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肯定是有空調系統取暖的,座艙的密封和加熱措施也都很重要。但戰鬥機並不是每時每刻都需要空調,早期的戰鬥機飛得很低、速度也慢,比如德國的福克D和E、英國的SE5,它們一般能飛到6000米高度,一般的戰鬥高度也達不到這個水平,速度也不過200千米/小時。
上圖是現代工藝打造的福克三翼機,它在一戰時期算是速度、爬升速度和飛行高度最高的飛機了,但也很少飛到看不清地面的高空,一般只在空中狗鬥中飛得高一些!本身座艙的溫度問題就不算大,飛行員穿著防火、防風的飛行夾克就能應付。
此外,裸露出來的活塞式發動機也會排出高溫熱氣,給機艙裡的飛行員提供類似暖風的服務,這個時候只要做好保暖措施,飛行員並不會太痛苦。
上圖這張老照片並不是戰鬥機飛行員,而是轟炸機的機槍手,但通過他的穿著也能看出來他很冷,由於活塞發動機在機翼上,無法給座艙帶來溫暖,他穿著的制服更厚實。下圖是戰鬥機飛行員的制服,能直觀體會到那種被寒冷折磨的痛苦,當時的飛行員不只是高危職業那麼簡單。
隨著戰鬥機飛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高,飛行員的取暖問題變得迫切起來。比如,美國海軍的F2A水牛艦載戰鬥機能飛到10000米以上的高度,飛行速度更是在500千米/小時以上,這時候飛行員就要注意溫度問題了,儘管它是經常活躍在低海拔空域的艦載機。
最簡單措施就是增加「艙蓋」,也就是今天司空見慣的封閉式座艙設計,有了一層玻璃就能有效保溫,也能更方便地給座艙加溫!上圖就是F2A水牛戰鬥機的真實照片,飛這麼高還不關上座艙蓋,是因為擺拍的需要,並不能說明他不冷。
上圖是二戰著名的SBD俯衝轟炸機,它也使用了封閉式座艙。早在二戰全面爆發前,就很少有敞開式座艙的飛機了,這是因為不僅高度和速度會影響座艙的溫度,戰場位置也是無法改變的因素,比如全國都是寒冷氣候的蘇聯、經常到阿拉斯加州附近巡航到美國航母,它們的戰鬥機需要經常出沒在寒冷地區,為了提高作戰效率,只給飛行員穿著厚實的飛行服是不夠的,暖風系統和封閉式座艙很有必要。最重要的是,有了座艙蓋大雨天也能飛行。
上圖是二戰時期的飛行員和機械師,看制服就知道他們的飛機有完善的取暖措施!下圖是日本在二戰時期的飛行員,似乎他們的衣服和一戰的制服沒什麼兩樣,這又是不重視人性化的表現,因為取暖設備會額外增加飛機重量,影響到飛機的戰鬥性能。
到了噴氣發動機時代,飛行員的取暖問題被高度重視,現代化的戰鬥機有完善的座艙恆溫系統,也就是類似空調的東西,不僅能加熱還能製冷,這是因為全透明的座艙類似溫室,在飛行過程中又不能隨意打開,飛行員遇到高溫問題已經司空見慣了!值得一提的是,座艙的恆溫系統還能幫助去除座艙蓋上的冰霜,進一步方便飛行員作戰。
現代化工藝生產的活塞戰鬥機,也能安裝完善的恆溫系統,飛行員的衣服輕便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