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一個詞彙來形容青少年,大多數人的答案是「情緒化」。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容易衝動,一說話就容易上情緒,開始臉紅脖子粗,說話做事也不計後果。他們情緒上來時,跟他們講道理根本行不通。
這是因為什麼呢?
僅僅是因為他們年紀小嗎?如果按照年紀小就容易衝動上情緒的邏輯推理,那是不是兒童更應該容易衝動呢?
每一個當父母的都清楚,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很乖的寶寶,到了青春期,突然會變得不可理喻,無法溝通。顯然,這跟年紀大小是沒有關係的。
《來自星星的孩子》是英國一位心理學家給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們,提供教育孩子以及和孩子科學溝通的方法的書籍。作者格雷厄姆·拉姆斯登除了心理學家的身份,還是兩個青春期男孩的爸爸。為了和自己青春期兒子打好交道,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時和其他父母溝通,積累大量案例,發現青春期孩子特別容易情緒化,做事情衝動,愛冒險,不計後果,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作怪。
大腦中額葉部分是負責理性和邏輯思維的。邊緣系統是負責情緒的。青少年容易情緒化是不是因為額葉部分沒有發育好呢?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髓鞘化。
大腦中存在個數以億計的神經元,學習新知的過程也是神經元的互相連接的過程。神經元之間互相連接的速度越快,大腦接受新知的速度也越快。有一種叫「髓磷脂」的脂肪把神經元包裹起來,形成一層髓鞘,被稱為「髓鞘化」。被髓鞘化的神經元,在傳遞信息時,比沒有被髓鞘化的神經元傳遞信息速度要快很多。如果把沒有被髓鞘化的神經元傳遞信息比喻成郵遞員遞送,那麼被髓鞘化包裹的神經元傳遞信息就是電子郵件。嗖!
大腦神經元髓鞘化過程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先從大腦底部開始,然後向大腦兩側的枕葉區蔓延,再向大腦前部發展。
下面圖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本書中,大腦髓鞘化時間軸。
從圖中看出,15歲的孩子,大腦50%以上的腦細胞都處於髓鞘化的強化狀態,信息傳遞效率很高。這50%的髓鞘化神經元中,有一大部分是頂葉區,負責 知覺,學習以及運動協調的,所以,16歲左右是大腦學習效率最高的時期,因為專門負責學習的頂葉區已經被髓鞘化。有一小部分是邊緣系統,負責情緒反應和情緒記憶的,這個地方被髓鞘化代表著青春期孩子會很容易情緒化,這是青少年容易衝動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剩餘沒有被髓鞘化的額葉區,額葉區負責理性和邏輯思考,在大腦前部。恰恰是這一部分大腦在這個年齡段,還沒有被髓鞘化,意味著青春期孩子理性分析能力較弱,邏輯思考能力還不足。兩個原因合起來,就造成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容易衝動,做事沒有理性,喜歡冒險,不計後果。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弗朗西斯·詹森說:髓鞘化過程是青少年時期大腦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大腦髓鞘化過程和身體生理髮育無關,不是到了19歲就停止發育了,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有數據顯示:孩子成長到18歲,大腦仍未發育完全。女性大腦髓鞘化大約在23歲完成,男性則會持續到25到30歲。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已經成年了,過了青春期,但是他們做事還是不成熟,容易衝動,因為成年的身體上頂著一顆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大腦。
我們知道社會上很多工種是有男女區別的,比如非常燒腦類的計算機類工作,男性比女性比例大很多,不僅僅是社會原因或者身體原因,跟大腦發育也有關係,大家都會說,女孩子有家庭和孩子拖累,操心多,腦力跟不上就是這個原因。
明白了青春期孩子大腦發育原理,你就懂得了為什麼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變成一個不可理喻的小怪獸,好像來自外星球一樣。不是他們故意給你做對,故意向你挑釁,而是大腦發育讓他們不得不那樣做。知道了孩子情緒反常的科學原因,家長就會多一份理解,和孩子溝通時,就會更容易一些。
《來自星星的孩子》中,提供了三個溝通模式:家長模式,兒童模式和成人模式。
家長模式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兒童模式認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成人模式則是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
由此可以看出,家長模式和兒童模式都顯示了一種力量的不平衡,一方強,一方弱,一方對,一方錯。成人模式中雙方關係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是不分年齡,性別,工作,經驗等等,就是一種完全平等的交流模式
這三種溝通模式雖然以年齡命名,但是和實際年齡無關。
不同的模式搭配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家長模式+家長模式=對抗和僵局
家長模式+兒童模式=贏/贏
成人模式+成人模式=贏/贏
成人模式+兒童模式=不協調
家長模式+成人模式=成人模式贏
兒童模式+兒童模式=冷漠和僵局
舉例來看一下。
爸爸媽媽正在客廳看電視,青春期孩子闖進來,拿著一件沒有熨燙的T恤大喊大叫:我說了不要洗,我今晚要穿著參加同學生日聚會,現在讓我怎麼辦(家長模式,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媽媽反應:你又沒跟我說清楚,我幫你洗衣服還洗出毛病了。再說了,找其他衣服穿不就得了(家長模式,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看,家長模式對家長模式,結局必然是對抗和僵局。
如果家長換一種方式說話
媽媽:「哦,你這麼生氣就是想穿他去參加派對,因為我給洗了不能穿了(你是對的),你沒有告訴我今晚要穿,我也不知道就洗了(我也是對的)」。
孩子:「我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跟你匯報嗎?!」(家長模式,你是錯的)
媽媽:「你說的對,不需要做什麼事情都跟媽媽匯報(成人模式,你是對的),但是,如果你提前告訴我今晚要穿,我洗衣服時就會把它拿出來」(成人模式,我也是對的)
孩子:「怎麼辦!我今晚怎麼辦!都怪你!」(家長模式,你是錯的)
媽媽:「你喜歡這件衣服,確實穿上它讓你與眾不同(成人模式,你是對的),但是,現在我們可以一起找找還有沒有其他衣服穿。我們上次一起買的那件也不錯。(成人模式,我也是對的)」
你會發現,通過這個溝通過程後,孩子激動的情緒會慢慢地放下來,因為每一步,家長都認同孩子的觀點,對話之前,先說孩子是對的。
我們知道大腦邊緣系統是負責情緒反應和情緒記憶的,青春期的孩子,大腦邊緣系統已經被髓鞘化,他們情緒反應很迅速,同時呢,情緒記憶也高度發達,當家長在用成人模式跟孩子交流時,第一步總是能接住孩子的情緒,一步步接住孩子不可理喻的情緒後,孩子會慢慢冷靜下來,但是會記住這種感覺,記住媽媽接受他們,理解他們,愛他們的感覺。這不正是父母想要的嗎?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弗朗西斯·詹森說:髓鞘化過程是青少年時期大腦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很多教育專家和書籍,都告訴父母要理解孩子,怎麼理解?有些家長就是很委屈,明明是孩子不可理喻,非要我低三下四去理解,其實,你只要了解了孩子這樣叛逆行為背後的科學原理,自然就會理解孩子,不是孩子想這樣,而是他大腦發育使得他不得不這樣,我們用合適的溝通方法引導孩子放下情緒後,就會實現和諧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