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的誕生,明確了人們的社會階級和地位,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價值的&34;,也是攀比的核心。過去人們通過穿著和出行方式評價對方的價值,而現在,通過小孩子便可以看出其家庭水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
小時候我看到西裝革履的大哥哥,都會給他們打上&34;的標籤,如今升級為父母,看到某位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穿著,便能夠猜測他們受到的教育方式,窮養和富養一目了然。
很多新晉父母對於給我的教育風格猶豫不決,一方面想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另一方面又擔心過度富養會助長他們遊手好閒的品行,今後孩子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很容易加入&34;的隊伍之中。
也有一些遵循傳統的父母,選擇&34;,但&34;哪些方面,&34;在哪些地方呢?如果沒有掌握&34;和&34;的限度,會影響孩子身心成長。
窮在品格,富在精神。
說起富養,大多數家長想到的都是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每天給孩子大量的零花錢,給他們買各種玩具和新衣服,將其打造成&34;;至於窮養,他們便和&34;相關聯,對孩子過度苛刻、學習資料、衣食住行都保持&34;。
其實富養的本質在於對孩子精神時刻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知識面和見識,讓其知道自己的真正追求;窮養在於塑造他們堅毅的品格,敢於面對困難的勇氣。
可能很多朋友會說:&34;其實窮養和富養的孩子,在這兩個方面有很明顯的區別。
第一個方面:社交狀態的區別。
詩人歌德曾說: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
精神富養的孩子,內心世界豐富,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和小夥伴或是長輩相處時,都會扮演&34;的角色,和各種性格的人都可以談笑風生,幾句玩笑就可以引得對方大笑。他們也敢於表現自己的才藝,就像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和知名導演史匹柏全程英文交流也毫不怯場,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窮養的孩子,物質、娛樂、社交都受到父母的嚴格管控,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在金錢方面也處於&34;。同學之間在一起,難免會相互攀比,在心理落差之下,窮養的孩子會逐漸被疏遠。
內心的自卑和失落使得他們不願意主動參與社交,也不敢和別人交流,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孤僻內向。
第二個方面:面對困難時的區別。
作家雨果曾說:一個有堅強心志的人,財產可以被人掠奪,勇氣卻不能被人剝奪。
被父母富養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形成兩種極端:一種是缺乏應對挫折的勇氣和解決的經驗,一味地選擇逃避或是向他人提供幫助;另一種是見識廣,遇事沉著冷靜,獨立自主,能夠獨自解決困難。
而窮養的孩子,平時做事會受到父母的各種約束管制,顯得中規中矩,遇到困難時會舉棋不定,擔心會出現的各種負面影響。今後做各種判斷決定也會過於武斷,很有可能錯過成功的機會。
寄語:李湘的女兒王詩齡,每個月幾十萬的生活費也讓很多人質疑過度富養的弊端。然而王詩齡的富養,主要是才藝的培養。別看她年紀小,鋼琴、繪畫、書法的水平在同齡人中屬於佼佼者。對於孩子的教育,你支持窮養還是富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