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叛逆,是大部分家長教養孩子的難題之一。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已相對成熟,會覺得自己已經是大人了,在面對很多事情會表現出一種幼稚的獨立性。
比如孩子對家長會說:「我已經不小了!」或「你們不懂!」。往往家長還說不聽,打不得。這就是管教青春期孩子最大的難點。
其實,「叛逆問題」之所以普遍,是因為多數家長忽略了「青春過渡期」的存在。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在青春期太過叛逆,那就應該從「青春過渡期」開始未雨綢繆。
青春過渡期是在哪個階段?
在國內,大多數家長會以為孩子上中學才是青春期的開始,其實不然。世界衛生組織對青春期的界定是女孩子從9歲開始,男孩子則是11歲。所以通常將青春期定義在10~19歲這個階段。
不過即使同屬青春期,14歲跟10歲的孩子的意識行為跟身體發育差距很大,10~14歲這個階段則細分為青春過渡期。這個時期父母與孩子的相處與教育方式,往往決定孩子在14~19歲是否更為叛逆。
所以當孩子臨近青春過渡期,大概在八歲時,家長應該停止以往對幼童的管教方式了。
8歲孩子這樣教,青春期少操心。
1、把管束變成幫助孩子自律。
孩子上小學後,家長因為關心,會下意識地管著孩子。而8歲以後的孩子,已經能清晰地認識到來自父母的管束。
這種「被管束」的感覺,會逐漸在內心累積,並可能會隨著自我意識的成熟而反彈。
其實,大家可以嘗試幫助孩子學會自行管理。你可以告訴孩子,讓他自己做一份日常計劃,安排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睡覺。然後扮演監督的角色即可。
即使開始會很難,但孩子終於還是會習慣,並從小學會自律,同時減少其長期「被管束」而有了逆反心理的可能。
2、家長應有「提前教育」的意識。
有時候,家長可以假借親戚家的大齡孩子,或者以自己小時候為例,給孩子聊聊未來兩三年可能遇到的困難,並告訴孩子可能存在的解決方法,
對於一些關卡,比如第一次擔任班幹部,比如很重要的中考,「提前教育」會他們感到有底,減少部分成長焦慮。
另外,「提前教育」也能一定程度地避免分歧,比如當孩子開始學滑板前,大人就該教導孩子以後不能在什麼地方玩滑板,不可以嘗試非常危險的滑板動作。而不是在孩子學會滑板後再進行教育。前者,孩子接受度極好。後者,通常已經說不動了。
總的來說,「提前教育」就是要減少焦慮、壓力、親子分歧,它們都是孩子叛逆的部分因素。
3、把「你應該」換成「你覺得呢?」
8歲的孩子,在面臨分歧或者需要教育孩子時,父母大可以把「你應該」如何做換成「你覺得」該怎麼做?這裡考慮更多的不是為了表示尊重,而是為了訓練孩子慢慢地懂得辯證地去處理事情或自行約束。
無論怎樣,在這種方式下,孩子的接受度總是比簡單粗暴的一句「你應該」要好的。
溝通方式的改變,是讓孩子更懂得客觀思考,其內心也就不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即使青春期的孩子依然容易情緒化,但發洩後終究會反思,畢竟這是多年前就養成的行為方式。
4、立規矩,避免情緒化地管教。
給孩子立規矩,不僅是約束孩子,也是對打人自己的約束。管教孩子有章可循,避免情緒化管教——心情好,孩子做錯事一笑置之;心情不好,孩子做什麼都是錯的。
如此,8歲的孩子完全能清晰地感知到家長的「情緒化」,從而有了委屈不滿。這種情緒又是叛逆的重要土壤。另外,避免情緒化管教也是為了讓孩子對大人的教育保持良好的接受度。
小結:以上4點不僅有效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對「青春期叛逆」更是有針對性的。做好這些,孩子不會叛逆到哪裡去。家長就可以省去不必要的操心了。
與孩子產生分歧,可以這樣做。
1、善用偶像的力量。
有時候,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是錯誤的,或固執或好面子依然堅持。
這時候,如果孩子偶像是易烊千璽,那麼媽媽可以問問孩子,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易烊千璽會怎麼做,怎麼做才更正確?用偶像提醒他做正確的事,很見效。
2、請放下大人的面子,表露你的擔心。
有時候,分歧也來自於大人對孩子的擔心。擔心孩子讀不了好學校,擔心其去哪裡玩不安全。但是當大人反對孩子某個決定時,卻往往只會跟孩子說不行或不可以,這可能出於維護自身的權威或不習慣肉麻的表述。
所以,嘗試告訴孩子:「你知道媽媽反對是因為擔心你嗎?」
無論怎樣,一句擔心你總是會避免分歧轉化為矛盾,更是讓孩子感到到大人的愛意。
3、學會擱置分歧,讓雙方先冷靜。
對於有些問題,加長不願意妥協,孩子也堅持自己的立場。如果眼看說服不了孩子,可以先擱置分歧。有時候孩子的堅持僅僅因為純粹不喜歡被大人左右,或者只是被一時情緒激發。
所以,先冷靜。一起去打一盤桌球再看看是否有需要繼續討論的必要。
結語:
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正因為青春期叛逆可能帶來很大的家庭困擾,甚至影響孩子的未來。
所以這需要父母未雨綢繆,在臨近「青春過渡期」的8歲開始著手,最大可能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至少避免其在14歲以後如脫韁的野馬般。
當然,這樣教孩子父母不會更輕鬆,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將是顯而易見的。希望,本文對家長讀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