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河南日報》 頭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12月20日,鄭州城市大腦建設成果2020發布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118個應用場景全面上線運行,標誌著鄭州成為首個全場景數位化運營城市,樹立了全國數位化城市運營的新標杆。
本次大會主題為「城市會思考鄭州更美好」,啟動上線的118個應用場景涉及善政、惠民、興業的各個方面,與企業群眾工作生活息息相關,基本實現了「一腦賦全城、一網治全城、一碼通全城、一端惠全城」的技術架構體系。
據介紹,2019年8月,鄭州市全面啟動「城市大腦」建設,目前鄭州城市大腦已建成集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便民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穩步推進涵蓋政務服務、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交通出行等14個業務領域的系統建設,開發系統超過150個、接入59個部門數據,完成118個應用場景,累計歸集數據量超過223.7億。一個「能看見、能感知、會計算」,未來還將更智能的鄭州城市大腦已初步建成。
數位化建設讓鄭州這座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在運營、管理中變得「輕盈」。鄭州市「1+10」立體化疫情防控系統,被工信部評為「2019智慧城市十大樣板工程」,同時入選了國家發改委「中歐數位化抗疫優秀案例」。在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2020)》中,鄭州數字治理指數排名全國第七,數字生活服務排名僅次於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全國第四。
2020年12月21日《河南日報》04-05版
用「思考」創造美好生活——透視鄭州城市大腦建設成果2020發布會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浩
12月20日,記者從鄭州城市大腦建設成果2020發布會上獲悉,鄭州城市大腦中118個應用場景全面上線運行,標誌著鄭州樹立起全國數位化城市運營的新標杆。
目前鄭州城市大腦已建成集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便民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穩步推進涵蓋政務服務、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交通出行、醫療健康、文化旅遊、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14個業務領域的系統建設,開發系統超過150個、接入59個部門數據,完成118個應用場景。
這118個應用場景直面社會熱點、解決民生痛點,通過系統互通和數據共享,切實讓市民感受到數字治理城市帶來的改革「紅利」。
今年3月20日,「全方位、多維度、有溫度」的鄭州掌上城市綜合服務平臺——「鄭好辦」APP全面上線。截至目前,上線運行的政務服務、便民服務已達到542項,公積金提取、契稅補貼、居住證申報、水電氣暖辦理等和生活息息相關事項都可以實現「零跑動」和「掌上辦」。
以「鄭好辦」APP為服務埠,統一市民身份認證,實現公共運輸、信息查詢、網絡購票等「處處暢通」。智慧停車系統已將全市的路側停車泊位和95%的封閉停車場的近30萬個停車泊位接入系統,泊位接入率居全國首位。搭建全市統一移動辦公平臺「鄭政釘」,實現政務數據與業務的融「匯」貫通,使政務業務更加靈動、敏捷。
城市會思考,鄭州更美好。記者從118個應用場景中,選取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六大場景進行分享。
應用場景之一 首創120急救新模式
2020年年初,鄭州市依託城市大腦,利用大數據發力醫療領域,正式啟動智慧醫療項目建設,初步實現了信息共享、便民惠民、業務協同和統一監管的智慧健康服務格局,涵蓋脫卡就醫、120生命智慧通道、出生證明掌上辦等應用場景,其中120急救新模式屬於首創。
依託已匯集的市縣兩級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的1億多條就診記錄、電子病歷等數據,鄭州120急救新模式解決了「呼救者說不清接診地點延誤治療」「接診醫生不知道患者有哪些病發史」「應該送進哪家醫院最合適」等多個問題。
鄭州120急診醫生在出發途中就能調取患者既往病史,抵達現場後針對性檢測並將患者生命體徵數據實時傳遞到後方醫院,實現「上車即入院」,極大地縮短了急救流程。據統計,鄭州120突發心梗救治時間最快用時11分鐘,比心梗的黃金救援時間120分鐘縮短了90%。
另外,120智慧生命通道項目已打通散落在急救各個單元的數據資源。以行政地域為底圖,疊加「急救資源地圖」(胸痛、卒中、創傷地圖),整合120指揮調度數據、急救數據(急救車狀態、進程)、醫院標籤等,可全局展現區域急救體系的急救車平均到達時間、急救車平均達院時間等,從而提高急救水平。
