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過客》:路是人走出來的,不過是個孤獨者

2020-12-12 奇聞趣談史

《過客》是魯迅著名散文集《野草》中的一個篇章,這篇散文詩劇雖然篇幅較短,但卻毫無廢話,字字精煉且具有深刻韻味。其中不確定與確定的描述更是讓不同時代的不同內容都可以與之聯繫與嵌合,人物的不同價值觀與不同的選擇也代表著不同人物形象與人生的定位與選擇,不愧為經典。在此時,我已經不難理解,為什麼之前會有人認為《過客》這篇散文詩劇是最能體現出魯迅生命的一篇作品了。

一、重讀《過客》新感

再次深讀《過客》,觀其行文布局、語言用詞極其像一個劇本,因此也被人形容為散文詩劇。《過客》一文篇幅極小,甚至其中主要人物老翁、過客與小女孩都沒有具體的名字,對於他們外表的描述也僅僅只是寥寥數語,但是這篇散文詩劇卻表達出了作者魯迅極其深刻的含義,可見其文筆之丰韻與深刻。於1925年出刊的文章,給當下的我們也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

文章中不確定因素有很多,如「某日」「某地」等形容,如沒有名字的老翁、過客和女孩,這些不確定的因素,正是讓如今的人有了更多的想像與聯想的空間,能與當下所有的類似情況或者其隱喻的情形聯繫起來,更深入明白作者的深意。當然其中也有許多確定的東西在內,如「東有...」「西有...」「墳」「布塊」等等,這些具體的東西既構成了當時所描述的情景所需要的基礎內容,也各自蘊含著象徵意義。

如東西面的情形描述出了一幅悲觀又絕望的畫面,突出了過客的悲慘形象,同時東西方一方又代表著過客逃離的內容,一方又代表著過客想要追逐的內容;「墳」是實實在在這篇詩劇中的墳地,也象徵著行走的終點是絕望與死亡;「布塊」是小女孩給與過客的幫助,也是過客行走中的牽絆。

二、《過客》中人物畫像

《過客》中主要人物極少,僅是老翁、過客、女孩三人。這三人中老翁和女孩或是爺孫關係,過客之於兩人而言是一個外人。因此,這其中描述的並不是家庭裡三輩之間的內容或者是男女選擇之間的差別,而是描述的具有普適價值的老年人、中年人與青少年的普遍特徵,以及他們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得到的結果。這三者之間在某種意義上還有著繼承關係在內,老翁以前或者如小女孩一般,但是在中年聽到呼喊時沒有如過客般做出一樣的選擇,所以成為了現在的老翁

1、知世甚深但選擇屈服的白髮老人

老翁如同每一個老人一樣,經歷與見識都多於常人。他實際上是看世最清楚透徹但是卻屈服於現實的人,他曾經也聽到過過客聽到過的呼喊,但是與過客回應呼喊之下選擇行走不同的是老翁選擇忽視,因此老翁成為了有孫女的老翁,而不是在外人看來形如乞丐的過客。他懂過客也懂小女孩。或許也因為曾經看到過過客要走的那條路,老翁懂過客並且知過客,所以他知道過客為什麼走上這條路,也明白他為什麼不接受女孩施布的原因,並且讓他不要感謝。

他說的這種感謝是切切實實的不要外在的、也不要內心的感激,要堅持自心不留牽絆的感謝。也因為曾經是天真的小孩,他也懂得小女孩為什麼會堅持施布給過客,也理解小女孩為什麼接受退還或將布扔在墳地。所以在兩者中間,老人提供了一個折中的建議,即讓過客把布掛在墳地的花上。

2、形如乞丐但一直行走的中年過客

過客是其中的核心元素,也是這篇散文詩劇的核心所在。在小女孩看來,過客形如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事實上,過客是一個逃離社會現實,尋找人生意義與美好世界的人物形象。他逃離時或許匆忙,以至身無長物,但其內心有堅定的行走的意念。因此即使他口渴難耐、腳掌破損流血、外表邋遢至極,他在與老翁和小女孩交流時也並無卑微之表現。

對於小女孩的布施他雖然動容,但最終找到了合適的解決方案。小女孩的布太小,就仿如對過客毫無幫助的幫助,不僅不能讓過客的傷痛減輕,還會成為過客的累贅。或許小女孩與老翁這樣的溫情存在在過客的一生當中還會有很多,但是過客卻猶如一個內心堅定的孤勇戰士,在沒有希望的前路前進。之於小女孩和老翁而言,過客是過客;而之於過客而言,小女孩和老翁也是過客。

