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秘密侵權的兩個時間點

2020-08-29 法人雜誌

◎ 文 律商聯訊特約撰稿 方詩龍

6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於審理侵犯商業秘密糾紛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本文以徵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為基礎,討論商業秘密侵權案件審理中的兩個時間點問題。

原告明確商業秘密的時間點

徵求意見稿第一條第一款、第二款對明確商業秘密的時間點做了明確規定:「權利人應當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明確所主張的商業秘密具體內容。」「權利人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請求變更、增加其主張的商業秘密具體內容的,人民法院可以準許。」但徵求意見稿第一條第三款同時規定:「被訴侵權人請求在權利人明確所主張的商業秘密具體內容後,再進行證據交換、質證的,人民法院應予準許。」

上述的規定很是讓人困惑,被訴侵權人在權利人明確商業秘密具體內容(俗稱「秘點」)之後進行質證、舉證,提供了大量的、不構成商業秘密的證據之後,是否還允許權利人對秘點進行變更呢?按徵求意見稿第一條第二款,權利人不僅可以變更,甚至還可以增加,這樣一來徵求意見稿第一條第三款的規定豈不是落空了?

眾所周知,商業秘密案件同其他案件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其權利的邊界是不清楚的,僅存在於權利人單方控制之下。如果允許權利人在看到被控侵權人的舉證之後,只要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還可以變更甚至增加秘點內容,那對被控侵權人就是不公平的。而且,允許權利人可以變更甚至增加秘點,那被控侵權人就要陷入不斷提供反證之中,這樣一來法院就要不斷地組織證據交換和質證,舉證期限的設置也就變得沒有意義。

再來橫向跟專利權比較。專利權的邊界在授權的時候就已經確定,具體範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儘管在後續的程序(如專利無效程序)中專利權人可以修改專利的權利要求,但修改專利的權利要求有著嚴格的限制,只能縮小、不能擴大,不能超過原先公開的範圍(專利法第三十三條)。對專利權人都有如此的限制,那對商業秘密的權利人就不應該如此寬容,否則也是一種不平等待遇。


因此,筆者認為徵求意見稿第一條對秘點的明確時間過於寬鬆,最高法院應當要求原告在起訴時就要明確秘點,否則就是對被告的不公,就會造成原告濫訴。筆者在實踐中已經發現一些案子,原告明知自己的產品已經銷售很多年,甚至20年的專利保護期都已經過了,然而原告出於打擊競爭對手的需要還以商業秘密為由提起了訴訟(原告主張先前20年的銷售都是B2B的銷售,銷售合同中都是有保密條款的),而且此類原告起訴時秘點的範圍一般都非常寬泛、數量都非常大,被告被迫要進行大量的、不構成商業秘密的舉證,原告看到被告證據之後再不斷變更秘點,被告再被迫提供進一步反證,就這樣,很多被告「不是死在了法庭上,而是死在了去法庭的路上」。這也是大公司整垮小型競爭對手的常見一招。

再進一步想想,徵求意見稿第一條和第二十一條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衝突。第二十一條規定:「權利人申請採取行為保全措施的,應當在申請時明確所主張的商業秘密具體內容,舉證證明對商業秘密採取了相應保密措施。」

首先,筆者認為此條規定應該不限於行為保全,在商業秘密的權利人申請證據保全、財產保全時法院都應當有同樣的要求。其次,法院要求商業秘密的權利人在申請保全時明確秘點的具體內容,這一點毫無疑問是非常正確的。如果保全案件的秘點範圍與之後的侵權訴訟案件的秘點範圍不一致,那從理論上就已經是兩件訴訟了,當然不能適用同一個保全措施了。筆者在實踐中已經見到一些商業秘密案件,原告在申請保全之時提供一個非常寬泛的、非常上位的秘點範圍,在法院對被告的銀行帳戶、電腦信息保全之後,原告又結合前述的徵求意見稿第一條規定,不斷地變更秘點範圍,就把被告拖入漫長、複雜的訴訟流程中。

筆者認為,任何立法,包括司法政策的確立,必須兼顧公平和效率兩方面,必須依據我國的總體國情來確定,不能照搬外國比較法的內容。司法解釋允許商業秘密的權利人在一審辯論終結前都可以隨意變更甚至增加秘點,這儘管有利於保證公平,但會極大地犧牲效率。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大國決定了我國的案件總量很大,發展中的大國決定了中國有很多的改進和創新。在當前這樣一個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國審理商業秘密侵權案件的效率極其重要。應該旗幟鮮明地要求商業秘密的權利人在採取法律行動之時(包括起訴或訴前保全)就應當明確秘點的範圍,這對於商業秘密這樣的無形財產案件是一個合理要求,而不是允許權利人在一審辯論終結之前都可以變更秘點,更不允許隨意增加秘點。

