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保定9月17日電(呂子豪 李芳華)17日,剛剛踏入河北大學國際交流中心的塞內加爾留學生世玲與來自馬達加斯加的曼娜、象牙海岸的娜娜和剛果的Lauriane等正在急著向老師詢問辦理籤證和上課的相關事宜。世玲說:「我的籤證快過期了,辦不好會影響以後的學習。」
今年25歲的世玲在2008年就來到了中國,她先用了一年時間學習漢語,其後花了4年時間在廣州中山大學學習旅遊管理。為親身體會中國南北方在氣候、人文等方面的差異,她又選擇了到河北大學繼續深造。
世玲說,因為假期安排等原因,這5年並未真正在中國過中秋。「只知道中秋節是中國人團圓的日子,家人在一起可以賞月、吃月餅,但這也會讓離開家的我們更想家。」
世玲稱,在自己國家的聖誕、元旦等節日,家人也會在一起聚餐。「今年要和班上新來的留學生一起過個中秋,吃月餅。」
對於初入中國大學校門的娜娜來說,雖在國內有兩年的中文學習經歷,但依然感到了嚴重的「溝通問題」:剛到學校時,因為語言不通,不知道去哪兒吃飯,說話也沒人聽懂,第一天晚上是餓著肚子睡覺。
問及中秋節,娜娜更是一臉疑惑:「中秋節是什麼?為什麼要吃月餅?」。當記者通過世玲向她解釋「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中華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圓圓的月餅象徵闔家團圓,中國民間有嫦娥奔月、中秋賞月等許多美麗傳說」時,娜娜似有所悟:「既然是團圓的日子,那我也要給父母打個電話,告訴他們我在中國很好,會想念他們。」
曼娜稱「正煩惱著」。她說,第一次從北京坐火車到保定,因為不會中文迷了路,好不容易叫到計程車,司機卻不會英文,兩人「溝通」了好久才到達學校;看到自己想吃的食物,只能在手機上用雙語標示出來,等出去吃飯時就拿給服務員看。「每次吃飯只吃那幾種,不知道名字的菜不敢嘗試。」
相反,Lauriane則稱「正幸福著」:河北大學的老師根據她名字的英文發音,為她取了「蘿莉」的中文名。「很喜歡這個名字,像家人、朋友對我的暱稱。」
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副院長魏慧萍表示,今年該院招收的外國留學生超過200名,涵蓋了58個國家和地區,涉及經濟、建築、新聞、藝術等專業。目前,學院正在逐一為留學生辦理體檢、居留許可證等。
河北大學自1965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的高校之一。近年來,隨著中國政府獎學金招生資格的落實,該校每年長短期留學生數均超過300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