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特別容易衝動?一個方法教你實現和諧溝通

2020-09-19 陳陳讀書


如果讓你用一個詞彙來形容青少年,大多數人的答案是「情緒化」。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容易衝動,一說話就容易上情緒,開始臉紅脖子粗,說話做事也不計後果。他們情緒上來時,跟他們講道理根本行不通。

這是因為什麼呢?

僅僅是因為他們年紀小嗎?如果按照年紀小就容易衝動上情緒的邏輯推理,那是不是兒童更應該容易衝動呢?

每一個當父母的都清楚,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很乖的寶寶,到了青春期,突然會變得不可理喻,無法溝通。顯然,這跟年紀大小是沒有關係的。

青春期孩子情緒化跟孩子的大腦發育有關。

《來自星星的孩子》是英國一位心理學家給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們,提供教育孩子以及和孩子科學溝通的方法的書籍。作者格雷厄姆·拉姆斯登除了心理學家的身份,還是兩個青春期男孩的爸爸。為了和自己青春期兒子打好交道,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時和其他父母溝通,積累大量案例,發現青春期孩子特別容易情緒化,做事情衝動,愛冒險,不計後果,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作怪。



大腦中額葉部分是負責理性和邏輯思維的。邊緣系統是負責情緒的。青少年容易情緒化是不是因為額葉部分沒有發育好呢?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髓鞘化。

大腦中存在個數以億計的神經元,學習新知的過程也是神經元的互相連接的過程。神經元之間互相連接的速度越快,大腦接受新知的速度也越快。有一種叫「髓磷脂」的脂肪把神經元包裹起來,形成一層髓鞘,被稱為「髓鞘化」。被髓鞘化的神經元,在傳遞信息時,比沒有被髓鞘化的神經元傳遞信息速度要快很多。如果把沒有被髓鞘化的神經元傳遞信息比喻成郵遞員遞送,那麼被髓鞘化包裹的神經元傳遞信息就是電子郵件。嗖!

大腦神經元髓鞘化過程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先從大腦底部開始,然後向大腦兩側的枕葉區蔓延,再向大腦前部發展。

下面圖是《來自星星的孩子》這本書中,大腦髓鞘化時間軸。


從圖中看出,15歲的孩子,大腦50%以上的腦細胞都處於髓鞘化的強化狀態,信息傳遞效率很高。這50%的髓鞘化神經元中,有一大部分是頂葉區,負責 知覺,學習以及運動協調的,所以,16歲左右是大腦學習效率最高的時期,因為專門負責學習的頂葉區已經被髓鞘化。有一小部分是邊緣系統,負責情緒反應和情緒記憶的,這個地方被髓鞘化代表著青春期孩子會很容易情緒化,這是青少年容易衝動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剩餘沒有被髓鞘化的額葉區,額葉區負責理性和邏輯思考,在大腦前部。恰恰是這一部分大腦在這個年齡段,還沒有被髓鞘化,意味著青春期孩子理性分析能力較弱,邏輯思考能力還不足。兩個原因合起來,就造成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容易衝動,做事沒有理性,喜歡冒險,不計後果。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弗朗西斯·詹森說:髓鞘化過程是青少年時期大腦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大腦髓鞘化過程和身體生理髮育無關,不是到了19歲就停止發育了,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有數據顯示:孩子成長到18歲,大腦仍未發育完全。女性大腦髓鞘化大約在23歲完成,男性則會持續到25到30歲。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已經成年了,過了青春期,但是他們做事還是不成熟,容易衝動,因為成年的身體上頂著一顆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大腦。

我們知道社會上很多工種是有男女區別的,比如非常燒腦類的計算機類工作,男性比女性比例大很多,不僅僅是社會原因或者身體原因,跟大腦發育也有關係,大家都會說,女孩子有家庭和孩子拖累,操心多,腦力跟不上就是這個原因。

明白了青春期孩子大腦發育原理,你就懂得了為什麼一向乖巧的孩子突然變成一個不可理喻的小怪獸,好像來自外星球一樣。不是他們故意給你做對,故意向你挑釁,而是大腦發育讓他們不得不那樣做。知道了孩子情緒反常的科學原因,家長就會多一份理解,和孩子溝通時,就會更容易一些。



有什麼方法來應對情緒特別容易失控的青春期孩子呢?

