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3 個變化,遵守5個原則,讓你的青春期孩子更願意跟你說

2020-12-25 騰訊網

這是拂塵記的第472篇原創文章,字數2526,閱讀大概需要5分鐘

這是《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的讀後感

我看到書名,就毫不猶豫打開去聽,原因是——這是我最近的痛點,我家就有一個青春期孩子,他最近不愛跟我說話。

對於青春期孩子,父母首先要了解

變化

1、身體、社交、情緒等面臨巨大變化

青春期,是孩子最難度過的一個階段,他們的身體、學習、社交、情緒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需要適應調整,父母也應該明白知曉。

2、大腦變化

現代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腦變化,是人一生中變化最快的第2個階段,第1階段是從出生到3歲。

大腦變化最大的部分有:

(1)前額葉皮質:關係到思考、計劃、解決問題、邏輯、理智、控制情緒等等;

(2)杏仁核:與行為有關,杏仁核發展迅速,會變得激動、偏向動物性,容易產生危險性行為;

(3)海馬體:是處理和編碼記憶的中心,與學習聯繫緊密

當孩子處於太大壓力之中,1和3被壓制,而2變得強大,那就會出現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情形,情緒多變,學習受挫,容易衝動,與父母對著來。

3、激素變化

這個階段,性激素、皮質醇、血清素、多巴胺這些跟人的情緒有關的激素分泌旺盛,孩子會變得易怒、情緒不穩定。

二青春期不同階段

第一 11-12 孩子開始理解抽象概念,父母可以讓他嘗試理解人生的意義,與他討論自己過去的失敗、性知識等。

第二 12-14 好奇易怒,父母可以帶他們去好玩的地方,跟他制訂規矩,密切關注行蹤。

第三 14-15 孩子合群,衝動,開始會像哲學家一樣思考我是誰的問題,父母要給他更多選擇,讓他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

第四 15-16 孩子變得叛逆冒險,嚮往自由,父母可以幫助他樹立價值觀,創造機會,讓他接觸到正面的的人、事,幫助他們應對困難。

第五 16-17 尋求刺激 標新立異。父母要識別孩子獨特的才能和性格特徵,激發潛能,幫助培養才能,找到人生目標。

三青春期的特點

1.內心矛盾、搖擺不定

2.對自己的形象很難滿意,對父母更挑剔,有時甚至看到父母就生氣

3.以自我為中心,以為自己的愛好,是天下所有人的愛好

4.特別在意個人隱私。

5.情緒和人際關係多變

注意點:

要選擇合適的時機,不要談論他認為的隱私,不能用審訊的態度以及要專心傾聽,如果你表現心不在焉,他也不願意交流。

看到這裡,我才明白,原來之前,很多時候,是我誤解了孩子,我常常覺得孩子什麼事都跟我們反著來,看我們哪哪都不順眼,特別好高騖遠,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當時只覺得他幼稚、不懂事,一味想要把它扳正,想讓他改變。

原來,那是他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他們自己也正在摸索、試錯、矛盾、糾結之中,我們卻還總以我們的經驗、眼光、角度,去引導他、改變他,苛責他。

***********************************

書中接著講了父母跟孩子交流,需要做到的五個原則

1認識到父母的重要性

父母對孩子非常重要,即使他常常會跟父母反著來,甚至想擺脫大人。

有一個比喻,說父母好像家裡的牆紙,平時好好的,沒人注意;只有破的時候,一眼就能看到、感覺到它的存在。

父母對孩子,就像」牆紙「那樣,是一個重要的背景存在,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的重要性才會突顯,如果這時父母不能給予正確的幫助或引導,就像牆紙出現了破洞,孩子會感覺到不安全。

我需要反省的就是,我總覺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應該變強大獨立,應該可以像大人一樣處理問題了。