是否構成商業秘密的時間點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三十二條,在原告提供初步證據之後,被告應當就權利人主張的秘點不構成商業秘密進行舉證。然而,判定是否構成商業秘密的時間點在司法實踐中常常有一些困惑,司法實踐中甚至有些案件把這個時間點也定為法院受理日,這就與前文所述的、原告固定秘點的時間點發生了混淆。最高法院在此次徵求意見稿第二條明確了是否構成商業秘密的時間點為「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這一點在筆者看來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然而,如何理解「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呢?對於商業秘密侵權案件,被訴侵權行為通常有非法獲取、披露、使用、允許他人使用四個方面,在司法實踐如何界定這四方面侵權行為的發生時間也常常有一些困惑。

筆者以最為常見的因為員工跳槽引發的商業秘密侵權訴訟為例進行說明。假設:有三名員工於2019年2月1日從A公司同時辭職,2019年4月1日三個合夥設立了新的B公司,B公司於2019年8月1日銷售了第一臺跟A公司同類的產品(產品同時也有不少改進和不同點),A公司於2019年12月1日起訴三名前員工及B公司共同侵犯了其商業秘密。在這個案件,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間如何確定呢?如果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間界定為2月1日或12月1日,那前後就相差10個月,這對被告提供不構成商業秘密的證據影響非常大。

首先看員工離職日2019年2月1日,這通常是原告主張的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日。原告通常會認為員工離職之時就有義務及時刪除保密信息,故離職日之後員工仍保留有保密信息就已構成非法獲取。但筆者認為,非法獲取的立法本意是制止「以盜竊、賄賂、欺詐、脅迫、電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員工離職之後儘管沒有刪除保密信息,但並不構成法律規定的「非法獲取」,更何況有些保密信息是留存於腦海之中的、是無法刪除的。因此,員工離職日並不能確定為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日。

再看新公司B的成立日2019年4月1日。原告通常主張這個日期為員工向新公司披露商業秘密的日期、也是新公司B非法獲取商業秘密的日期。然而,實踐中一般並沒有證據證明前員工是否向新公司B披露了商業秘密、何時進行了披露,只能適用推定規則,但適用推定規則其實關鍵在於對「非法使用」的認定(下文闡述)。而且,實踐中還存在這樣的情形,B公司就只有從A公司辭職的三名員工,並沒有其他員工,這種情形下B這個法人實質就是三名從A公司離職的員工,並沒有其他人代表B公司獲取了A公司的商業秘密,這種情況下更難把B公司界定為「非法獲取」。因此,新公司B的成立日期界定為非法披露、非法獲取日也並不準確。

再看新公司的產品銷售日2019年8月1日。這個日期能否界定為「非法使用」日呢?此次的徵求意見稿第十五條特意對商業秘密的「使用」進行了定義:「將商業秘密直接或者經修改後用於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根據商業秘密調整有關生產經營活動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屬於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所稱的使用商業秘密。」這樣的定義在筆者看到意義並不大,因為關鍵點還是「用於生產經營活動」。在筆者假設的這個案例中,何時將商業秘密用於了生產經營活動還是難以查明,通常只能以產品的對外銷售日(合同籤訂日或開票日)來確定將商業秘密用於了生產經營活動。

最後再來看看法院的立案受理日。對於筆者假設的案例,尤其是只能從產品相似性上推測B公司使用了A公司的商業秘密,具體的商業秘密內容B公司也從未公開過,那麼具體的秘點內容(技術方案)其實一直也處於保密之中,這種情況下以法院的立案日作為判斷是否構成商業秘密的時間點,其實也不失為一種簡單明確的操作,但這種操作就跟徵求意見稿中確定的「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有一定的字面衝突。

綜上,筆者認為,「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日」這個時間點的認定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有一些困惑。筆者主張,應當將B公司產品的首次銷售日界定為「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日」,這是一種更加符合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原意的界定。首次銷售日可以優先確定為產品交付日,合同籤訂日或開票日也可以輔助用來證明首次銷售日。

筆者認為,原告明確商業秘密的時間點、判斷是否構成商業秘密的時間點這是商業秘密侵權案件審理中的兩個基本問題,我們期待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進一步完善,明確這兩個時間點。(作者系國浩律師事務所律師,LexisNexis專欄《知產「方」言》獨家籤約作者)(責編 呂斌)

