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 羅宗強學術自述: 就我的研究領域來說,也就是開了個頭吧

2020-12-11 澎湃新聞

羅宗強 中國出版史研究

文章來源:《南開學人自述》,陳洪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著名學者、南開大學教授羅宗強先生於4月29日13點50分在天津安詳離世,享年90歲。羅宗強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文學思想史、中國古代士人心態研究,成就斐然。先生逝世,是學術界的一大損失,不勝痛悼!

2020/4/29

羅宗強,1931年生。1956年考入南開大學中文系,師從王達津教授,為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研究生。1975年重回南開大學,初在學報工作,後回中文系任教。1981年升副教授,1985年升任教授;1986年被國務院學科評議組評定為中國文學批評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1989年至1995年任南開大學中文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1996至1997年,受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聘為客座教授。2000年與2002年,兩次受H本大谷大學之聘。為其特別研究班(博士、碩士與部分教師)短期講課。2004年,從南開大學中文系退休,同年受聘為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至2007年。曾任唐代文學學會、李白學會、杜甫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育部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文學遺產》通訊編委、顧問。

羅宗強:我的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

歷史還原 | 士人心態研究

時光流逝,轉眼已年過古稀。一生荒廢,真正能有機會從事一點學術研究,也就是後半生的事,時間只有二十幾年。短短的二十幾年,能做出什麼來呢!就我的研究領域來說,也就是開了個頭吧!

我的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史。文學思想是研究人們對於文學的看法。文學的特質是什麼?它是功利的還是非功利的?它在社會生活中應佔有什麼樣的位置,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應該是個什麼樣的面貌(體裁的探索、風格韻味情趣的追求,等等)?應該如何構成這個面貌(方法與技巧的選擇、修辭與聲律的運用,等等)?它的承傳關係是什麼(應該接受哪些傳統、摒棄或者接受哪些傳統、文學傳統上的是是非非,等等)?它應該如何發展?它與受眾的關係怎樣?如此等等。研究這些觀念的發展史,就是文學思想史的任務。這是一個新的領域。我之所以選擇這一研究領域,主要的原因是想更為全面、更為確切地了解我國古代文學觀念、文學思想潮流的真實面貌和它的演變過程。過去我們有文學史,有文學批評史,二者是相對獨立的。文學史描述文學的發展史,文學批評史研究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它們有時也交叉,但有時也相互脫節。文學批評和理論,只研究理論形態的東西,對它做出解釋。至於它與文學創作實際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就少有人過問。而事實上,文學發展的實際情況遠為複雜。同一位作家,他的理論批評和他的創作實際有時是一致的,但有時也不一致,就是說,說的和做的不一樣。有時候,某一種文學思潮有理論表述;但也有的時候,並沒有理論的表述,大量的新的文學觀念,是從創作實際中反映出來的。有時候,一種理論主張的提出,是當時文學創作傾向的理論概括;但也有的時候,某一位理論家的主張,在當時並無實際的影響。他的理論表述獨立於當時的創作實際之外。文學思想史的研究就是為了弄清事實。從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實際相結合的研究中,弄清一個時期、一個流派、一個作家的文學思想觀念的真實面貌。

01

我的研究工作的著眼點,首先是歷史還原。我努力想知道文學思潮的發展段落,了解每一個發展段落的主要特點是什麼。要做到這一點實在不容易。每一個時段,都有許多的作家,這些作家的創作是不是有一個總的一致的趨向,或者是同時有幾個並行的趨向,這又牽連到如何劃分段落的問題,在什麼時候、在何種條件下文學思潮轉變了?要了解這些,就要將存世的能夠找到的作家作品全部找來讀,一部一部地讀。看他們作品的題材取向、審美追求、技巧特色,特別注意他們在審美趣味和技巧追求上有沒有新的趨勢。看他們提出一些什麼樣的主張,這些主張在當時有沒有產生影響,是自說自話,還是一種普遍的訴求。這樣一個辦法實在又笨又慢,但不這樣做,不從自己閱讀的實際感受開始,去思索、去對比、去概括,就只能用二手材料,人云亦云,不可能有自己的發現。