3、天真浪漫且有獨立觀念的小女孩

小女孩和老翁、過客一樣,由於沒有確定與固定的框架限制,她也如同現實中許許多多涉世未深的小女孩一樣天真浪漫。但是她又有不一樣的地方,即她是擁有自己獨立人格與主觀看法的小女孩。她對於世界的理解不如老翁一般深刻,也沒有過客的執著,但是她了解了是非對錯,會施出援助之手。

但是小女孩還是一個尚未成長起來的力量,也不能確定這種力量在她未來複雜繁亂與黑暗鋪面的世界中是會成長得更大以凝聚成巨大的力量,還是就此湮沒在此中,形如老翁。因此,小女孩只能是小女孩,未來的她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小女孩這裡的描述似乎引入了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在內。

二、行走中的孤獨者

作為《過客》中的核心人物,過客本人及其行為是值得深入分析的,其行走的行為蘊含著人生的哲學與救贖。或許在旁人看來,孤獨的人太孤獨,是值得人悲痛或者同情的;尤其是生活潦倒難以為繼的獨行者,在每個屈服於生活的人看來,有贊成鼓勵,但更多的是吐槽和同情與不理解。但是,無論周圍人理解與否,對於他而言,獨行才是人生的態度。

1、孤獨的行走

過客一生中都在匆匆行走,路過風景路過行人,他或許曾經考慮過停下,但是在心靈中迴響的呼喊、對現實腐朽黑暗生活的失望、對遠方的追求等等諸多的因素都讓他無法停止前進的腳步。過客只得走,因為他是過客。即使目標並不明確,他找不到可以安靜棲息的寧靜之處,現實之外是更多的現實。不同於柏拉圖哲學中尋找森林裡最美麗的花,因為太多與期待更美而難以找到。在《過客》中,這種尋找與行走甚至還有點悲痛意味在內,但是所幸過客的內心有著別人無法理解的堅持在內,對於他而言,這種行走雖苦但是救贖。

2、拒絕牽絆

拒絕牽絆是過客為了行走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正如過客因口渴等生存欲望而不得不屈服於現實,但是他會繼續行走。也猶如因為身體的疼痛而嘗試接受布施,但最終因為無甚用處拒絕好意和接受老翁勸解一般,他拒絕各種會對他產生牽絆與糾葛的幫助。甚至,筆者一度無法理解這種利己與絕情,為何要勸他不感激?為何能做出討水喝這種行為卻不接受布施?為何能主動尋求幫助卻不接受別人的施捨?為何生命都如此艱難了還狼狽的做著看似毫無意義的事情?

後來我逐漸明白過客。他或許是自私的,他尋求的是與其生命有用之水,不接受的是無法裹腳的布。水仿佛是生命的源泉,是他一直追尋的生命的意義,能讓他獲得新生與前進的動力。而布則不一樣,一則布太小無法裹腳,於他而言作用不大;二是布是身外之附著之物,不能融於身心,反而多添累贅。若是連這層區別他都分不清楚,那就無法成為行走的過客了。同時,拒絕感激與牽絆同樣是過客內心堅持的東西,女孩與老翁也是過客一生中眾多過客中的其中一二,若是均負重前行那必定是行走不遠的,這種拒絕能夠讓他更加堅定的行走。

3、絕望中前行

《過客》中更妙的是魯迅在後來揭露說過客其實是在絕望中前行,這比懷揣著希望前行的人更加孤單與勇敢。其實在短小精悍的《過客》一文中,這種絕望隨處可見,用隻言片語渲染出來的悲涼蕭索環境、擋在過客前進之路上的墳場、老翁的案例,他或許也害怕現實、也深知現實的黑暗、狼狽逃離卻到處面臨蕭索與悽涼,或許是走不出現實的牢籠與黑暗的統治吧。

但是,他雖然從絕望中來亦朝著絕望前行,孤勇的他卻並沒有失望。甚至老翁、小女孩滿眼是花的墳場,在他看來卻是絕望中的光亮,或許總有穿越絕望的那一天,或許能夠找到沒有黑暗統治的現實。儘管周身僅是黑暗與絕望,但過客的內心卻是深埋著一顆會開花的種子。

三、總結

《過客》這篇精短的散文詩劇確是值得細細的與反覆的品味的。僅僅通過隻言片語或許會誤解過客心中的這份孤勇氣質。但是所有的理解都是有根有據,個人依據自己不同的經歷與看法能夠給出新的解釋。過客走的路無疑是少有人走的,甚至是充滿絕望難以被人理解的路。但是,細細品味,或許在過客心中,墳地總有盡頭,之外或許滿是鮮花。

參考文獻:

