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27日,學威國際商學院深圳DBA班《技術變革與管理創新》在深圳市南山區軟體產業基地順利開課,此次課程由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平淡教授主講。
張平淡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曾主持國家行業性科研專項1項(201609066)、國家社科基金1項 (16BJL051),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2014ZX07504003)、國家行業性科研專項1項(201309068),公開發表論文50餘篇。
課程開始,張教授用螞蟻金服、陸金所、京東數科等企業市場估值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將同學們思維快速拉進此次課程的學習中。
隨即,張教授闡述了此次課程的學習目標:從三個演進階段來梳理技術變革對管理創新的驅動;構建四個面向維度的管理創新途徑;探索兩個基礎變量對管理創新的約束,力求指引企業邁向發展新徵程、實現高質量發展。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張教授講解了工業革命與管理、工業革命面臨的三大挑戰,以及金融化、競爭優勢與戰略、全球市場的形成等,讓同學們深刻理解到創新對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接著,在談及管理者做什麼?張教授告訴同學們管理涉及協調和監管他人的工作活動,從而使他們的工作可以有效率且有成效的完成。
他向同學們指出管理的2個關鍵點:
效率:以儘可能少的投入或資源獲取儘可能多的產出。成效:做那些可以實現目標的工作活動。
另外,在本次課程中,我們還對張教授進行了專訪。
Q1:如何通過品牌或社區誘致顧客快速接受產品?
其實我們想做品牌,在今天來看,主要有兩個維度:第一個就是怎樣讓品牌產生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第二個就是品牌如何通過消費者構建社群。
在我們這次技術變革與管理創新上,我希望是跟大家一起討論怎麼搭建一個社群,或者說我們怎麼通過品牌來定義一種新的高品質生活方式。
我覺得未來的企業家,未來的品牌需要思考怎麼定義這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像原來說的,導入一種生活方式,或者從中國消費者角度出發來定義一種生活方式。
或許說我們要關注新的消費者他們對自己生活方式的主張,並變成我們產品的設計和產品的創新。所以我覺得從這個維度來說,企業佔主導的定義是企業聆聽消費者、聆聽用戶的思考。
Q2:未來內部創業會不會普及?對企業管理有哪些利弊?
現在,內部創業在很多企業已經進行普及了。
隨著企業邊界的模糊,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的互動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越來越多的優秀員工都是通過一種創業的方式,在企業這個平臺上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所以我個人來看的話,內部創業也好,或者更多新的企業形態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多。20世紀90年代,我們都是培養優秀的企業員工,在中國體系下叫「雙創」。
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工商管理領域,要培養一個新型的創業者,從這個邏輯來講,內部的創業會越來越普及。
當一個新事物出現的時候,如果說我們的管理跟不上,他表現的往往都是一些不好的方面;但如果新的事物,我們把握好的話,他們所有出現的都是一些容易的方面,那麼內部創業對我們管理而言就產生很大的衝擊。所以從企業管理者來說,需要調整,面向新的管理的對象,面向新的管理元素來建構自己的管理模式。
在中國文化裡有一個詞很好解釋這個,叫「順勢而為」,其實管理也是一個不斷演化和發展的,我們根據新的管理要素和新的管理形式,來調整自己企業的管理模式就好了。
Q3:人工智慧時代,您認為管理創新所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從我們管理創新這100多年的歷史發展來看,我們把立足點放在勞動和價值創造這個環境來看,每一個微小的勞動單元,最大的挑戰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評價改變了。原來我們是通過產品來進行評價,今天可以看生產過程和勞動過程,社會的評價及時的反轉過來了。
第二,管理的要素。以前我們說管理的人、財、物,今天在大數據時代,或者說ABCD+5G時代,企業管理的更多傾向於信息,信息怎麼驅動一個企業的管理,怎樣驅動一個企業的業務流程的創新。
第三,人在企業當中怎麼才能成為一個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具有社會道德能力的一個人。當企業邊界模糊了,企業內部的員工和社會上的人其實是一體化了,即企業員工也是一個社會上的人,而不是兩個角色,是一個角色,所以以上這三個挑戰是大數據時代所面臨的挑戰。
兩天的課程,具備很強的實戰性,張教授把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引發同學們深入思考從而及時消化課堂知識,深受大家的喜愛,非常感謝張教授的精彩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