《來自星星的孩子》中,提供了三個溝通模式:家長模式,兒童模式和成人模式。

家長模式認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兒童模式認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成人模式則是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

由此可以看出,家長模式和兒童模式都顯示了一種力量的不平衡,一方強,一方弱,一方對,一方錯。成人模式中雙方關係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是不分年齡,性別,工作,經驗等等,就是一種完全平等的交流模式

這三種溝通模式雖然以年齡命名,但是和實際年齡無關。

不同的模式搭配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家長模式+家長模式=對抗和僵局

家長模式+兒童模式=贏/贏

成人模式+成人模式=贏/贏

成人模式+兒童模式=不協調

家長模式+成人模式=成人模式贏

兒童模式+兒童模式=冷漠和僵局



舉例來看一下。

爸爸媽媽正在客廳看電視,青春期孩子闖進來,拿著一件沒有熨燙的T恤大喊大叫:我說了不要洗,我今晚要穿著參加同學生日聚會,現在讓我怎麼辦(家長模式,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媽媽反應:你又沒跟我說清楚,我幫你洗衣服還洗出毛病了。再說了,找其他衣服穿不就得了(家長模式,你是錯的,我是對的)

看,家長模式對家長模式,結局必然是對抗和僵局。

如果家長換一種方式說話

媽媽:「哦,你這麼生氣就是想穿他去參加派對,因為我給洗了不能穿了(你是對的),你沒有告訴我今晚要穿,我也不知道就洗了(我也是對的)」。

孩子:「我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跟你匯報嗎?!」(家長模式,你是錯的)

媽媽:「你說的對,不需要做什麼事情都跟媽媽匯報(成人模式,你是對的),但是,如果你提前告訴我今晚要穿,我洗衣服時就會把它拿出來」(成人模式,我也是對的)

孩子:「怎麼辦!我今晚怎麼辦!都怪你!」(家長模式,你是錯的)

媽媽:「你喜歡這件衣服,確實穿上它讓你與眾不同(成人模式,你是對的),但是,現在我們可以一起找找還有沒有其他衣服穿。我們上次一起買的那件也不錯。(成人模式,我也是對的)」



你會發現,通過這個溝通過程後,孩子激動的情緒會慢慢地放下來,因為每一步,家長都認同孩子的觀點,對話之前,先說孩子是對的。

我們知道大腦邊緣系統是負責情緒反應和情緒記憶的,青春期的孩子,大腦邊緣系統已經被髓鞘化,他們情緒反應很迅速,同時呢,情緒記憶也高度發達,當家長在用成人模式跟孩子交流時,第一步總是能接住孩子的情緒,一步步接住孩子不可理喻的情緒後,孩子會慢慢冷靜下來,但是會記住這種感覺,記住媽媽接受他們,理解他們,愛他們的感覺。這不正是父母想要的嗎?