相關焦點

  • 商業秘密侵權認定5步法
    第三,被告實施的被控侵權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第四,若構成侵權,被告的責任承擔方式是什麼。其中對於第三點「被告實施的被控侵權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由於商業秘密也屬於智慧財產權的一種,「實質相同+接觸-合法來源」也是侵犯商業秘密行為認定的重要規則。
  • 一起計算機軟體商業秘密侵權的認定記實
    其中,由於商業秘密的非公知性,其權利邊界相對於其他智慧財產權而言通常比較模糊,因此,在侵犯商業秘密糾紛案件審理過程中,權利人需要明確商業秘密的範圍,實務中一般將其稱之為證明商業秘密的「秘密點」 。其次,在商業秘密符合法定構成要件且原告有權主張權利的前提下,對被告是否實施了侵權行為進行審查和認定。最後,在被告構成侵權的情況下,對被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類型和責任大小進行審查和認定。
  • 商業秘密侵權案件查處的要點是什麼?
    1 侵犯商業秘密案件的特點(一)侵權方大多為熟人從以往的案件看,大部分侵權行為與權利人原先的員工有關,其原因是權利人對商業秘密採取了保密措施,只有熟悉情況的員工才知道商業秘密存儲位置以及獲取商業秘密的途徑。
  • 從企業視角談商業秘密新規:什麼是商業秘密?如何認定侵權?
    對企業來說,如何避免商業秘密的洩露、商業秘密洩露之後又能採取什麼措施,也是一個值得關注和長期探索的問題。一般而言,商業秘密糾紛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即商業秘密的認定、侵權行為的認定和損害結果的認定。關於保密措施上文已經詳述,那如何證明商業秘密被侵犯呢?通常情況下,商業秘密的侵權行為有非法獲取、披露和使用三種。
  • 侵犯商業秘密糾紛中秘密點的梳理
    」,是指商業秘密權利人請求保護的、與公知公用信息不同的信息,它既是原告權利的支撐點,也是判斷被告是否構成侵權的對照物。簡而言之,秘密點就是請求保護的商業秘密的具體內容,貫穿於商業秘密侵權糾紛的始終。秘密點需要經過確認才可作為法律所保護的商業秘密。在很多案件中,因為原告對自己所主張的權利範圍過於抽象過於寬泛,且沒有去提供證據證明其所主張的權利屬於非公知信息,法院判其敗訴。
  • 侵犯商業秘密糾紛案件中的侵權認定與風險防範
    二、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認定商業秘密侵權行為的證明,一直是實踐中的難點。通報案例中法院對侵權行為的認定,體現了「接觸商業秘密可能性」加「相似性」推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證據規則。被告答辯認為,被告金某等五人加入被告公司的時間晚於該公司中標相關高爾夫服務項目的時間,該公司中標與金某等五人無關;被告公司與相關高爾夫球場和銀行合作的信息源自自身長期經營積累,並非源自金某等五人披露的原告的經營信息。法院認為,要認定被告是否侵犯原告的商業秘密,首先應判斷被告是否有機會接觸到原告的商業秘密;然後再根據在案證據判斷被告否實施了侵犯原告商業秘密的行為。
  • 員工攜商業秘密跳槽,與新公司共同承擔侵權責任
    導讀:近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二審審結一起多名員工攜商業秘密跳槽案件,認定該多名員工與新公司共同實施了侵害原公司商業秘密的行為,判令其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和合理開支共計799萬元。被告金某等五人原系原告公司員工,分別擔任公司球場部經理、大客戶部經理、財務部球場對帳助理、客服組長等職務,於2012年至2013年7月期間先後從原告公司辭職後入職被告新賽點公司,並未經許可將原告的商業秘密披露給被告公司使用。被告公司在明知金某等五人非法獲取原告商業秘密的情況下,使用這些商業秘密與相關高爾夫球場和銀行進行合作,獲得巨額經濟利益。
  • 2020年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原告主動撤訴(商業秘密和著作權競合)
    在我國,工程設計圖及產品設計圖同時受著作權及商業秘密保護。如果違反權利人意志可能同時侵犯商業秘密及侵犯著作權,從而發生著作權侵權與商業秘密侵權的競合。在廣東長昊律師事務所代理的蘇州市六被告商業秘密侵權糾紛案件中,涉及圖紙侵權發生著作權侵權與商業秘密侵權競合及刑民交叉等問題,長昊所商業秘密律師經過專業答辯,最後原告只能無奈撤訴。
  • 2019年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秘密侵權認定分析
    經過修改後,權利人僅需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已經對其所主張的商業秘密採取保密措施,且合理表明商業秘密被侵犯,此時舉證責任將倒置給被告,由其證明權利人所主張的商業秘密不屬於反法規定的商業秘密。」[20]其次,第三十二條第二款針對侵權行為的認定,有觀點認為,「權利人盡到了初步證明責任之後,將進一步的舉證責任轉移給了被訴侵權人。
