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都縣衛生健康局派駐普安鎮交梨村的第一書記張家歡,駐村已近1000個日夜,在我平凡的人生中,這或許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
當時三都縣是全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是貴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時面對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工作局面。駐村以來,我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角色,為摸清家底、熟悉村情、掌握第一手資料,每天騎著摩託車穿梭在村組小巷,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逐戶詢問每一戶的基本情況,分析致貧原因,找準工作癥結。接著用心點燃「上任三把火」,一是從「抓班子、帶隊伍、強堡壘」入手抓發展產業斬窮根,謀劃「兩長兩短」產業發展思路,助推脫貧攻堅。二是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工作入手,抓基礎設施惠千家,實施整村推進,集中力量實施硬化、亮化、美化等民心工程,實現全村通組公路、串戶路全部硬化,水、電、訊、房、衛生環境等得到改善。三是從智志雙扶相結合入手,抓群眾齊心奔富路,通過召開座談會、院壩會,一次次灌輸思想革命和思想扶貧,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
記得在一次遍訪工作中,了解到該村楊某的兒子在一場事故中喪生,倆夫婦終日以淚洗面,不願與任何人接觸。得知情況後我主動申請網格調整,將該戶作為我的包保對象,每個星期都上門與其拉家常、話發展,幫助他解決了一些扶貧物資和養殖項目,漸漸地,楊某走出了中年喪子的悲痛。同年9月的某一天,我接到楊某電話,他告訴我他女兒已考上大學,並說了很多感激和感恩的話。在為他高興地同時,我還為其女兒申請辦理了助學貸款。
多彩的故事總是在演繹,1000個日日夜夜,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邊緣戶、大病患者家庭、政策保障兜底對象......當我們上門走訪時,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看到希望。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作為衛生健康部門幹部,在開展駐村幫扶不紮實專項治理「回頭看」時,發現有2套體育健身器材長時間沒有及時安裝,覺得十分可惜和浪費,於是,我主動聯繫縣文旅部門協調配齊一些部件,從駐村第一書記工作經費中擠出一些資金,在村委會辦公場所空閒場地陸續安裝並投入使用。
「村裡安裝體育健身器材,張書記又為群眾辦了一件實事、好事,以後我們閒時可以鍛鍊和健身了。」周圍群眾紛紛點讚。
駐村扶貧的日子雖然艱苦,但每看到群眾的笑容,收穫群眾的點讚,心中所有的苦和累也都煙消雲散。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駐村工作以來,我一直在掂量這句話。通過分析、研判,決定把村級發展定位為縣城菜藍子 「後花園」。在原有的葡萄、黃桃、黑豬、黃牛等種養殖產業基礎上,用汗水拓展村各類產業。2019年,與群眾流轉30畝土地。以黨建引領示範種植紫長茄和紅蒜,摸索和總結了「讓土地閒不下來、讓群眾停不下來、讓村集體經濟壯大起來」的「三讓」工作法。2020年盤活閒置土地,注入10萬元資金扶持村級合作社實施線椒種植,發展到戶早熟辣椒種植400畝;利用貴安新區王家院村對口幫扶資源,通過無縫對接,爭取到該村幫扶資金12.8萬元,實施葡萄品種改良12畝(無雨化栽培);鼓勵和發動群眾種植南板藍根100畝,拓展稻田養魚到戶項目267畝;積極爭取到縣級葡萄品種改良項目財扶資金50萬元。順利推進2020年秋冬產業布局,50畝的無筋四季豆長勢良好, 50畝的香菜種植已破土而出,20畝的蓮花白已栽種完畢,80畝的油菜已實現大田移栽。
有了這些產業的輪番種植,既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又解決了婦女群眾就近務工難題。據統計,2020年已滿足群眾務工550人次,發放務工費5萬餘元。實現群眾參與項目分紅46戶121人,分紅資金32750元。兩年來讓村集體經濟實現從零到50萬元的跨越。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2018年,交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24戶825人,機制2020年9月,最後的33戶80人脫貧,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部清零目標。盤點成績,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要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著力解決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路、訊、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加大控輟保學力度,全村沒有一例因貧困而導致失學或輟學的學生;通過推進健康扶貧,慢病患者、大病人員家庭醫生籤約服務100%,群眾醫療健康得到保障。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時期,經受住疫情、洪澇災害等「加試題」幹擾,我們贏得了大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面對下步脫貧攻堅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我會在奮鬥中實幹,在實幹中砥礪前行,在前行中大放光彩。
來源 張家歡編輯 譚詩雨 編審 張發揚 蒙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