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澎湃新聞刊發了一則新聞,《大學教材將同性戀表述為「心理障礙」,女大學生狀告出版社》,將三年前的一起訴訟案件重新拉回大眾的視野,頓時引起熱議。
澎湃新聞
一位化名西西的姑娘在暨南大學讀大二時,發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上,將同性戀釋義為「心理障礙」。身為同性戀群體一員的西西,平時就深刻感受到周遭對同性戀群體的排斥與惡意,考慮到課本將被更多的同學讀到,可能給某些人帶來更深的壓力,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在聯繫出版社和編輯解決未果的情況下,2017年7月,一紙訴狀將出版社等機構告上法庭。
傳票
教材
剛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對西西的做法是持否定態度的。世衛組織2018年才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的《有關精神和行為障礙》章節中徹底刪除,這顯然對2017年發起訴訟的西西並不利。此外,一個女孩子,是社會弱勢群體中的弱勢,她的做法無疑將將她自己推到風口浪尖。可是,當我在讀新聞下方評論的時候,我的想法悄悄地改變了,我似乎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
一、社會民眾維權的意識越來越強。
曾經的社會大眾一半以上都是法盲,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相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同性戀群體是少數。在我國這個相對保守的國度,同性戀群體心裡的壓力更大。可是,她們站了出來,勇敢地為自己發聲,爭取社會平等的對待。除了因為公民自身素質在持續提高之外,也表明了公民捍衛自身權益的意識日益堅定。
二、社會民眾越來越團結。
在書本上,在電視劇裡,在新聞中,我們總能看到有些人的私慾旺盛。可是在這則新聞中,西西能夠起訴出版社等也是因為有他人的啟發和幫助,在面對共同的「困難」時,何方神聖不再單獨表現各自的魅力,而是抱成團,線上線下地鼎力支持,一致對外,眾人划槳終開大船。
三、社會的包容度越來越高。
對於西西的做法,評論五花八門,其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而支持者中,既有異性戀者,也有同性戀者,她們都從自己的角度表達對西西做法的認同與支持。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各色群體的接納程度日漸提高。
網友評論部分節選
四、個人不畏懼強權。
出版社是機構,是團體,他的後面有著一個、幾個甚至幾十個業界大拿的支持。西西只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一吹即倒。在這次事件中,西西並沒有因為擔心個人力量的微薄而放棄維權,一再申請訴訟。不管訴訟的結果最後如何,她所表現出來的魄力令人動容。這讓我不禁想到一句話,雖然我一推即倒,但我百折不撓。
五、社會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
評價文明社會的一個標準是自由、民主與包容的程度。2011年中央新聞頻道就曾就呂麗萍的「反同」言論堅定表態:請尊重每一個群體的自我選擇。
事件發展到今天,相干與不相干的各方,依舊能夠堅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的進步。社會文明的愈加發展,必將減少社會對少數群體的歧視,那麼也就必將減少對直接以及非直接方的傷害。古語有云,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基於此發展下去的社會文明,越發值得期待
柴靜曾評價我們的文化,把生育當成目的,把無知當成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而此時我也特想提醒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勿把偏見當智慧,勿用消極代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