但只是讀作品也還不夠,如何解釋一種新的文學思想潮流的產生,又涉及當時的政局、社會生活環境、哲學思想潮流和作家的人生遭際等問題。就是說,從事文學思想史的研究,必然是跨學科的研究。當然,我不可能進入到每一個學科裡面,做深層的探討。每一個學科,都有無數的問題,要深入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必須知道政局的大的環境,它對於作家的影響。我必須知道社會思想潮流的總的面貌,和它對於作家的影響。我必須知道當時不同的群落的不同動向。而這些了解必須既是共時的又是歷時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去分析某一種文學思想產生的原因、它的特點、它和前後文學思想的關係,等等。我的追求是歷史實感,儘量地接近歷史的本來面貌。

這裡當然有幾個問題是很難解決的。一個是歷史還原能夠做到何種程度的問題。我儘量去讀所有能夠找到的史料,但是存世的史料能夠反映的,是否就是當年的真實面貌呢?這是一個大家都在爭論的問題。就我接觸的文學思想史而言,這一問題有時實在是一個很大的困擾。材料不足,或材料的真偽難定,都給歷史還原帶來困難。比如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那種全新的審美追求,那種技巧所反映的文學觀念,應該有更為完整的呈現。但是他留下來的詩作太少,也沒有留下理論批評的片言隻語,我們就無法解釋當時的全貌。一篇藝術上那樣成熟的作品,怎麼可能是一個個別的現象呢?歷史曾經發生過而給我們留下的訊息往往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據此很少的一部分材料,我們就很難說我們描述的是歷史的真實面貌。而材料的真偽難明,也是歷史還原遇到的不易解決的問題。例如,《詩》大序和小序的作者和作年的問題,一時難以論定,究竟是把它們當作先秦的文學觀念呢,還是把它們當作漢代的文學觀念?朱嘉是主張廢序的,但從楚竹簡的孔子詩論看,序在孔子的時代又似乎存在過,而且似可進一步推測,當時流行的《詩》,是不是前後有不同本子、不同的序。但這只是推測,不能說是歷史的真實還原。歷史還原遇到的又一個難題,就是古今思維習慣、思維方法的差異常常妨礙我們對於古人的觀念的準確理解。我們不能以古解古,而且要以古解古也是做不到的。因此我們就常常對於古人的某些文學批評不理解。有的他們當時評價很高的作家,我們今天看來並沒有多高的水準;相反,他們評價不高的一些作家,我們今天有可能給予很高的評價。這當然是由於觀念不同的緣故。這不同的觀念,有的他們說了,有的就沒有說,隱藏在片言隻語評價裡,有時甚至連片言隻語也沒有,只是評其等第的高下。對於他們何以要那樣評,我們並不瞭然。但是,他們總有他們的道理在裡面。他們的道理何在呢?追索起來是非常不易的事。我們既不可能回到古代,又不能把古人現代化,給古人穿上西裝革履。難就在這裡。歷史還原遇到的另一難題,是如何處理主觀情緒的介入和歷史的客觀性問題。任何作品的解讀,都不可能完全的排除解讀者的主觀因素。主觀因素的介入,有時就有可能導致作品的誤讀,導致文學觀念、文學理論範疇的誤解。這些困難說明,我們只能在現有史料的基礎上,去努力還原歷史,我們不可能完全回到歷史的本來面貌,但我們又不能離開現有的史料,去造作歷史。歷史還原遇到的這些困難,常常耗費我大量的時間。我只好從史料的清理入手,盡力了解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他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語境,前後左右比對,去盡力的接近他們思想的實際。在探討劉勰文學思想的主要傾向時,就在這方面下過不少的力氣。

