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茂霖兄
隨著家中小孩年近兩歲,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了茂霖面前。
眾所周知,兩歲附近的小孩好奇心都比較重,而茂霖的小孩又比較好動,喜歡到處「探險」,一個不注意就爬到凳子上,或者看著插電板就想把手伸過去「研究」,而且越是阻止越不屈不撓,經常氣得俺七竅生煙,嚇得俺汗毛倒立,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想起「黃荊棍下出好人」的古訓。
那麼,小孩不聽話到底能不能打?
在幹過很多書,問過很多人後,得到結論是「可以打,但有技巧。」不過這個技巧不屬於男子單打、女子單打、男女混合雙打範疇,而是「打的原因」、「打的方式和工具」以及「打的時間」。
當然,以上觀點是茂霖自己總結,要明白其中邏輯首先得搞清楚一個道理——打,是一種比較強烈的外部刺激手段,其目的是為了讓小孩明白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從而逐漸形成在社會中與人相處的規則意識。
實操層面,家長在準備用「打」這一手段教育小孩時,一定要首先想好,我家小孩是否明白為什麼會挨這頓「打」,如果小孩不明白,或者就算明白且拼命努力了也達不到,那麼「打」就成了一種撒氣行為,毫無意義且對小孩成長有害。
接下來就是「打的方式和工具」,因為小孩每個成長階段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都不一樣,再加上個體差異,家長在執行「打」這一教育手段時,應該實際情況實際分析,比如用多粗的棍子,用多大的力度,打哪個部位等等。
從本人過往實際經歷看,一般小竹條、鐵掃把的枝條、戒尺等表面光滑且有一定柔韌性和強度的工具比較安全,效果也好,懲戒的部位也以手掌比較合適。
最後就是「打的時間」。首先我是不贊成在公眾場合打小孩的,尤其是小孩自我意識覺醒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具備在公眾場合接受懲戒的承受能力。
所以這個「打的時間」就比較玄學了,我的心得是要讓小孩儘早有規則意識,當小孩違反規則的時候,自己心裡有一個「犯錯要挨打」的預期,家長再在場合上做一些選擇,應該可以抵禦心理上的不良影響。
理論說了這麼多,就看我家小子什麼時候壞規矩了。各位下期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