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和解放前的中國人都崇洋媚外,但兩者本質並不一樣

2020-12-13 棟哥歷史

「崇洋媚外」絕對是個近代詞彙。因為在古代中國向來是東亞的主導者,是名副其實的天朝上國,古人直接把外國人叫做蠻夷,絲毫不會崇拜外國的任何事物。

鴉片戰爭讓中國人第一次見識到「洋人」的厲害。但鴉片戰爭對清朝的打擊並不大,不痛不癢。清朝統治者也並沒有認真反思,中國人尚未崇洋媚外。

緊接著發生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接攻入了北京,火燒圓明園,舉國震驚。在中國人的認知中,國都陷落就代表著王朝滅亡。這一下清朝從上到下都徹底認識到了「洋人」的厲害,從此再也不敢和「洋人」正面對抗,尤其是英國。中國人的崇洋媚外正是由此開始。

從火燒圓明園的那一年(1860年)到1949年,中國人都是崇洋媚外的。

這一時期中國人崇洋媚外的原因很簡單: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生等各方面都遠遠落後於列強國家,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剝削和壓榨中國人。中國是多個列強共同的半殖民地。

1949年以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1949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實現了完全的獨立自主。此後幾十年間,中國的經濟和工業突飛猛進,在軍事上兩次擊敗美國,在文化教育和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工業國,2018年中國的工業產值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也進步明顯。

總之,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中國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歐洲各國,即使和美國相比也是各有千秋。

在這種局面下,中國依然存在嚴重的崇洋媚外現象,問題出在哪裡呢?

其實,當代中國人的崇洋媚外的原因與近代已經完全不一樣。問題主要出在思想、教育和媒體宣傳方面:

一,中國發展進步太快,以至於很多人尚且沒有認識到,思想還停留在中國落後的時代。

中國人非常善於自我反思和學習別國的長處。在過去,我們一直在提醒自己,中國貧窮落後,要虛心向發達國家學習。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百多年。

但最近十幾年,中國長期的學習、發展和積累終於「開花結果」,中國在很多方面一舉超過了很多所謂的「發達國家」。很多人還來不及適應,思想還停留在中國中國落後的時代。這是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原因之一。

二,根本原因還是出在教育上。

1.全民學英語的影響。

全體中國學生都要學習英語。學不好英語會影響考大學,找工作,英語成績直接一生的幸福掛鈎。

眾所周知,在一戰前,連歐洲人都不學習英語,而是學習法語。英語風行世界只不過是最近一百年的事。英語國家的歷史底蘊其實遠不如中國。

九成以上的中國人其實一輩子也不會出國,不會用到英語。全民學英語不知浪費了中國人多少寶貴時間和金錢。

更慘的是這項政策讓在華的外國人高人一等。來中國學習的外國人,不論是不是英語國家的人,多多少少都是會一些英語的。中國學生見到外國人就想向他們學習英語。有求於人自然會低人一等,還會付出一些其他代價。

由於中國人都學習英語。很多非英語的國家的人來中國前,不是苦練漢語,而是抓緊時間學習英語。

2.教科書親西方。

中國小學語文教材裡有很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插圖和課文。課文中的外國孩子通常比中國孩子優秀和有禮貌。

中學歷史教材對近代歐洲的描述完全引用了西方人的觀點。把哥倫布、麥哲倫等西方殖民者、海盜當成偉人,當成完全的正面人物,對西方殖民者的作惡一筆帶過。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編教材的人是親西方的。中國高級知識分子(或他們的老師們)大都成長在中國落後的年代或者留過洋,他們大都是親西方的。

