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學霸也不是一天練成的。
根據一家知名調研機構的調查報告:他們研究了超過2000名各大名校的學霸,發現在這些人身上,從小就具備了構建學習能力的四大基礎能力:觀察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意志力。
幼兒的學習中,觀察是基礎
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更是孩子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觀察力的培養對孩於的一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
幼兒觀察力的發展是孩子專注力、想像力、思維能力的基礎。它包括:專注、思考、發現、總結、反省等。
觀察是一種自然行為
那麼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所謂給對玩具指的是,我們給孩子玩的玩具是符合幼兒當下行為能力發展的,孩子們正好可以玩,不會因為操作太難或者操作太容易而失去興趣,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可以保持持續的專注,研究玩具帶來的操作和思考。
那麼,什麼樣的玩具適合什麼年齡段的孩子呢?
幼兒在每一次玩具操作中,都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觀察力,他們通過玩,去發現玩具的變化、去理解各種空間、結構、組合、排列等關係的建立。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當幼兒在玩的時候,不要一次性給他們多個玩具,每次只可以拿一個玩具!
確保幼兒視覺範圍內的簡潔、乾淨,確保幼兒視覺專注,從而可以認真而持續的去體驗和感受。
觀察的動力,是一種內心自發的欲望。孩子們對操作的興趣,源自他們的好奇心、自然的探索欲望。
在幼兒階段,沒有所謂的正確操作,對於孩子來講,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玩的過程,隨著幼兒的操作,玩具會有變化、操作可能會失敗、但是偶爾也會成功,這些都是需要孩子去用心感受並觀察的,這個過程才是提升幼兒觀察力最重要的因素。
不幹預不指導,這是在不破壞孩子專注的前提下,讓孩子保持持續獨立觀察的習慣和能力。
讓幼兒認真的做一件事,不去增加更多的幹擾去破壞孩子的觀察體驗,對幼兒的觀察力發展非常重要!
觀察不僅僅是視覺感官體驗,還包括其他感官的體驗。比如:
當孩子在認真吃飯的時候,他們可以通過味覺去體驗和感受食物的口感、味道、溫度等。這也是一種觀察,通過味覺的觀察。
但是如果我們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同時給他玩手機、看電視、玩玩具,那麼,就直接破壞了孩子的感官體驗,破壞孩子多感官觀察力的發展。
觀察力不僅僅是一種自發的內在驅動力,同時,只有讓被觀察的行為或者物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才會讓孩子保持熱情,增加持續的能力續航。
一個三歲的孩子,不會喜歡玩搖鈴,是因為這個遊戲已經對他沒有任何難度。所以,不論你給他的搖鈴有多麼清脆絢麗,他都不會喜歡。
但是如果,我們把搖鈴懸掛在窗戶前,讓一個三歲的孩子去聽、去觀察,當風吹過的時候,搖鈴會發出什麼聲音,搖鈴晃動的方向和風向的關係,孩子會非常有興趣。
所以,對於孩子來講,玩具只是一個載體,在同樣的玩具上,只要我們提出新玩法、增加新的要求,孩子就會獲得挑戰的樂趣,保持持續觀察的興趣。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發揮,去創造,創造更多的新玩法,在新的玩法中,孩子們就能觀察出更多的變化,獲得更多的體驗和經驗。
比如:6個月時候玩的滾動的木頭小汽車,4歲的孩子,肯定不會繼續拿著滾,但是他們會拆!
把玩具車拆掉,看看玩具車是怎麼構造的,怎麼組合的,輪子是怎麼組裝的,對於孩子來講,這就是一種新的觀察體驗。
在幼兒階段,觀察能力,不要刻意去訓練。對於孩子來講,觀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行為。
他們從發現一張紙被撕開之後,會發出聲音開始,到觀察螞蟻搬家,孩子們基於內在行為秩序發展的要求,自發的受好奇心驅使,去勇敢的探索、觀察及發現環境中的一切。
所以,在幼兒觀察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給予他們更多符合他們階段性觀察特點的環境,讓他們自然提升觀察力。
我們讓孩子在每一次觀察之後,都去回顧和總結,包括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不幹擾的引導,啟發幼兒邏輯思維的建立。
觀察的目的是啟發孩子學會思考,所以,每一次觀察之後,都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一下,觀察獲得的結果是什麼?為什麼?還有可能會出現哪些變化等。
觀察力是一個需要從小就培養的能力,但是,也是很多家長比較容易忽視的一個能力培養。
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是多方面的,也是長期堅持的過程,培養幼兒觀察力,就是要讓幼兒理解本質而非僅僅看到表面。
所以,一個觀察力好的孩子,長大之後,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表現為:更加的專注、更容易抓住問題的重心、會思考和反省、懂得總結規律、舉一反三。
下一期,將繼續個大家分享學霸媽媽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四大基礎能力(二):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