應用場景之二 實現全市一個「停車場」
停車難是城市發展中的「通病」之一。據統計,截至目前鄭州市註冊機動車數量已經突破450萬輛。如何盤活全市停車資源,優化停車體驗,解決停車難問題,是擺在鄭州城市大腦建設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鄭州市管城回族區二裡崗街的路側停車泊位旁,記者看到這裡道路兩側的「裝備」與眾不同:在十餘米的高杆上,既有電子抓拍設備,還配有長方形高位視頻。據悉,2019年3月管城回族區率先在鄭州市推行智慧停車試點,啟用高位視頻,一個視頻可以管理七八個車位,並能夠清晰記錄下車輛停泊的全部資料,十分高效。
車主在駛出停車位後,手機就立刻彈出交費通知,輕輕一點,支付完成。這一系列輕鬆操作,源自「鄭好辦」APP上線的「智慧停車」。通過「鄭好辦」APP智慧停車板塊,搜索目的地,可查看實時周邊空餘停車位,通過一鍵導航功能可快速抵達目標車位。目前,「鄭好辦」APP已經接入全市所有路側停車泊位及95%的封閉式停車場,實現了「全市一個停車場」。車主在「鄭好辦」APP智慧停車板塊的訂單中可以查看停車時間、停車信息、訂單費用、停車照片等信息。
從9月30日智慧停車系統試運行以來,已完成路側泊位停車支付100萬筆、查詢停車場導航200萬餘次,基本實現了全城停車資源的共享和調度,大大提高了停車泊位的利用率,方便了市民出行。
應用場景之三 智慧電梯實現緊急救援
鄭州城市大腦電梯指揮救援系統,主要實現電梯困人的自動報警、自動定位、自動派單和實時事件跟蹤。當電梯發生故障,系統將自動推送困人報警消息到指揮中心。指揮中心人員可以迅速調取該臺電梯相關的信息,並可通過電梯攝像頭,了解電梯內的困人情況。同時,該電梯對應的維保人員會在手機上接收到救援信息,及時進行處置。
據介紹,由於大數據的支撐,指揮中心可以跟電梯內的被困人員進行語音溝通,安撫被困人員情緒,指導自救。在救援人員趕往救援的過程中,指揮中心還可以看到救援人員的實時位置和最新狀態,對整個救援過程進行全程跟蹤,縮短救援時間的同時,實現救援過程的透明化。
救援行動完畢後,維保人員可將電梯故障原因、現場照片等信息上報至系統,形成分析數據,以指導維保人員對高危電梯進行重點維修,也為監管人員的監管和執法提供依據。據測算,該系統上線後將電梯救援時間縮短為10分鐘,比國家規定的30分鐘減少了三分之二。
應用場景之四 數字賦能提升消防效能
鄭州城市大腦消防板塊針對接警出警效率、救援目標定位、外部資源信息共享等進行了建設。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市消防支隊指揮中心及58個消防站實戰試運行,完成真警調派百餘次。
系統自動精準定位受災點,根據報警人描述,自動選擇火災類型及等級,自動匹配轄區消防站。根據著火點的位置、實時路況等信息,系統自動計算周邊消防隊的預計到達時間。
記者在指揮平臺看到,前往著火點途中,車載導航系統會自動規避限高、限重地段,保障車輛以最快速度到達災情現場。城市大腦還可以支持救援人員在途中查看受災現場情況,如災情單位情況、周邊微型站、消防水源、火災情況等信息,由此消防救援即可提前部署,這為搶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擠出了寶貴的時間。消防隊到達災情現場後,通過系統嵌入的即時通信工具,能實現前後方信息互通,救援數據全閉環留存。
「通過數據平臺,在消防救援的過程中,城市裡超過20萬路的戶外視頻監控,都可以第一時間提供現場火情信息;而平時對全市消防站也可以做到實施查詢人員在崗和設備安全的情況。」工作人員介紹,城市大腦讓城市消防變得更加「聰明」,判斷更加精準。
應用場景之五 城市大腦精準治汙
鄭州城市大腦打造了「汙染源智能檔案」,梳理汙染源企業基本現狀和歷史檔案信息,完成1.3萬多家一源(企)一檔的全方面電子檔案建設。通過多維交叉分析及智能算法,城市大腦能呈現出汙染因子綜合統計及未來演變趨勢,深度挖掘環保風險隱患、環保演變趨勢、隱形關係等為執法部門提供支撐。
生態環境一張圖,通過對生態環境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多維分析,將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結果疊加至二維地理平臺,立體展示鄭州市環境質量狀況、汙染源監管狀況,實現業務信息和環境信息的空間化、可視化,提供全局視野俯瞰環境管理全景視圖,直觀展示環境管理全貌,分析環境現狀及發展趨勢,提高管理效率。
「工業企業三網融合」是將市生態環境局現有的汙染源在線監測系統、工業企業視頻監控系統、用電量監控系統3個系統融合創新,利用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等技術,實現汙染源自動監控的聯網和存儲,實現對市、縣區、鄉鎮重汙染應急管控期間排放量進行監測並預警,提升監管效率。
建立了服務系統和欄目,利用智慧環保、移動網際網路和生態環境監測信息數據資源,發布公眾關注的空氣品質、水環境質量等數據。同時,市民可以通過公共服務系統便捷參與環境汙染有獎舉報、環境公益活動、在線報名、線上有獎答題等。該系統的建設讓市民既可以了解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又可以監督參與汙染防治工作,搭建起業務工作與市民溝通互動的橋梁。
應用場景之六 實現公共文化供需精準匹配