1、《復調藝術與反抗絕望——<過客>重讀》

2、《中西文化的譜系與烏託邦式的批判——<過客>新解》

3、《論<過客>的行走哲學》

相關焦點

  • 「孤獨者」魏連殳: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魯迅精神自我的外化
    文/玄鳥歌唱《孤獨者》是魯迅《彷徨》裡的一篇小說,在收入《彷徨》之前沒有發表過,這也是《彷徨》裡唯一一篇從未公開發表過的小說。在《孤獨者》裡,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在不斷追尋自我卻又不斷否定自我,處於一種飄搖不定狀態中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 過客與過客
    比如他從一次住飯店的經歷看出日本人的「小」(《再見,小日本》),從日本青年大野的英語病與欺軟怕硬看出日本人的 「賤」(《東京男子漢》),從成田機場日本老人的孤獨背影看出某種「友好」的淺薄(《成田機場的孤獨身影》)。不過,類似的批判由於具有「過客之眼」的超然,因此少了些劍拔弩張,多了些調侃。大部分中國人在日本的生存狀態也並不那麼理想。
  • 七首孤獨詩詞:茫茫人世,你我皆是過客,且行且珍惜
    人生就像一場單程旅行,於世事於別人我們終究是匆匆過客,於浩渺的宇宙空間,於蒼茫的時間荒野,我們是如此微不足道,如一粒塵埃般渺小。站在歲月的路口,你我皆過客,茫茫人世間,且行且珍惜吧。1.明月、影子和我一同舉杯,看上去似乎要熱鬧了許多,可是月亮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是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更顯悽清,讓人倍感孤獨。3.《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魯迅說:最怕夢醒後無路可走
    我氣不過,喊來阿飛,下了晚自習直奔補習班打人。我特別想用磚頭給他爆頭,但是沒等我打下去,那個同學卻抱住頭蜷縮在牆角。我上去胡亂踢了一腳,警告他以後注意,不能欺侮同學。沒想到他伸手拽出一把彈簧刀,嗖地彈出兩尺長,向我撲來。說時遲,那時快,我一個健步躥出去,撒腿就跑。前面是操場圍欄,我打算起跳爬過去。可是,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等雙手攀住2米5的橫欄,引體向上的時候才發現雙臂力有不逮。
  • 用文字表達出來的孤獨
    在我之上,從黑暗到光亮,人慾縱橫,色相馳騁。在我之下,除了深淵,還是深淵。林語堂《我也不想這樣》:其實孤獨兩個字拆開看吧,有小孩,有水果,有走獸,有蚊蠅,足以撐起一整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熙熙攘攘,人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 魯迅:「願中國青年都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
    正如魯迅在《熱風》裡寫道: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但同時,魯迅又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寫道: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兇殘到這地步。
  • 三毛即人間過客,愈燦爛愈孤獨
    女人亦是如此,而之於人生,越是璀璨,背後承受的孤獨越多。三毛便是其一。三毛原名陳懋平,因「懋」字繁瑣難寫,後又改為陳平,出生在浙江,三毛這兩個簡單的字,亦是她瀟灑肆意的性格。這是一個被說濫了的名字,卻被無數文藝青年們傾慕,一個穿著闊大長裙,站在撒哈拉沙漠上的長髮女子,在夕陽的襯託下,格外迷人。有人羨慕三毛可以一直擁有初心,有人羨慕她可以去流浪。
  • 在夏夜,一個過客眼中的臺北、東京和北京
    我們無從得知明年的今日之事,無法預測未來的你我是朋友還是敵人,更難相信或懷疑,明天會更好,還是更壞,人生實在難,以其人但求平常心,隨遇而安,凡事不必強求,因為命中早已註定有或無。臺北的夏夜,令人難解,讓人踟躕,撲朔迷離,又帶點神秘,仿佛隱藏著重重心事。有時我在思考,畢竟思考是個難題,叫人目眩神迷,工作還未完結,千頭萬緒還在,又要收拾行囊,離歸來再去。
  • 主題班會:腳下的路要靠自己走出來
    腳下的路要靠自己走出來目前有些學生的學習態度懶散,規則意識不強,違紀現象時有發生。老師只是提醒大家,種什麼因,將來得什麼樣的果。老師剛說出來試題,就有人說出來答案,我還沒有一點兒思路呢。」「他們的知識面怎麼那麼廣啊,怎麼什麼都知道?」「唉,初中時要是……,我就……」我希望同學們把眼光看的長遠一點兒,如果只考慮現在的悠閒自在,畢業時就會讓自己找不到歸屬感,會讓自己心灰意冷,悶悶不樂。
  • 當北大吳一凡遇上魯迅,說唱版《野草》願你「向上走」
    魯迅《野草》與北大的淵源眾所周知,《野草》是魯迅創作的唯一一部散文詩集,收其散文詩23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從1920年到1926年,北大是魯迅任教時間最長的學校。而《野草》正是先生在這段時間所作的。