3.媒體親西方。

中國的媒體很多都是西方媒體的傳聲筒,他們不遺餘力地為西方做美化宣傳。

總結:中國人在近代崇洋媚外是因為國家弱。現在國家強大了,國人仍崇洋媚外,是因為思想教育和媒體宣傳除了問題。兩者有本質不同。

大家也可以說下自己的看法。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和當代價值
    這些言論儘管花樣翻新,但萬變不離其宗: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發展開放性,以便「理直氣壯」地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因此,如何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關係到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關係到在實踐領域尤其是意識形態領域能不能真正念好馬克思主義「真經」。
  • 社會主義本質論:當代馬克思主義的要諦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傳統認識的革舊鼎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當代坐標,體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統一。
  • 試論鄧小平理論的最高本質
    一切人的解放與人的一切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本質,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追求。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它的最高本質,即鄧小平理論的人文精神。人們只把它看成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的理論,從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造成了只重視物質的生產、經濟的增長而忽視文化的進步與人的發展的現象。
  • 日本人連英語都說不好,居然還「崇洋媚外」?
    為什麼常常被嘲笑英語不好的日本人,還如此「崇洋媚外」?不妨仍以日本流行音樂為例。八零後一定對於小學音樂課本裡選錄的日本民謠《櫻花》還有印象。這首在中國人聽來曲風略顯怪異的日本傳統民謠,不僅距離當下中國的「民謠」風格非常遙遠,距離人們對於日本音樂的印象也相去甚遠。然而這首古風濃鬱的歌曲除了曲風迥異,歌詞也與如今的日本流行音樂大不相同。
  • 蹲廁和坐廁的東西方文明的兩種結果,沒必要崇洋媚外
    這個話題,我只在學生面前講過,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崇洋媚外並不高尚,無知才是可恥的。本來我不想在頭條裡說的,但看到頭條裡出現過多次這樣的話題。再看評論,對蹲廁和坐廁的支持者,基本一半一半,也對蹲廁坐廁一知半解,有感而說。對於支持坐廁的人,他們心理大抵是覺得坐廁是更高級的東西,他們怎麼也理解不了都現代人了還使用蹲廁。
  • 爆笑校園:呆頭我這輩子最討厭崇洋媚外的人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爆笑校園》這本漫畫,這是我們很多人小時候的共同回憶啊,裡面的主人公就是呆頭,呆頭這個人物顧名思義就是呆呆的,並且很搞笑,那時候我們上課經常背著老師上課偷偷看,即便是被老師發現沒收了,也會再去購買這本漫畫,那麼今天小編我就和你們回顧一下《爆笑校園》: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過洋節不再是崇洋媚外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就要來臨,街頭上的各個店鋪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與火熱的商業街頭相比,虛擬網絡上的討論也是異常火熱,一場關於「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的話題討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聖誕節持反對意見的一方認為,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方式,過聖誕節還是崇洋媚外的表現。
  • 教育的本質是啟蒙和解放——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教育理論摘選
    教育的本質是啟蒙和解放——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教育理論摘選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來源:讀書與藝術(劉道玉 教育學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古今中外每一位傑出人才的背後,都有偉大的父母之愛,以及他們為教育子女所付出的心血。
  • 周杰倫曾4次公開強調自己是中國人 並呼籲國人不要崇洋媚外!
    周杰倫在音樂上的天賦和才華,相信無需小編我再做贅述。在小編看來,周董身上最讓人感動的一點是他對中國人這一身份的強烈認同和堅守。據小編查閱資料發現,周董至少有4次公開表態過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做個盤點。
  • 叢日雲:為什麼當代中國激進民族主義愈演愈烈?