歷史還原還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如何處理一個時期、一個流派、一個作家的文學思想觀念的主次問題。一個時期也好,一個流派也好,一個作家也好,他們的文學思想觀念常常是多方面的,那麼,什麼是他們的文學觀念的主要方面呢?我們不可能把他們所有的思想觀念都加以描述。把他們所有的文學思想觀念一一列出,未必就是歷史的真實。在長期的文學思想研究過程中,有一些現象處理起來常常讓我感到困難。我發現,有一些批評話語、一些理論表述是在任何時候都會出現的,陳陳相因,了無新意。漢人說了,唐人也說了,宋人說了,清人還是那樣說。我們當然可以理解為那是一些最基本的觀念,是傳統的承接。但是那些觀念如果沒有新的解釋,我們是否還能將它作為一個時期、一個流派、一個作家特有的文學思想觀念加以描述呢?我想,我們還是應該描述那些反映出文學思想觀念新的進展的東西,那些多少有一點特色的東西。歷史還原的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文學思想潮流的演變,是描述發展的脈絡。陳陳相因的話語無助於反映這種發展變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一些作家、批評家的隨意話語。有一些隨意話語有著很有價值的理論內涵,這類話語有時與其時的文學思想發展的總趨勢並無多少關係,但在理論建樹上有其獨特的貢獻,對於這類話語,當然可以把它特別地提出來。但是多數的隨意話語,並無理論的價值,我們就必得把它捨棄。不能巨細畢陳。為了更好的描述主要的東西,我往往捨棄大量已掌握的材料,把可以寫八九十萬字的材料,只選擇最主要的,寫三四十萬字。我也常常對我的學生說,要竭澤而漁地收集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鑑別、選擇和運用材料,要善於找出主要的東西,而敢於把非主要的材料加以捨棄,即使那是一條很好的材料,如果與主要脈絡無關,也要毫不吝惜地捨棄它。

02

與文學思想的歷史還原有關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士人心態研究。

在寫完第一本文學思想史之後,我接著寫《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魏晉是一個士人心態處於大變動的時代。士人的心態對於文學觀念的變化影響至巨。我在寫《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的時候,雖多少注意到士人心態的變化對於文學思想的影響,但還沒有自覺到士人心態研究在文學思想研究中的巨大意義。待到研究魏晉文學思想,就感到非了解士人心態的變化不可了。1991 年,在動手寫《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之前,我寫了《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2003年,這本書再版時,我寫了一個《再版後記》,把為什麼要研究士人心態和士人心態研究可能涉及的問題,做了一些說明,現在摘引其中的一部分如下:

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的改朝換代,有過許多的大戰亂,有過許多的株連殺戮,風雲變幻,無時無之。士人或青雲直致,或冤死牢獄;或坐享榮華,或轉死溝;榮瘁更替,仕隱分疏,流光逝水,習以為常。就個人而言,或有驚天動地之經歷;而就整個士階層而言,則大體循傳統思想而行事,未見大震撼於士林。只有魏晉和晚明,似乎是兩個有些異樣的時期。士(或者說是那些引領潮流的士人)的行為有些出圈,似乎是要背離習以為常的傳統了。而此種異樣,於文學觀念的變動究有何種之關係,則黯而不明。於是產生了來探討魏晉士人心態的想法。……

我之所以研究士人心態,只是為了研究文學思想。因此,我的研究對象,是士人群體。我要研究的是士人群體的普遍的人生取向、道德操守、生活情趣,他們的人性的張揚與泯滅。涉及士人個案時,目的也在於說明群體的情況。我要研究的是動向和這種動向與文學觀念變化的關係。……

影響中國古代士人心態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政局的變化。在古代中國,有隱逸情懷的士人不少,但真正的隱士卻不多。隱逸情懷是人生的一種調劑,而真正的隱士卻要耐得住寂寞。多數的士人,出任入仕,因之政局的變化也就與他們息息相關。……