  • 酒是孤獨者的伴,何忍捐棄
    我的嘴很賤,也唯有在妻子那裡能賣上個好價錢。臉上有點火辣辣,那是妻子為了趕走一隻貼在我臉上的雌性蚊子,用力有點猛。於是妻子用布袋裝了吃的喝的,偕出而走。興隆塔北面有個僻靜的所在,大概因為鮮有人知而難尋人跡,我偶然發現,此後便基本上成為我的養心花園、療養院。心情鬱悶時,我就去那兒,獨坐石階,靜聽天籟,感悟空靈。
  • 十首孤獨詩詞:人生,註定是一個人的旅程
    人生就像一場單程旅行,於世事於別人我們終究是匆匆過客,於浩渺的宇宙空間,於蒼茫的時間荒野,我們是如此微不足道,如一粒塵埃般渺小。「人行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過程未知,結局已定,不過是塵埃落定,永離凡塵。
  • 過客,一個孤獨的旅行者、見證者
    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時間、空間中的壯闊波瀾,見證了一個個瑰麗而獨特的奇蹟,見證了螳臂擋車,螻蟻搏天,鯉魚躍龍門,見證了一個個心酸落淚的故事,見證了一個個輝煌絢麗的大世。見證了一個個英雄誕生,無奈落幕,見證了一個個的梟雄人生,無所不用其極的卑劣手段。過客,看淡了一切,親情,友情,成功,失敗。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殊不知媽媽是靠著阿Q精神活著的祥林嫂魯迅是世俗中的高人,筆下生輝警示亂世之人;孔子是世俗中的良人,教誨世人師表千秋;可惜人生俗世本為俗物,喜怒哀樂諸般作為皆隨心隨性歸為俗事萬古不破,即便大修為者、超凡脫俗者、也要裹著一身臭皮囊隨世俗混沌,成不了仙。一襲青衣,二兩清茶,三頓淡飯,很多人把沈巍與孔乙己作比較。
  • 魯迅先生的那些名言金句
    例如有些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你行你上啊」,或者「你知道她/他有多努力嗎?」,其實都是強盜邏輯的代表。說這種話的人總是認為,一個人的努力可以掩蓋他工作中所有的瑕疵甚至紕漏,而對於質疑者,他們只會用這句話剝奪對方的話語權。魯迅作為解放思想的領頭人,對待這種強盜邏輯的時候可謂是一針見血,利用廚師做菜的例子直截了當地揭露了事情的本質。
  • 此去經年,多少人只是過客
    人的一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其間遇人無數,也要同無數人告別。有些人從你的世界經過,不會留下任何痕跡,而有些人註定會走進你的心裡,成為最難忘的回憶。我從風雨中走來,你在陽光下微笑,時光會記得那些最美好的相逢,感情當中,無所謂虧欠。我最難過的是,再不能與你是同路的,分別那一刻,所有的悲傷和眼淚,將我吞沒。
  • 「孤獨的過客」愛因斯坦,他從未與世界失去一種距離感
    愛因斯坦就是這個挖牆者,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得了媲美牛頓的成就。相比牛頓的力學原理簡明清晰,愛因斯坦的理論就要難很多,光速、相對論、四維空間……著名的E=mc⊃2;,物理專業的大學生都不一定推導出來。很多人會以為愛因斯坦是個嚴肅、無趣、呆板的理工男。事實上,相比於牛頓的自負、偏執和刻薄,熟悉愛因斯坦的人都說他為人風趣幽默、如沐春風。
  • 你心目中的魯迅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
    卻不料無意中發現了有篇帖子在討論魯迅先生是否是三流作家。今天暫且不討論魯迅先生到底是幾流作家,只想問問小夥伴們魯迅先生在你們心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同時,他還是個翻譯家,他翻譯了很多外國作品。另外,他還是個美術家,北大的校徽就是他設計的。可以這麼說,魯迅先生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只可惜,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只看到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裡的那些作品,所以對魯迅先生的了解也只局限於語文課本,也難怪眾多人不喜歡魯迅先生。畢竟,我們對他的了解甚少。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有些人,既是過客,何必挽留
    足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噠噠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滾滾紅塵,你總是會遇見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你多想為誰停留,可你們終究各奔東西,成為彼此的過客。有些人,他無聲無息的來到你的生命中,然後又猝不及防的愴然離去,留下的似是而非的慘白剪影和滿地破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