尤其當他發脾氣,覺得父母哪哪都不好的時候,我就會想,他翅膀硬了,想飛了,現在一點不懂得珍惜感恩,真是沒良心,白眼狼,我們還是自己顧好自己,以後鐵定指望不上他的。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還沒有強大到他認為(我以為)的那樣,原來,父母對他還是很重要的,原來當父母想要遠離他的時候,他會感覺到不安全。

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

第一溫暖養育和愛

第二穩定性

第三遇到困難時的支持

第四對青少年重要性的認可

第五安排和界限給孩子作出底線的規定,

第六榜樣作健康和學習的榜樣

第七支持大腦健康發展的環境。

給孩子愛和溫暖,給他創造一個低壓力環境,讓他發展前額葉皮質和海馬體,超過杏仁核的成長速度。

2雙向溝通

雙向溝通需要雙方的提問、傾聽、同理心、共情他的情感,而盤問、嘮叨、只說不聽,這是單向溝通。

青春期孩子腦子裡有一個「權力關係過濾器」,問他什麼,他大腦中會出現過濾器,他想說的,他才說。至於你說的,他認為是,他才會聽進去;他認為無益的,他會根本不聽。

我不由得想起,有一天,兒子就跟我說:「你只想控制我,我不想被你控制!」

看到這裡,我才真正理解了那天他說的話背後的意思,他即使內心覺得你說的是對的,但他不想被你控制,於是,他寧願選擇另一條路——要麼反抗,要麼沉默。

父母可以試著教他運用非暴力溝通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用「我」開頭,少用「你」開頭,這樣就不會過多指責抱怨。

比如:「我感到很擔心,我感到很難過。」,而不是「你讓我很擔心」、「你讓我很難過!」

還可以嘗試用肢體語言、幽默、選擇合適時機等等方法,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願意溝通交流。

3、權威式教養

父母在孩子心裡,要有權威,這樣的權威來自內化的價值觀,不是用暴力、恐嚇。

特點:溫和 慈愛 堅定,需要父母情緒穩定,對孩子既要有回應,又要有要求,既設定嚴格的界限,又明確表達對孩子的價值和期望。

4、消彌代溝

父母要對孩子尊重,承認自己有不懂的,敢於示弱,多多向孩子學習他懂的東西,還可以跟他回憶分享自己的青春期,暴露自己的弱點和不足,願意傾聽、鼓勵孩子說話。

5、穩定情緒

父母要能做到冷靜、幽默,實在太難的話,可以找「同病相憐」的父母,一起聊聊天,了解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可以很好地釋放自己的壓力。這一點我倒深有體會,孩子令我很難過,去找同學朋友說一說,聽聽過來之人的經驗,聽聽同樣水深火熱中情形,情緒會好轉、釋放。

總之,孩子在青春期,他不願意跟父母說話,我們改變不了孩子,能改的只能父母自己,當我們試著站在孩子角度,了解他們身體、心理、大腦發育的變化,認識到父母的重要性,學會運用非暴力溝通、關鍵談話等等方式技巧,縮小代溝,穩定情緒,尊重他,鼓勵他,父母做到位了,孩子一定也會願意靠近、願意說話了。

你好啊,我是拂塵記,致力於「好心情」的開拓者、創作者,歡迎來找我,讓我們不辜負生命中美好的每一天!