全力打造了涵蓋行業監管、公眾服務和企業賦能3項功能的智慧文旅項目。「鄭州文旅雲」「碼上遊鄭州」、旅遊電子年卡服務和數字景區大數據監管服務系統等7個應用系統已於9月30日上線試運行,通過微信、支付寶和「鄭好辦」APP都可使用「鄭州文旅雲」「碼上遊鄭州」服務和旅遊電子年卡功能。
「鄭州文旅雲」整合和匯聚鄭州轄區的文化場館、文化活動、旅遊景區、文化消費、文化產業等多種公共文化和旅遊服務資源,市民可以享受到文化產品在線點單、文化場館在線預約、熱門景區在線遊覽、文藝演出在線觀看、文創產品在線購買、節慶活動在線參與等多種服務。
截至目前,「鄭州文旅雲」註冊用戶80萬餘人,發布專題活動226個、文化活動1604場,產生用戶訂單62360個,在線直播175場,累計點擊1500萬餘次。平臺用戶註冊數、訂單量、活躍度等指標位居全國同類型平臺前列。
「碼上遊鄭州」服務拓寬鄭州市文化和旅遊業公共信息服務渠道,為遊客提供景區介紹、周邊服務、虛擬全景、視頻賞析、語音講解、全市及重點景區手繪地圖等全城文旅信息服務。打開「鄭好辦」APP,手持「一碼」便可以遊遍全市近40個景區,重點景區提供在線語音講解,邊走邊聽、邊聽邊遊,提升遊客旅遊快樂體驗。
城市大腦助力鄭州 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進入資訊時代,波瀾壯闊的城市圖景,正在發生出人意料的改變。城市治理的方式與模式也隨之「脫胎換骨」。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決定。
2020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時指出,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位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隨後召開的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會議再次提出,各地要積極開展試點工作,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市域特點、時代特徵的市域治理新模式。
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在滔滔黃河水的滋潤下,正踏著數字浪潮加快崛起,不斷在中國城市中嶄露頭角。
一
資訊時代,城市已成為要素高度集聚、多元複雜交匯的「巨系統」,城市治理的難度前所未有。鄭州作為千萬級人口的特大城市,要確保城市高效精準施策、安全有序運行,依靠傳統人海戰術和常規技術手段很難實現。推動城市治理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公共服務由被動應付型向主動推送型轉變,迫在眉睫。
2019年8月,鄭州全面啟動城市大腦項目建設。由此,翻開了打造城市發展現代化新基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新平臺、城市服務現代化的新載體的鴻篇。
一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遵循「對標先進、補足短板,鄭州特色、全國標杆」的發展戰略,以「善政」「惠民」「興業」為切入點,鄭州圍繞城市大腦建設掀起了一場巨大的思想、效率、產業、體制的綜合變革。
一年來,鄭州成立了數字鄭州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每周六數字鄭州領導小組辦公室都會牽頭召開項目推進會統籌數字鄭州建設的工作,數字鄭州科技公司利用本地化團隊800餘名專業人才高效落地。
一年來,鄭州市大數據管理局完成了「一腦賦全城、一網治全城、一碼通全城、一端惠全城」架構體系的初步搭建,數字鄭州形成城市級的計算平臺、數據中臺、物聯網平臺、視覺計算平臺、區塊鏈平臺,構建起全市統一的數位化底座,政務數據治理、數字城市建設、數字經濟發展的「鄭州模式」逐步形成。
一年來,鄭州城市大腦通過統一的數字底座,實現計算、存儲、數據、網絡等各類能力的統建共用,確保「資源一張網、數據全在線」,為各委辦局、各縣(市、區)提供標準化、集約化、一體化服務。涵蓋14個業務領域、接入59個部門數據的數字鄭州項目,累計歸集數據量超過223.7億。
市民在體驗應用場景 本報記者鄧放攝
一年來,智慧停車、智慧醫療、智慧環保等118個應用場景建設全面收官。在150個領域的數位化系統進行全新開發,到目前為止,形成了全國首個場景最大、場景最全、功能最多的城市大腦。
一年來,「數字戰『疫』」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在全國樹立了鄭州「數字戰『疫』」的「樣板形象」。鄭州市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入選中歐綠色智慧城市峰會「數位化抗『疫』優秀案例」和工信部「2019智慧城市十大樣板工程」。
一年來,鄭州的數字治理水平迅速躍遷至全國前列。在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2020)》中,鄭州數字治理指數排名全國第七,數字生活服務排名僅次於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全國前四。
用業界的一句評價:一年的「奔跑」,讓鄭州成了全國城市數字治理的「黑馬」!
