(Engrosser’s Script or Engraver’s script)翻譯後十分奇怪,也最好直接使用原文或者縮寫。
綜上所述,目前對於一些專用詞彙,出現了較為嚴格的翻譯,但是普及度還十分差,且不夠全面。
前面提到過很多種字體都被誤稱為「圓體」。以下一一介紹和正名!
●Copperplate,銅板體可以涵蓋ES體和ER體。
English Roundhand(簡稱ER)最早於公元17世紀起源於英國,這種字體具有流暢的曲線美感和優雅的裝飾花紋,受到當時的書法家們的喜愛與推崇,並被引介到歐陸各國。
由George Bickham編著的ER學習書籍《通用習字手冊》(The Universal Penman)可謂ER書法的集大成之作。
《The Universal Penman》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印刷業開始使用銅板蝕刻技術,而ER作為一種廣受認可的、兼具美觀與實用的正式商務字體,便順理成章地被應用於銅板印刷中,這也正是其另一個名稱「Copperplate」(銅板體)的最初來源。
而與其最初的手寫形態不同,人們在銅板體的印刷形態中,更多追求的是它的裝飾性,一定程度上捨棄了手寫字形的獨特質感。
EnglishRoundhand 字樣
18世紀中期,ER傳播到了美國,《獨立宣言》的原始文本,正是使用ER字體書寫的,只不過當時所使用的書寫工具並非金屬製作的蘸水筆尖,而是傳統的羽毛筆。
獨立宣言
隨著ER在印刷中的應用而導致的形態變化,以及金屬筆尖的生產和使用,當地的書法家開始對ER進行獨具特色的改造。
由於金屬蘸水筆尖相對於羽毛筆更加鋒利堅硬,ER字形中柔軟的筆畫轉角和充滿個性的飄逸裝飾逐漸收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契合新的書寫工具特性的極致纖細的線條與精準嚴謹的弧度,這種脫胎於ER的新型手寫體,就是我們所說的Engraver’s Script(簡稱ES)。
WAB《給學生的信》
由此可知,ER最早的一個重要傳播方式是雕刻在銅版之上,因此得名銅版體。而ES從ER演變而來的,所以兩者都可以稱為銅版體,即copperplate。
兩個字體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隨著書寫工具的改變而產生的,這個區別表現在遊絲跟shade的連接時的形態,ER的遊絲跟shade之間有明顯的過渡部分。而在es中,則是分明斷開的筆畫。
需要說明的是,許多人常用提筆與否來作為區別兩個字體的標準,但實際上,筆畫之間是否有明顯的連帶關係才是區分的關鍵,並不能用書寫動作來判斷。
ER
ES
● AES(全稱Advancedin Engraver’s Script),是大師Louis Madarasz的字體。它融合了Roundhand(偏ER)小寫和Ornemantal Penmanship (OP)的大寫,是一個練習難度更大的字體。
這一點體現在它大部分運用臂動(Arm movement)的寫法,這一點也是它和ER、ES之間最大的區別。
當然除了書寫技巧的不同以外,它與ES、ER還有斜度上、字高上的區別,OP的大寫也賦予了AES更多的可塑性和觀賞性,具體內容不在此展開,更多細節還需要大家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體會。
老馬的AES壓軸
● BP與果園,阿迪和阿迪王一樣的存在。
BP是Business Penmanship的縮寫,果園是國產圓體的縮寫變音詞。
BP是利用臂動書寫的一種商務速記體,也叫商務草書(又名Business Cursive),是一種非常高端的字體技術。
而果園可以理解是低配山寨版BP,但是果園並不難看,作為一種辨識度高的速記手寫體還是很有價值的。
這是BP
這是果園
單看果園的話,覺得還不錯,再看BP就會……內心些許波瀾……所以阿迪和阿迪王還是有區別的,雖然阿迪王質量也不錯。
● Brush是軟筆書法,字體大多數非常Q彈有質感,配色精美,是一種隨性的藝術字體。
RsuhC的Brush作品
Kimi_Hzx的Brush作品
雖然都是Brush,但是風格不同,不同大佬有不同的配色習慣和書寫癖好。
Brush字體單看字形是比較容易上手的,但是裝飾和配色是一門大學問,能寫好的大佬還是屈指可數,給老雞和C佬打call。
上述所有字體確實都具有「圓圓」的特徵,但是都是有自己特定的名字,所以一定別再亂稱呼「圓體」「花體」了。
另外,有一種字體可以翻譯作圓體,就是Ronde(法語詞),這種源於法國的速記體,名稱就叫做Ronde,臺灣省翻譯作「圓體字」,個人覺得就按照這個翻譯最好。這種字體的特點也就是又大又圓,很符合「圓體」這兩個字的印象。
網紅體就不放圖了,有個別寫的確實不難看,有些字形像利用點尖寫的Brush,還有很多也不知道像啥,對於不了解的朋友可能第一眼覺得還挺好看,但是不能細看。
這些名字就腦洞大開,叫啥的都有。以後看到這些亂稱呼的字只能放出這張圖了。
這個二狗子好像在公眾號裡提到過無數次了,這裡再次科普。
哥特體這個翻譯不對,甚至有外國人也在用這個名字(Gothic),但是嚴格來說,哥特體屬於一個大類,包含了非常多的字體。諸如,平織體,巴斯塔德體,圓敦體,斷筆體等等。
二狗子一般喜歡使用哥特書寫體系這個詞來替代哥特體這個大類。因為在字體設計學中,哥特體也指無襯線體,這個和我們西文書法沒啥關係。這裡有疑問可以看之前的文章。
哥特你妹啊
如何區分「哥特體」類目下的字體?(建議收藏)
「知識與技法」哥特體
寫到這裡,基本把網絡上經常混淆的多種稱呼和字體進行了介紹和區分,希望各位朋友可以更正規使用專業術語。
雖然本文不能作為「學術」存在,但是別的朋友有疑問的時候,請把這個文章科普給他。
也希望,能有西文書法巨擘泰鬥來贊同或者否定本文。無論是贊同還是否定,都是西文書法走向更專業更學術的重要一步。
當介紹過本文後,如果還有朋友在稱呼「圓體」「花體」「哥特體」的話,那請告訴他,他說的對。
請給這些屢教不改的朋友「科普」以下內容:
沒關注的朋友,關注一個再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