影響中國古代士人心態變化的又一重要方面,是思潮。我們通常都談到諸如兩漢的儒學一尊的思想潮流、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對於士人的影響。這些影響是如何進行的?通過什麼樣的渠道?輕重深淺?如何開始?如何了結?似乎就有一連串的問題需要回答。我們可以對這些思潮做義理的細微的辨析,但是它們如何進入士人的內心,變成他們的人生取向,融入他們的感情世界,我們就所知甚少。……

影響中國古代士人心態變化的又一方面,是提供給他們什麼樣的生活出路。現實的生活狀況是決定一個人的心境的非常實在的因素。他們有什麼樣的生活條件,就可能產生什麼樣的想法。……

當然,影響心態變化的還有其他因素,如家族的文化傳統、社黨的組合、交往、婚姻狀況、以至個性,等等。但是如果研究一個時期士人的主要心態趨向,恐怕也就只能視其大同而舍其小異。當然,如果是為了研究不同士人群落的心態,又當別論,那就複雜得多了。……

心態研究面對的是人。面對人,就難免有是非褒貶,就難免帶著感情色彩。帶著感情色彩研究歷史,為歷史研究者所大忌,說是這種研究容易失去客觀性。但是我常常懷疑,即使我們竭澤而漁,廣羅材料,能否就可以完全避免主觀的介入呢?我們選擇和解釋史料的過程,就是一種主觀判斷的過程。……就我自已而言,每當我面對歷史之時,是是非非,實難以無動於衷。

這就是我對於士人心態研究的總的認識。我以為,社會的種種因素,比如政局、社會思潮、生活方式、文化氛圍等,它們之所以能夠影響文學思想,是通過士人心態來實現的。士人心態是社會歷史背景影響文學思潮的中間環節。不了解士人心態的變化,就不易確切地了解一種新的文學風貌、一種新的文學思潮為什麼會出現。我目前正在進行的明代文學思想史研究,這一點顯得更為突出。不從士人心態入手,解釋晚明文學觀念的變化就很不容易。

在文學思想史研究中,我特別的重視審美感受問題。文學思想的對象是文學、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它們都涉及文學的藝術特色問題。對於文學創作實際中反映出來的文學思想傾向,離開對於作品的審美感受,是很難把握的。一篇作品好,好在什麼地方,如果不去細膩地體味,就很難從中分析出它所包含的文學觀念。如果把藝術成就差的作品當成藝術上優秀的作品,那就有可能把文學思想的趨向弄錯了。我常常對學生說,我們是搞文學研究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基礎,沒有審美能力,就會把文學弄成非文學,把文學思想史弄成一般的思潮史,就會把反映心靈歷程的這樣一個鮮活的學科,弄成一個毫無生命力的學科。當然,文學思想史有相當一部分材料是理論形態的東西,在描述它的發展過程時,也離不開理論的表述。但是,理論的解釋和表述,如果沒有建立在準確的審美感受之上,它就有可能成為空理論,從空到空。從事文學思想史研究,如何把審美感受、理論思維能力和國學基礎很好地結合起來,是一個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我們這一代人,由於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根基大抵較淺,我尤其如此。由於文學思想史的研究需要打通多個學科,難度很大,要在研究中真正做出成績,最好是從年輕時開始,一步步扎紮實實的打基礎,提高多方面的素養,到頭來或許會有所成。我是在快到知天命之年才開始進入這一領域的,雖然年過古稀,也未敢一日懈怠,但還是深感力所不及。我是邊學習、邊補課、邊研究的,可以說是一種夾生的研究。雖氣喘籲籲趕路,精疲力竭,欲罷不能,而離目的地卻還是十分遙遠。

幸而在我後半生的這二十幾年裡,有一個寬鬆的生活環境,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望從事學術研究。南開濃厚的學術氛圍,常常激勵我不斷地去進取;南開中文系求實的嚴謹的學風影響著我;南開領導的關愛,也常常激勵著我。我現在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當我領到一筆培養學科骨幹的津貼時的那種複雜心境。錢雖不多,只有區區的二百元,但是剛從長期抬不起頭來的歲月過來,那種喜悅的心情遠非錢可以買到。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二十幾年來可以說沒有好好休息過,時不我待的心緒,督促著我不斷努力。這些年出版了幾本書,其中《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獲得國家教委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獲得教育部全國高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培養的博士研究生,有好幾位已經成為所在高校的學科帶頭人,其中學生左東嶺的博士論文,還獲得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屆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這算是二十幾年來未敢懈怠的一點小小的回報吧!

