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提起學語文很多學生都覺得不感興趣,認為學習語文很難,沒有更好的方法,語文老師也很無奈,換個角度思考,用數學思維方式學習語文,就簡單了。
數學思維是一種模式化的思維過程,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構思,從而進一步讓學生產生運算的「數感」。那麼用這種模式化的思維,培養學生語文構思,從而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語感",是一種化繁為簡的好方法。關鍵是確定這種模式化的內容:積累基礎知識運用加法,不會的知識運用減法,閱讀量運用乘法,語文效能=閱讀投放量×識記知識積累量。
舉例分析:初中七年級的語文詞語積累,是在小學的詞語積累基礎上逐日遞增。每篇課文需要學習的詞語或多或少,每節課讓學生準備好積累本,一篇課文的詞語量只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增加了。再把不會的詞語重複訓練,這種不會的詞語就減少了。一篇文章的詞語不需要多長時間就積累好了,簡單了吧。其他方面的基礎知識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就好像在反覆做數學題一樣,讓加法的思想運用到知識的積累中,讓學生產生越來越濃的學習語文的興趣。
課文閱讀也是如此。例如:朱自清的《春》就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那就一課一練,反覆訓練景物描寫方法的作用和用法;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要學習景物描寫的順序,那就反覆訓練景物描寫的順序安排。這樣日積月累,多麼複雜的課文就這麼簡單的學習了。這裡切記,要簡單地以點帶面,而不要沒有目的的全面,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習也可以像數學那樣簡單了。
關於模式化的運用在語文教學中也很適用。諸如詞語或句子的含義就是本義+引申義+文本義+作用;再如中心思想的概括即敘述或描寫……表達或抒發了……歌頌或讚揚……這些模式化的內容,對文本的分析理解,語文老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已總結了一套思路,都是簡單了的方法,其實這就是數學思維的應用。
其實,無論什麼模式都不是萬能的,真正要學好語文還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正如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運用這種數學思維方式去學習語文,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感興趣。這樣再難的問題也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