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正常情況下耳屎會隨頭部的震動和口腔不斷地張合而外移並自行脫落
●對於耳屎較多或已結成硬塊的寶寶,必要時可滴小蘇打溶液軟化或上五官科衝洗耳道
不少媽媽喜歡定期用挖耳勺給寶寶清除耳道「垃圾」,而且為了清得徹底,往往還會越挖越深,即使看不清也不罷手。對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科徐慧賢副教授提醒說,這種做法其實不妥,把握不好分寸,輕則傷及寶寶的外耳道,造成外耳道炎或耳癤,嚴重者可造成寶寶「鼓膜穿孔」,可能會合併感染造成中耳炎,甚至影響到寶寶的聽力。
糊塗媽差點挖穿女兒鼓膜
三歲半的佳佳最近總向媽媽抱怨耳朵裡「好像有小蟲在爬」,並不時用手指去挖外耳道口。一天晚上,睡前聽媽媽講故事時,佳佳又開始坐臥不安,嚷嚷耳朵癢。
儘管知道不能亂挖耳屎,但媽媽還是忍不住找出一隻會發光的挖耳勺,讓佳佳歪著小腦袋乖乖地側躺在她的腿上,輕輕一挖,很快便掏出一顆大大的耳屎。為了讓女兒不再「受癢」,媽媽決定再接再厲幫她徹底清除耳朵裡的「垃圾」。一挖,再挖,三挖……媽媽開始看不清,佳佳突然發出一聲悽厲的叫聲,然後便狂哭起來。媽媽一面強裝鎮定,一面用面巾紙捲成細長條輕輕伸進她的耳朵,拉出來的紙條竟黏著鮮血!
「只差一點點,寶寶的鼓膜就被你這個糊塗媽媽挖穿了!」徐慧賢仔細檢查了佳佳的耳朵,發現她外耳道壁有傷口和血痂,傷口離鼓膜只差幾毫米。
提醒:亂挖耳朵或損聽力
「以後千萬不可盲目給孩子挖耳朵了!」醫生再三叮囑佳佳的媽媽,一邊向她普及起「耳屎」的常識。
據徐慧賢介紹,「耳屎」又稱「耵聹」,是人外耳道皮膚上的耵聹腺的正常分泌物。在正常情況下,隨著頭部的震動和口腔不斷地張合,耵聹會向外移動自行脫落,因此,對於耳屎不多的寶寶無需特別處理。而對於耳屎較多或耳屎結成硬塊造成不適的寶寶,可以用小蘇打溶液,每2~3小時滴1滴入耳內,每天3~4次,待1~2天後耳屎變鬆軟,到醫院請五官科醫師衝洗耳道或幫助取出。她再三提醒:媽媽們切莫在家強行給寶寶挖耳屎,不然的話,輕則損傷外耳道,造成外耳道炎或耳癤,重者挖破寶寶的鼓膜形成「鼓膜穿孔」,可能會合併感染造成中耳炎,甚至令寶寶的聽力受損。(記者翁淑賢通訊員方寧、張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