  • 跳槽員工洩露商業秘密怎麼辦,員工侵犯商業秘密
    實例中,廚師私下「跳槽」至美食城並洩露酒店的商業秘密,首先是違反了其與酒店的勞動合同的約定,同時又對酒店構成了侵權,這在法理上稱之為「違約」與「侵權」的競合。本條所稱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本條所稱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那麼,對侵犯商業秘密罪如何定罪量刑呢?筆者認為,應當把握兩個要點。
  • 使用通過合作磋商等方式所知悉的商業秘密是否構成侵權|民商事裁判規則
    使用通過合作磋商等方式所知悉的商業秘密是否構成侵權以合作之名通過磋商、洽談獲悉他人商業秘密,又違反雙方之間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擅自使用其掌握的涉案商業秘密,其行為構成對商業秘密侵害,應承擔民事侵權責任。一、程濟中、綠城公司在公開媒體誠邀合作投資夥伴共同開發涉案房地產項目。
  • 金杜知卓|IP乾貨——被訴技術秘密侵權時抗辯避險指南
    作者 | 何放 陳超 金杜律師事務所(本文系知產力獲得授權的稿件,轉載須徵得作者本人同意,並在顯要位置註明文章來源。)
  • 企業應如何做好合理商業秘密「保密措施"【IPCOO商業秘密保護網】
    樹立保護商業秘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的觀念,樹立保密從自己做起的觀念,樹立保護商業秘密就是企業保生存、保效益的觀念。第二,科研項目的內控制度審查。審查企業關於科研項目的內部控制制度,科研項目是企業形成技術優勢的關鍵,審查從立項到申請到專利權之前,這段時間,對項目是否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 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件檢索技巧
    03 技術秘密侵權與技術成果違約或專利權屬糾紛第三類案由:專利申請權權屬糾紛/專利權屬糾紛 公報案例0份,典型案例0份,判決書1642份如果侵權人基於合同知悉該技術秘密,並且權利人和侵權人雙方對智慧財產權(含商業秘密)有約定,侵權人卻違反保密約定
  • 反向工程與商業秘密之再思考
    在商業秘密司法鑑定實踐中,鑑定人在對不為公眾所知悉的鑑定意見書進行法庭質證的時候,也經常會被對方律師質詢:某個秘密信息可以通過反向工程方法得到,這個密點應不具有不為公眾所知悉性,甚至部分司法工作者也贊同此觀點。
  • 智慧財產權專家解讀最高院商業秘密司法解釋
    其中一個原因是關於商業秘密案件的規則太少,規定太籠統。雖然最高法院2007年關於反不正當競爭法司法解釋細化了侵犯商業秘密的規定,但仍不夠全面。近日最高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是我國第一個專門針對商業秘密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內容包括新增「算法、數據」等商業秘密的客體、補充「不為公眾知悉」等認定標準、明確侵權行為判斷、舉證責任轉移、維權成本、行為保全、保密義務、損害賠償、刑民交叉以及新舊法銜接等問題。
  • 魯君:商業秘密犯罪金額認定的實務思考
    加強商業秘密保護是當前立法和司法實踐的重要內容。民法典將商業秘密確認為智慧財產權專有的權利,近期出臺的《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規定》、兩高解釋,又從保護對象、侵權認定及入罪門檻等方面將商業秘密保護提升至新的高度。剛才,幾位專家分別從商業秘密的國內外立法背景、民事責任承擔、刑事證據認定等方面進行了專業的解讀。從類型化角度來看,商業秘密民刑案件在秘點認定、構成要件審查方面是高度統一的。
  • 格蘭仕起訴新寶股份及其關聯公司,商業秘密侵權何時休?
    不過,此前新寶股份方面在回復媒體時直接否認侵權,稱從新寶的產品目錄看,目前新寶沒有做過微波爐,所以談不上做磁控管。一方堅稱被侵權,另一方卻表示不做磁控管,這場涉嫌商業秘密侵權的案件背後,真相到底如何?二十年老員工「叛變」?
  • 法律實務 | 最新商業秘密司法解釋亮點律師解讀
    其中「被訴侵權行為發生時」限定了不為公眾所知悉的時間範圍,請求保護的信息不會因為已經公開而喪失受保護的權利,只要在侵權行為發生時請求保護的信息是處於不為所屬領域的相關人員普遍知悉和容易獲得的狀態,就屬於「不為公眾所知悉」。
  • 企業必須知道的有關「商業秘密」的那些事兒
    3.間接侵權和第三人侵權2019年《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第1款新增第四項規定:「教唆、引誘、幫助他人違反保密義務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獲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權利人的商業秘密。」該條款對侵害商業秘密的間接侵權進行了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