相關焦點

  • 了解3個變化,遵守5個原則,讓你的青春期孩子更願意跟你說話
    ,我家就有一個青春期孩子,他最近不愛跟我說話。對於青春期孩子,父母首先要了解一變化1、身體、社交、情緒等面臨巨大變化青春期,是孩子最難度過的一個階段,他們的身體2、大腦變化現代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腦變化,是人一生中變化最快的第2個階段,第1階段是從出生到3歲。
  • 這些大數據讓你更了解青春期孩子:投其所好,孩子才願意聽話
    這些大數據讓你更了解青春期孩子:投其所好,孩子才願意聽話這些大數據讓你更了解青春期孩子:投其所好,孩子才願意聽話十幾歲的孩子,最樂意聽到父母說哪些話呢這些大數據讓你更了解青春期孩子:投其所好,孩子才願意聽話02
  • 爸媽,青春期的我不難教【讓你更了解孩子】
    「我到了青春期,有些叛逆不服管,做爸媽的都不知怎麼辦才好。漸漸遠離你們,漸漸不聽管教,我也不願意這樣。有些話想說,怕得到的只是爭吵;不說,卻也不想慢慢走偏。你們查了一堆資料,找了不少方法,卻還是不知道怎樣和我相處。其實,最了解自己的我卻明白,自己並不難教。
  • 父母如何做,青春期孩子才更願意說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有些家長發現,孩子願意跟我們講的話逐漸減少。這雖然和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追求獨立自由有一定關係,但也跟家長沒有與孩子建立良好通暢的溝通習慣有很大關係。孩子說的越來越少,大人卻越發掏心掏肝、慌不擇路希望孩子能多說一些,卻又讓孩子更不願多聊、避之不及,這樣的狀態讓很多家長很苦惱。
  • 3個叛逆少年的青春期,父母伴子如伴虎:孩子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中國的知名作家麥家曾說:「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其實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你永遠是處在被動方,這個時候,你只能忍耐。」青春期是父母繞不過去的坎。即便你有很高的聲望,事業無比成功,面對孩子青春期的突變,一樣束手無策。
  • 走進青春期,了解才會愛,剖析青春期孩子的5大反常現象
    在孩子小的時候,你幫他安排他才會去,你不幫他安排,或者說他想去,你說沒空,那麼他也就聽家長的了。但是孩子到了十幾歲,進入青春期,如果他想去,你已經阻止不了了。如果是這樣,作為家長的你是願意他出現這種情況,還是不願意他出現這種情況?
  • 家庭教育中需要遵守的5個原則,你了解嗎?
    通過前幾篇文章的介紹,我們都了解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今天我們一起深入學習下家庭教育的5個原則。相信通過我們一起學習,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的付出終將會有回報。第一原則,「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智」指的是孩子的智慧,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生成績。「體」指的是學生體質的發展,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是非常重要的。「美」指的是對學生發現美鑑賞美得情操培養。家庭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對照是不是注意了全面發展,不要在家庭教育中出現「偏科」的情況。第二原則,父母教育方法要一致原則。
  •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3個關鍵詞——青春期教育系列1
    男孩初次遺精,女孩初次月經初潮,就意味著孩子正式進入青春期。每個孩子因為營養、遺傳、環境不同,正式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也不同,從9-16歲進入,都算正常。隨著環境、社會等等變化,每隔25年,孩子們進入青春期會提前一年,現在的孩子普遍比他們的父母孩童時代當年要提前進入青春期。進入青春期,意味著這個孩子已經有人類正常的生育能力了。
  • 孩子交友有原則,3大原則家長必須管,你注意過嗎?
    已經鬧僵了一個月了,兒子雖然跟那個女孩兒不來往了,但是跟父母也幾乎不來往了。家長要不要幹預?如果要幹預,怎麼樣引導才好呢?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家長們要堅守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讓孩子為自己交友負責任。任何一個孩子生活在集體中都會有交朋友的需求。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更難教?
    3. 和父母之間會有更多的衝突。4. 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身體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不受自己控制。5. 自由多了,責任也多了,心裡不由得害怕。6. 如果家裡有同齡的孩子,相互之間還會有比較和競爭。大家可以看到,由於這些原因,在成長過程中,青少年比兒童更缺乏安全感。
  • 遵守5個原則,你就能夠練好
    練習需要遵守一些原則,避免受傷的前提下,不斷提高: 1、循序漸進 這是避免受傷的原則,循序漸進就是不強迫自己進入高難度體式,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進行練習。