原標題:《紀念 | 羅宗強學術自述: 就我的研究領域來說,也就是開了個頭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紀念 | 羅宗強:將來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有大成就的,一定是能坐冷板凳的人
    那時候經濟狀況也不好,人總是感覺很疲勞,但是十幾二十年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環境,書生老去,機會方來。我寫過一首詩,有兩句是「待到昇平人已老,空留錦囊貯哀詞」,這就是當時的心情。有了機會了,當然非常珍惜,就是憑著一種愛好、興趣,以及對杜甫的那種感情,我寫下了這本書。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羅宗強——認真超脫的...
    我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著名學者、文學院教授羅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獲得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該獎授予為學校科研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其在專業領域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國際領先的高水平創新性研究成果,產生重大學術貢獻或社會經濟效益。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羅宗強——認真超脫的「南開學派」的開創者
    我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著名學者、文學院教授羅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獲得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該獎授予為學校科研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其在專業領域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國際領先的高水平創新性研究成果,產生重大學術貢獻或社會經濟效益。
  • 羅宗強:在古代文學研究領域有大成就的,一定是能坐冷板凳的人
    那時候經濟狀況也不好,人總是感覺很疲勞,但是十幾二十年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環境,書生老去,機會方來。我寫過一首詩,有兩句是「待到昇平人已老,空留錦囊貯哀詞」,這就是當時的心情。有了機會了,當然非常珍惜,就是憑著一種愛好、興趣,以及對杜甫的那種感情,我寫下了這本書。
  • 中華讀書報:對羅宗強先生的點滴回憶(張伯偉)
    作者:張伯偉   勳初師打電話來,告訴我羅宗強先生於4月29日日去世。我不用微信,消息自然遲滯些。曹虹有微信,但不一定及時看。我的第一反應是:人生怎麼有這麼多遺憾。說起來難以相信,我直到現在也沒去過天津。從前年開始,我就一直盤算找個時間去,目的還就是單純看望宗強先生。
  • 李慶:羅宗強先生二三事
    有著打通「文學」和「思想」,這兩個不同領域的意向。當時曾和有的學者討論過這部著作和其他「文學批評史」論著的異同,我認為,這部著作的特點不在收輯材料的詳盡、具體個案的分析,而在於別開了研究的視角,有新的創意和開拓。這是在還沒有和先生相見之前的事。
  • 【學術自述】從方法到價值:自我民族志的書寫與反思
    這個新欄目叫「學術自述」,學術自述包含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1.論題是如何產生的;2.在學術梳理中呈現與相關文獻的學術史呼應;3.研究視角,方法解決論題的有效性,模型與假設,材料的組織,如何把數據變成證據,做材料分析的理據,等等;4.做研究的知識準備、理論修養,以及為了論題分析讀了哪些重點書籍,相關的重要文獻。
  • 上海書評:面敘契闊與聯床夜話:從羅宗強寫給傅璇琮的信談起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谷曙光  4月29日,南開大學的一代大家羅宗強先生故世了,從我的微信朋友圈看,引發了極大的震動。羅宗強先生的《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是我攻讀碩士研究生階段最早精讀的幾本學術著作之一,羅先生思辨之敏銳、文字之富贍,令初涉學林的我驚為天人。
  • 戴逸自述:我的學術生涯
    所幸組織上分配的工作和我個人志趣大致相符合。因此,我一直是愉快、積極地進行專業研究的。一我的學術生涯要從1948年離開北京大學史學系開始說起。那時由於國民黨政府對我下通緝令,在北大存身不得而奔往解放區。當時我非常迷戀文史專業,熱愛北大那種濃鬱的學術氣氛,敬佩那些學識淵博、和藹可親的師長們。