二
數字中原,風華「鄭」茂。
當超過50%的公積金提取者選擇線上服務;當新生開學家長們可以線上為孩子報名;當每批冷鏈食品可追溯,確保市民的餐桌安全;當呼嘯的120急救車趕來,做到病人「上車即入院」的信息保障;當1600多場文化活動可以讓老百姓隨時在線查看;當城市裡8000多部高層電梯用「智慧眼」實時關注與保護乘坐者;當城市戶外20餘萬路視頻監控隨時為消防救援提供有效信息;當近30萬個停車位接入智慧停車系統市民停車不再難;當344萬個適齡兒童可以在線查詢預約記錄……
與會代表在展區參觀建設成果展示 本報記者鄧放攝
此時此刻的鄭州,是今非昔比的鄭州。
數字在隱形的空間無處不在,它們洞穿一個個壁壘後形成鏈條,如同發散的大腦神經,奮力延伸,在每一次相互觸碰下完成相互打通和相互作用。它們正聚合築造起一個規模更為龐大、動力更為強勁的空中之城——「線上」鄭州。
12月20日的鄭州城市大腦建設成果發布會上,118個應用場景全面上線運行,鄭州成為全國首個全場景數位化運營城市。
但這些還不是鄭州城市大腦一年來建設的「全部」。正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文鋒所評價的:鄭州城市大腦建設的實踐是對特大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和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可貴探索。
除了線上「空中之城」的構建,鄭州還鋪設一條重要的「暗線」——以數字為基礎的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的搭建。以中原科技城規劃建設為龍頭,以「十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成立以「城市大腦」項目為牽引的本地產業鏈,納入166家本地企業和7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組成數字鄭州產業生態聯盟,通過城市大腦項目建設,撬動鄭州數字經濟發展,共同把蛋糕做大。
截至目前,鄭州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000億元,數字的背後是提質增效的新變量,也成為加速轉型的新藍海。
三
50年前,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所提出的「摩爾定律」,在現代信息社會得到了充分的印證:1997年美國為裝備新型武器耗資2000萬美元提升的計算能力,不過六七年的光景即被日本索尼花費200美元應用於電玩遊戲。種種現實說明:疊加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一切基於計算能力的發展手段,更新之快,亦如「天上一日人間百年」。
鄭州提出城市大腦建設「一年突破、兩年看齊、三年領先」的總體目標,以時不我待的奮進腳步,奮力樹起數字政府的新標杆,以人民至上創造美好生活,助力具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鮮明特徵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此時,是成果的發布,更是奮進的起步!
鄭州城市大腦建設大事記
2019年8月
鄭州城市大腦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2019年12月31日
完成基礎平臺搭建
2020年1月21日
搭建疫情防控一體化平臺
2020年3月13日
啟動「一網通辦」政務服務攻堅
2020年3月20日
「鄭好辦」APP上線
2020年3月23日
「1+10」立體化疫情防控體系搭建完成
2020年5月6日
城市大腦「一網統管」建設啟動
2020年5月
《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政務服務「好差評」)調查評估報告(2020)》發布,鄭州市排名提升6位,為增速最快城市
2020年6月30日
「一網通辦」政務攻堅任務完成
2020年8月18日
《城市數字治理指數研究報告》發布,鄭州數字治理指數位列全國第七,邁入全國前列
2020年9月22日
鄭州市憑藉「1+10」立體化疫情防控系統,被評為「2019智慧城市十大樣板工程」
2020年9月30日
「一網統管」建設成效初顯
編輯: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