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不僅在生活形態上出現了新樣式、新格局,其精神狀態亦是更加生機盎然、活力四射,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就是:「生活更有奔頭」,「生活更有動力了」。這裡根據問卷調查資料,對當代中國人生活動力及相關社會心態進行系統分析,以揭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
調查顯示,子女發展期望是當代中國人最強的「生活動力」
最近幾年,經過多次不同規模的問卷調查發現,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因素構成的,這裡依據近年一項全國抽樣調查(有效樣本數為4989人)的數據予以分析。調查結果顯示,當代中國人比較強的生活動力有:
(1)子女發展期望,主要表現為努力為子女將來的發展創造條件;(2)對於追求家庭幸福;認同「只求家庭生活舒適和諧」這個目標的人數超出總體的九成,其中,超出三成半的人表示「很認同」;(3)對於財富追求;(4)對於人際比較;有九成多的人希望在生活中做到「讓別人看得起自己」,其中,三成半的人表示「很認同」這個目標;(5)對於追求一生平安;此外,對於做好本分、自我實現、追求社會貢獻、追求生活情趣的也得到不少人認同。
調查顯示,追求社會貢獻和自我實現是黨員群體較強的生活動力
由於身心特質、生活經歷、生活條件的不同,不同群體的價值觀念和心理需求自然有所差異,由此,其生活動力的內在格局亦不盡相同。如政治面貌與生活動力方面,黨員與一般群眾之間在追求生活情趣、子女發展期望及人際比較等生活動力上沒有顯著差異;黨員群體較強的生活動力有:追求社會貢獻和自我實現;相對來說,一般群眾比黨員群體明顯強的生活動力是:追求家庭幸福、做好本分、財富追求及追求一生平安。再如,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活動力方面,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在追求家庭幸福、財富追求及子女發展期望三個生活動力上沒有顯著差異;但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群在人際比較、追求生活情趣、追求社會貢獻及自我實現等生活動力方面比較強;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群較強的生活動力則有:做好本分和追求一生平安。
調查顯示,「追求家庭幸福」的生活動力對社會穩定感具有正面的影響
分析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生活動力與社會穩定心態的關係相對密切。具體地說,追求家庭幸福的生活動力對社會穩定感具有正面的影響;同樣是追求家庭幸福,還有做好本分、財富追求、子女發展期望、自我實現及追求一生平安等生活動力對社會穩定信念的形成能產生積極的意義;而且,追求家庭幸福、財富追求、做好本分、子女發展期望、人際比較和追求社會貢獻等生活動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意識的高低。
有意思的是,財富追求已位列生活動力排行榜的前三甲,這顯然是中國人生活動力的一個巨大變化,自然也是當代中國人生活動力的一個重要特質,其深刻的意義在於,正當的利益追求已公開、明確地構成當代中國人生活追求的一個主旋律了。
再有,自我實現和追求個人生活情趣兩個生活動力也都達到「比較認同」的水平,與利益追求關聯起來看,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明顯具有了個體自主意識的品格。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主題詞
「生活動力」
所謂「生活動力」,即指人們有意或無意中用以推動自身在整個生命進程或生存與發展中不斷前行的內在力量,是人們置身於社會文化背景中以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進行判斷和選擇的行為方向。實際上,生活動力就是一種賦予了價值取向的心理需求,也是一種已融入了心理需求的價值取向。(李音)
(編輯: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