  • 第21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暨紀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
    12月4日—6日,第21次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會暨紀念朱德熙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視頻討論會以線上視頻方式舉行。此次會議屬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10周年系慶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句法語義室、《中國語文》編輯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
  • 學術研究與學術功底
    如果一位理論工作者,在學術研究中沒有建樹,未能言人所未言和創造以往所沒有的而又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未能通過自己的研究提供知識增量或為提供知識增量做貢獻,那麼,這位理論工作者的研究實際上是毫無價值的。   學術研究工作的特點,要求理論工作必須具有紮實的學術功底。學術靠真功,厚實的學術功底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必備條件。這種所謂學術功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寬廣的知識面。
  • 紀念懷特海《自然知識原理研究》出版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珠海舉辦
    紀念懷特海《自然知識原理研究》出版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珠海舉辦 2019年12月20日 15: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孫美娟 楊富斌 字號 內容摘要:12月13-15日
  • A2蛋白質研究開闢新領域,最新研究擴展至學齡前兒童認知表現
    該項研究發現, 只含A2 β-酪蛋白的牛奶(以下簡稱「A2蛋白質牛奶」)會減輕中國學齡前兒童牛奶不耐受引起的胃腸道症狀,並且可以相應地改善其認知表現。該項研究初步探索了A2蛋白質對於兒童認知表現的潛在益處,也把對A2蛋白質的研究拓展到了新的領域。據了解,JPGN於1982年創刊並發行至今,是專注於兒科胃腸病學、肝病學和營養學的權威學術期刊,亦被認為是兒科專業領域內的頂級期刊之一。
  • 學術研究領域 男女有別or性別歧視?
    今天(11月25日),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和紫金傳媒智庫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女社會學家論壇在南大仙林校區啟幕,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三十位女社會學家,在本次論壇上分享她們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對社會熱點的看法。
  • 華東師大舉行紀念曹錫華教授百年誕辰學術活動—新聞—科學網
  • 王元化自述
    我以為不能單單列舉「五四」時代那些把學術當成實現某種意圖工具的學人,作為維持「救亡壓啟蒙」這一觀點正確性的惟一依據。我們應該從他們的思想本身去找尋問題的答案,縱使當時沒有救亡的壓力,他們也不會做出其他的選擇。直到今天還有人把這一時期和他們不同的另一些人,如王國維、陳寅恪等,看作只是一些從事純學術研究的冬烘學者,殊不知他們對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並不比前面所說的那些人遜色。
  • 有人要在「動物森友會」上開AI學術會議,我看你們就是想玩遊戲吧
    Joshua說這只是一個實驗,目的是了解體驗在動森中開研討會的感覺,希望為AI研究人員營造一個有意義的互動空間,並分享他們的工作。你還別說,ACAI大會雖然是線上,但還真辦得有那麼回事。參加大會的人每場演講15分鐘,隨後有5分鐘的提問環節。
  • 南方周末:我為神州惜此才:悼羅宗強先生
    劉世南  2020年4月30日晚上,劉松來教授來告訴我:羅宗強先生走了。  我生於1923年,今已虛齡98歲,加上閏年閏月,已是百歲老人了。由於兩耳嚴重失聰,別人談笑風生,我卻充耳不聞;加上老眼一米外就近於失明,只能看到模糊影子。
  • 聽完4位學姐的自述,寫滿了後悔二字
    聽完4位學姐的自述,寫滿了後悔二字大概一個星期前,今年的研究生考試終於結束了, 這幾年研究生的報名人數不斷攀升,今年更是歷史性的突破了290萬,可以預見的是,今年的考研肯定又是「死傷一片」,很多人不是掛在初試,就是死在複試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