  • 8個和青春期孩子對話的簡單小法則,幫你收穫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沒關係,媽媽幫你一起分析下考砸的原因,我們再趕上去好不好?」「好的,媽媽,謝謝你!」這樣的對話形式在玲玲和女兒的生活中是一種常態,正是因為玲玲懂得跟青春期孩子的溝通藝術,所以她們之間說起來是母女,其實更像是閨蜜呢。
  • 為什麼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
    第五個,他特別在意個人的隱私。有些事如果在10歲以前,或者再更小一點的時候,他會無所謂,讓大家拿出來講。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他不願意了。昨天晚上,我跟嘟嘟聊天還說起這個話題。嘟嘟說,他現在特別討厭別人叫他寶寶。我是不會叫他寶寶的,他媽媽有時候會叫他寶寶。他跟他媽說:「你可以叫我寶寶,但是其他人如果叫我寶寶,我就跟他翻臉。」
  • 《青春期成長教練》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矛盾
    上一篇文章,我們從家長的視角,剖析青春期孩子的5大反常現象,接下來我們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解析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有多麼的不容易。他們的心理狀態是多麼的矛盾!孩子的這些矛盾的狀態表現在哪些方面?然後我就開始和這個孩子聊天了,你知道一個爸爸媽媽說,一天說不了幾句話的人,我和孩子聊天幾乎沒有低於兩個小時的,有一次我跟一個孩子一起聊了三個多小時,把生命力、心智力和學習力三個部分全部都溝通到了。
  • 青春期孩子叛逆、頂嘴?父母無計可施,你需要了解孩子的神奇大腦
    在你的印象中,青春期的孩子有什麼特點?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從青春期開始到個體獨立的整個發展時期。。我們總是在說青春期的孩子有各種壞毛病,和他們完全無法溝通。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能夠了解青少年的大腦。青春期是一個人一生中生理上最健康的時期,但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根據英國最新數據顯示: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是年齡較小兒童的三倍。
  • 「精華篇」青春期孩子總是說話不算數,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類問題:跟孩子商量好了一件事,孩子也答應的好好的,可是真的實行的時候卻發現孩子根本不遵守。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兒。記得之前有一期《少年說》,有個男孩大聲的跟媽媽喊,我不想每天在吃雞蛋和蘋果了。原來媽媽給孩子定了一個所謂的規則,就是你每天必須吃一個蘋果,吃一個雞蛋,我們說這不是規則。
  • 做到這3點,孩子願意跟你說心裡話
    文/餘俊珊(加拿大)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孩子不願意跟我交流,總是緊鎖著房門,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在美知園學習之後,我知道溝通的關鍵在於認真仔細地觀察、全情投入地傾聽、滿懷激情地回應。做到這三點,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願意跟你說心裡話的。
  • 青春期孩子像變了一個人?不是孩子變了,而是你根本就不了解孩子
    ,不是孩子變了,而是父母成長的速度追不上孩子成長的速度,是父母根本就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情感特點。01、孩子為什麼會變得脾氣暴躁?青春期的孩子熱情奔放、積極果斷,情緒豐富深刻,但由於生理和自我意識的急劇變化,也極易傷感、激動,有時甚至會表現得非常激烈、粗暴,說一些過激的話。
  • 3個原則,4個方法幫你降低親子關係衝突,和孩子做朋友
    看了那麼多的育兒文,讀了那麼多的育兒書,聽了那麼多的教育家講座,可是當孩子有問題的時候,或者說和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什麼辦法都不靈了,什麼好的教育經驗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不是書上或者專家說的那種效果了。最後,還是得自己和孩子相互磨合,等經驗攢夠了,孩子也長大了,不可能把孩子再回爐再造,頂多生個二胎,被稱為煉小號。
  • 怎麼聊孩子才願意聽?掌握5個聊天技巧,孩子會主動跟你聊
    和孩子聊天其實很簡單,不妨試試這5個技巧,或許能夠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技巧1 往小問題上問對比下面兩個問題:你今天在學校做了什麼?你今天在學校上了哪些課?技巧3 善用「同理」效應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都會習慣性的否定孩子的一些感受,特別是某些家長覺得特別消極的感受,例如:「我們語文老師討厭死了!」家長會說:「語文老師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可以討厭語文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