美國神經心理學家弗朗西斯·詹森說:髓鞘化過程是青少年時期大腦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很多教育專家和書籍,都告訴父母要理解孩子,怎麼理解?有些家長就是很委屈,明明是孩子不可理喻,非要我低三下四去理解,其實,你只要了解了孩子這樣叛逆行為背後的科學原理,自然就會理解孩子,不是孩子想這樣,而是他大腦發育使得他不得不這樣,我們用合適的溝通方法引導孩子放下情緒後,就會實現和諧的親子溝通。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孩子易怒愛發脾氣,容易衝動的孩子這樣教才有效果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愛發脾氣,是因為情緒衝動嗎?案例:我兒子12歲,原來脾氣挺溫和的,可越長大脾氣越大,說他幾句,他比我還兇,我要他學會收拾自己的房間,他會嫌我煩,和他完全溝通不了,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智擇優孟老師回覆:容易衝動的孩子,往往他的自控力差,做出的事情從來不思考後果,容易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爭吵和衝突,遇事全憑一時衝動。
  • 家長如何更好的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激素水平不均衡,說話做事更容易衝動。如果父母就那些語言本身較真兒,就把自己下降到青少年的認知水平了。只要知道他現在很激動就行了,然後從成人的角度考慮如何應對這種情緒,而不是自己被深深帶入坑裡,兩人掙扎一團。2、認真聽話外音兒。不把孩子說的狠話當真,並不是不聽,而是要先處理麻煩的現場,再努力,或者說加倍努力理解那些話背後的意思。
  • 青春期的孩子讓多少家長傷透心。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良好溝通
    青春,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年齡,是一個獨立特性的年齡,是一個渴望放飛又迷茫的年齡。青春期的孩子,像一頭小鹿,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什麼都想撞一撞,什麼都嘗一嘗,因為他們覺得,年輕就是資本,失敗了可以重來,傷口也很快癒合。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卻處處好像和這個既定的世界格格不入。他們還是相信自己是對的,相信自己能改變這個世界,他們渴望理解,渴望被關注,有時甚至製作惡作劇,就是希望能引起別人的關注。
  • 13歲少年因網絡評價殺死2人,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如此衝動?
    2018年,資陽市一個高中老師因為管了玩手機的學生,被學生群毆。  2020年,就在幾個月前,武漢一個14歲的男孩,僅僅因為被母親扇了幾耳光,就站上天台跳樓身亡。  ......  看著這些讓人心疼的新聞,我不得不感慨,青春期的孩子太容易衝動了,當情緒來了,他們很容易傷害別人也很容易傷害自己。
  • 青春期不等於叛逆,家長掌握這些方法,輕鬆與孩子和諧相處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困擾的事情。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急劇發生變化,他們渴望成年,但是他們的經歷和成熟度卻限制了他們的成長。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們特別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但是如果引導不當,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那麼,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方法有哪些呢?
  • 青春期孩子一受到批評就逆反心理特別強,3招技巧實現正面管教
    ,為什麼你批評他時,孩子反而拒絕接受呢?其實問題的根源恰就在於家長用錯了溝通方法。如果家長清楚青春期孩子心理特點的話,你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就必須要時刻注意要防止孩子「逆反心理」發作。而很多青春期孩子家長恰好忽略這些,結果總是用教育幾歲兒童的方式去批評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試想,方法用錯了,焉能起到好的教育結果。
  • 孩子叛逆怎麼辦?特級教師梅潔教你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 一個10歲女孩給母親寫下挑戰書: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隸,我是個自由的人。 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不明白:為什麼乖巧可愛的孩子變得桀驁不馴、難以控制?順從聽話、清純陽光的孩子容易情緒衝動、難以捉摸?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溝通?
  •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這10條溝通技巧送給家長
    少讓孩子發火和煩躁 青春期教育的最重要一個原則,就是「儘量降低孩子發火和煩躁的頻率。」這一時期,很多時候,孩子發火生氣,都和父母的處理方式有問題。父母應該學會反省,注意和孩子的溝通交流方式。5.青春期的孩子很想證明自己的獨一無二。 然而一些父母卻過於執著地向孩子證明父母是對的,以及怎麼對了,哪裡對了,以及為什麼對了。 你得按我的要求做,因為我是對的。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更難教?
    對老師來說也是一樣,教青春期孩子比低年級小孩子要費勁得多。那麼在安全的基礎上,父母會開始讓孩子有更多的言論和行動自由。但是,青春期不容易,因為成長意味著放棄舊的,應對新的,放棄熟悉的,應對未知的。青春期讓孩子感到焦慮,度過青春期需要勇氣。
  •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關鍵,只有兩個字
    作為青春期的過來人,我特別想說,初二階段,恰逢十三、四歲青春敏感期,成長壓力、學業壓力、家庭壓力、同伴壓力,如果沒有正確的疏導途徑,的確是容易出現身心問題的時期。而且,這個時期的問題,潛藏了以後的人生走向。一如作家柳青說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麼聽少年才肯說?》
    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方法,指導我們該怎樣應對青春期的少年。這本書是一部讓青春期孩子和父母成為朋友的家庭溝通寶典。所教授的溝通技巧幫助無數父母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世界,切身體會他們的內心感受,讓青春期的少年在父母的引導下健康成長。
