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攀升,大學的高低就成為用人單位考察人才的重要指標。那麼如何考察大學水平的高低?一般人都會採用直接的標準。
1981年之前,所使用的標準是全國重點大學的名單。這個名單是教育部確定的,共有99所大學入選。因為在大學擴招前,大學生比較少,人們對這個標準還不是很熟悉。大眾眼中的名校只有那麼幾所,還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
1995年和1998年,211和985工程實施後的幾年,中國大學的三六九等才真正確立起來。學生們報考大學,用人單位招聘人才,都看這個標準。
各地區也因擁有的211、985高校數量的差異,紛紛在網上吐槽。
在齋主的印象中,河南省是吐槽最多的。常見的話是,河南人口大省,卻沒有985院校。河南孩子苦啊。
2017年,雙一流計劃的實施後,齋主發現河南是收益最大的省份。鄭州大學和河南大學入選該計劃,實現了跨越性的發展。
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簡稱。這是繼&34;&34;之後的教育戰略。2015年,國家提出這個計劃,2017年公布名單。
世界一流大學名單有42所大學,分為AB兩類。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有95所。二者之和是137所大學。
而211工程大學是112所,985工程是39所。雙一流名單還是比211、985大學多一些。
這一次雙一流的名單中,我們發現鄭州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B類,河南大學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鄭州大學從以前的211大學一舉越到一流大學的行列,而河南大學從雙非院校終於脫離出來。
如果以985、211的標準來看,鄭州大學相當於過去的985院校;河南大學則相當於211或者相當於介於在211和985大學的之間,少有人提及的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
不管怎麼說,河南在這次計劃中獲益多多,以後也不會再吐槽了。
最後,齋主想說的是,對於大學人為劃分為三六九等是非常不合理的。劃分出一批高校,大力投入經費,的確短時間內能夠產生一批成果。
但是從長遠來看,大學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在現代社會,影響大學發展的因素太多,比如地理位置的好壞。如果再過多的人為幹涉,大學就會形成兩極分化現象。211、985工程的效果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學的雙一流計劃本來是為了推動學科發展的,設置還是比較合理的。每一個大學都有擅長和專長的領域,不是每一個學科都厲害。
但是,齋主所擔心的是,社會上又會將雙一流作為學校品牌。這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