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了青春期,有些叛逆不服管,做爸媽的都不知怎麼辦才好。漸漸遠離你們,漸漸不聽管教,我也不願意這樣。有些話想說,怕得到的只是爭吵;不說,卻也不想慢慢走偏。你們查了一堆資料,找了不少方法,卻還是不知道怎樣和我相處。其實,最了解自己的我卻明白,自己並不難教。
我最早迎接的青春期不是身體的變化,而是學習的壓力。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開始之前,學習難度的加大和學習時間的加長已經讓我感受到了壓力,我漸漸會開始產生「學習有什麼用」、「爸媽只知道成績一點都不關心我」的偏激想法。所以,相比監督責罵,我更希望聽到的是你們的詢問:「學習壓力大不大」、「比較喜歡哪個老師」、「在學校的生活怎麼樣」等等,這樣我才會覺得,你們願意聽我說,理解我。這時你們的理解、包容和鼓勵會讓我更加信任你們,減輕學習的負擔,也願意和你們交流。
接下來,我就感受到了與青春期生理變化伴隨而來的心理變化。我渴望獨立和平等了,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我仍需要靠著你們生活。這種自身的矛盾感讓我很煩悶和暴躁,所以更加厭煩你們以命令的姿態幹預我的生活,甚至開始反抗。爸媽,這時我希望你們能把我當成一個獨立的成人來尊重和看待,和我成為朋友。所以,關於我的成長和發展問題,如果你們願意和我商量,我會更開心;我希望你們有事多問我的意見;讓我參與家庭的管理;相信我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只有這樣,我才能覺得自己長大了,不再矛盾和苦惱。
朋友是我進入青春期之後的重要依靠。我有了一些不想對你們說的小秘密,這些我更想對懷抱同樣心情的同齡人傾訴,我也想得到他們的理解和認可。你們在這時可以慢慢放手嗎?多鼓勵我和朋友交往,讓我有個獨立的交友圈吧。爸媽,不要強硬的指定我應該和誰玩、不應該和誰玩可以嗎?你們溫和的詢問和傾聽比強硬的指正更能讓我信服。
還有啊,我是獨一無二的我,不希望你們以「叛逆」概括我所有的行為。即使有再大的交流欲望、再急於表達的想法,都會被你們貼標籤的「叛逆」給打消。青春期的我可能自己也不明白想要什麼,但是所作所為都是一種表達,都是希望你們理解的。所以不要用叛逆來解釋我所有的行為,來問問我吧!我會告訴你我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有些事我做的太過分了,比起責罵或者包庇,我更需要你們公平的處理。」
上面就是這位小聽眾想說的話了,希望他的爸爸媽媽能聽到。檸檬也接觸過很多青春期的家長和孩子,教育青春期的孩子看似艱難,其實簡單。只要你懂得他為什麼會這樣,就有辦法應對,而其中,溝通交流最重要。
首先,要用理智而非情緒表達觀點。再向孩子闡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時,不要帶有居高臨下的感覺和暴躁的情緒,要有理有據、慢慢分析給孩子聽,並留時間給孩子思考。
其次,真誠的與孩子交流。青春期的孩子有時沉浸於自己的世界,有時口不擇言傷了家長,有時犯了錯誤不願意承認……這時的父母不要恨鐵不成鋼的怒吼和打罵,也不要背地裡暗自垂憐,可以等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如實的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孩子交流。不論怎麼吵鬧,孩子都是愛家長的,當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給父母帶來傷害後,會更知道體諒家長。
然後,要向孩子示弱,虛心向他們請教。家長在與青春期孩子交流溝通時多用「也許」、「是不是」、「這樣好不好?」之類的詞句,少用「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麼」等話語,因為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會接受「命令」的。這時家長的詢問和尊重,就會加大孩子的自信心,增加學習的動力,也讓孩子願意和家長說話。
最後,經常鼓勵孩子。青春期的孩子由於對自己的認識不清,經常會在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之間徘徊,周圍人的一句話、一些無意識的誘導,都會讓他們增加或降低自信。家長要注意發現與尋找生活中孩子的優點和好的表現,然後及時加以表揚、肯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所以,增加點家庭活動吧,可以一起出去遊玩、一起做運動、一起做家務等等,這些都會增進你們的距離,增加溝通的契機,最後你會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其實並不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