  • 良好的溝通創建美好的和諧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在上饒市五小家長殺死女兒同桌事件中提煉出來的:溝通創建和諧關係,杜絕校園欺凌。本次活動由校德育處、家校合作辦公室、八年級委員會共同承辦。由汪新民主任主持。主講嘉賓: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吳敏女士,以《學會溝通,讓生活更美好》為題,從什麼是溝通與有效溝通,溝通方法簡介:換位思考克服偏見,控制情緒避免衝動,敞開心扉主動豁達,注意非語言交流。
  •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溝通——知識星球告訴你
    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用以前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強制的嚴厲的,簡單粗暴的家長作風式的教育,當然是不管用了,只能讓孩子的心離家長越來越遠。或者說,是不能與孩子的眼下的心理特徵相匹配。孩子:「恩,今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我們特別聊得來。」家長:「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經常一起玩啊,先把學習搞好了再說。"孩子:……看吧,聊什麼都能聊到學習上,本來孩子還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後往往無語地收場了。
  • 厭學、遊戲、叛逆,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成為「問題少年」?
    那為什麼青春期會成為孩子厭學、叛逆等問題的高發期呢?這主要是因為青春期是一個特殊時期,青少年的生理、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會導致各種矛盾和衝突出。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了身體發育帶來的成人感,但仍會表現出心理上的不成熟。
  •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有叛逆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叛逆情緒。我們稱這一普遍現象為叛逆期現象。「逆反期」是一個人從兒童到成人過渡的關鍵時期。有些青少年在這一個時期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表現。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和病態方面轉化。
  • 仟葉: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你掌握這些「秘籍」了嗎?
    青春期,是一個荷爾蒙爆棚卻無法得到適當宣洩的年紀,因此,不羈和叛逆成了青春期的代名詞。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但其實他內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長說。作為家長,究竟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青春期的教育如何進行?
  • 曠課、逃學、離家出走,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如此叛逆暴躁?
    如果家長剛好與孩子的想法相反,孩子就會非常的暴躁,拒絕跟家人進行溝通,寧願在家裡面發呆,寧願一個人看小說都不願意跟家人進行長久的溝通,這讓很多的家長都很無奈。明明自己都是非常想了解孩子的生活,想要跟孩子走得更近,但是孩子卻總是躲避自己的主動溝通,家長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了,你微笑著追問吧,孩子覺得你別有用心;你嚴肅的詢問,孩子又覺得管得太寬,因此作為家長也非常的為難,孩子在青春期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溝通呢?
  • 《讚揚與責備》:心理學家支招,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林琳總是想起小敏小的時候,他又聰明,又乖巧,這樣聽話的好孩子,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在書中,作者明確指出,孩子對父母評判的挑戰,正是無法進行良好溝通的原因。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放下防備,願意和父母溝通呢?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特麗·阿普特的《讚揚與責備》。01特殊生理原因,是思想衝突的根源我們一直在說,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總是要與父母反著幹,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存在感。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叛逆呢?只是因為激素變化引起的嗎?
  • 《讚揚與責備》:心理學家支招,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
    林琳總是想起小敏小的時候,他又聰明,又乖巧,這樣聽話的好孩子,怎麼到了青春期,就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呢?難道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很難溝通嗎?為什麼林琳的遭遇會得到很多家長的共鳴呢?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在她的《讚揚與責備》一書中指出:「這些看似目中無人的少男少女,其實自始至終都極為重視父母的評判……把自己的評判同家長的分離開來,青少年才得以發現並打造自己的個性。
  • 青春期孩子難溝通?可能是父母溝通方式錯了,試試「聽說讀寫」法
    真正的溝通高手是一個熱衷於聆聽的人。善於傾聽,才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最基本素質。就如卡耐基所說: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7—12歲的孩子,情感和歸屬需求開始加強,尊重需求開始覺醒,渴望被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