    [2]在前述三種表現形式中,前兩者基本上是健康、理性和溫和的民族主義,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和建設性的。後者雖然也打著前兩者的旗號,並且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著前兩者的內容,但它的特點在於遠遠超出了前兩者的範圍。它屬於好鬥的、排外的、非理性主義的民族主義,即激進的或極端民族主義。
  • 生地和熟地本質都是地黃,兩者功效卻大不一樣,詳細分析
    地黃我想大家都有見過,但是有的朋友可能分不清楚生地黃和熟地黃,也不清楚兩者的功效。地黃其實是玄參科植物的根莖,剛挖出來的叫做鮮地黃,曬乾後的是生地黃。熟地黃其實是由生地黃加工炮製而成的。生地黃可以通過好幾種方法得到熟地黃。比如可以用黃酒製作熟地黃,用黃酒浸潤生地黃,放入密閉容器蒸煮。至黃酒完全被吸盡地黃呈現黑色時取出,然後曬乾乾燥。
  • 崇洋媚外不等同於學習交流!
    小編之前寫過一篇中國人崇洋媚外的「民族劣根性」的一篇文章,好多人評論我,說先讓我改了網名,再談崇洋媚外。我想說,學習英語不是崇洋媚外,同理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也不是崇洋媚外,如果拒絕西方的科技技術,那就又回到清朝「閉關鎖國」的時代了。學習人家的長處,才能補上自己的短板,才能進步。
  • 魯迅曾告誡世人:驕傲自大和崇洋媚外都會誤國;可惜現在的人忘了
    引言:上個月一部《流浪地球》在網上引發了熱烈討論,最終形成了兩大陣營:「國產片再爛也比好萊塢好」陣營和「國產片就是比不上好萊塢」陣營。這兩大陣營體現的是我們的民族文化心理,一種是民族自豪,一種是崇洋媚外。
  • 早餐吃雞蛋牛奶是崇洋媚外嗎?中國人民和士兵都喝牛奶都上千年了
    真是林子大了什麼烏龜都會有啊,之前關於張文宏醫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只吃牛奶雞蛋不要喝粥的新聞,又在民間引發了一場莫名其妙的撕逼,張醫生的本意呢,是告訴大家,疫情期間要讓孩子吃營養價值高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白粥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碳水化合物,沒什麼營養的,結果就是這麼一番出於好心的建議,卻被某些扛著文化自信,和弘揚傳統文化大旗的人抓住了小辮子,不由分說一頂「崇洋媚外」的帽子就扣到了頭上,說喝粥才是中國人的傳統
  • 各種奇葩崇洋媚外事件……與高考英語強勢地位……
    我始終認為最大的軟根源就是——全民英語——最大的指向標就是——英語是高考「語數外」三主科考試之一……只要這個大的格局不打破,一切都白搭……本來通過十幾二十年一些智慧通明之士的吶喊呼籲,前幾年一些地方已經認識到這個全民英語給社會造成的實質危害,一些地方正在做出一些突破性的決定時,不知怎麼了突然一股強大勢力從斜刺裡殺將出來,以一種看似對英語實行了在高考中的
  • 中國人的基本情緒是什麼?當代學者為什麼言必稱胡塞爾和海德格爾?
    如能做成關於中國人的基本情緒的研究,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探究是什麼樣的基本情緒決定了中國、西方和印度,這也是它們各自「心學」之間的最基本的差別和最基本的聯繫。楊國榮:我認為,三十多年來,當代中國哲學界(特別是晚近一段時間)存在兩大顯學。這兩大顯學,一個是學派意義上的顯學,另一個是學科意義上的顯學。
  • 崇洋媚外?還是快樂就好?又到萬聖節,你會過嗎?
    萬聖節主要流行於西方國家,但是,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很多非西方國家也開始過萬聖節了。 有人說,中國人過洋節,是崇洋媚外的表現,我們應該抵制,對此,您怎麼看呢,你會過萬聖節嗎?
  • 當代中國人有哪些「生活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不僅在生活形態上出現了新樣式、新格局,其精神狀態亦是更加生機盎然、活力四射,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就是:「生活更有奔頭」,「生活更有動力了」。這裡根據問卷調查資料,對當代中國人生活動力及相關社會心態進行系統分析,以揭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
  • 中國人應該自信,華人並不比歐美人差,來自大數據的事實和真相
    此文充分說明中國人並不比歐美人差,李約瑟在其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何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之間,古代中國人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其間55% 以上科技都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為什麼,現代科技,工業革命沒有從中國開始?
  • 還記得那個崇洋媚外,說美國空氣都是甜的留學生嗎,她現怎樣了
    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她現在怎麼樣了?很多學生在讀完大學甚至是讀完研究生以後,都覺得自己的學識還是不夠,所以就會萌生出國留學的想法,其實出國留學非常有必要,因為我們在接受教育的十多年裡,我們一直在中國的教育環境和背景中學習,我們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學習思維,如果我們想要有一定的突破,就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其他國家的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其他國家的教授是怎麼講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