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能誤解的事兒:霧霾中的耐藥基因

2020-12-23 IT之家

「北京霧霾中有耐藥細菌!」最近幾天籠罩霧霾的北京市民又一次這條朋友圈的消息震驚了!

「耐藥細菌」不就是俗稱的「超級細菌」嗎?這項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成果,論文標題為「The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uman,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omes」(人類、動物與環境耐藥組的結構與多樣性),被發表在《Microbiome》(微生物)期刊上。文中研究人員證實,來自北京的空氣樣品平均含有64.4種抗生素耐藥基因,其中包括對人類擁有的最為強大的抗菌藥——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s)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基因。

論文作者Joakim Larsson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說,現在人們沒有必要對提到的北京霧霾樣本中的耐藥基因有任何恐慌,目前的研究還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對,你看到的是耐藥基因,而不是什麼耐藥細菌!但是很多媒體在報導這項研究的時候用了「耐藥細菌」,耐藥基因和耐藥細菌有區別嗎?

其實,耐藥基因不等於耐藥細菌,目前對北京霧霾中有耐藥基因也不能說明實質性問題。

不過,對抗生素、抗菌藥、耐藥菌、耐藥基因等這些概念還是「傻傻分不清」,正解到底是什麼呢?

耐藥菌和耐藥菌基因的區別是什麼?

什麼是耐藥菌?正常來說,在細菌沒產生耐藥性之前,藥物可以進入細菌並殺死它,但是有的細菌產生耐藥性後,會產生出一種酶,導致藥物失去活力,這就是一種耐藥性的表現。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細菌在藥物的「培養」下進化了,而是說它們適應了藥物而產生了耐藥性。抗菌藥的使用對細菌的生存和繁殖來說是一種不利的因素,脆弱的細菌會被殺死,但相對耐藥的細菌就會在再用抗菌藥物時成為優勢菌群。因此可以說,細菌耐藥是被選擇出來的,所以抗菌藥的使用被稱為抗菌藥選擇壓力。

在抗菌藥的選擇性壓力作用下,敏感性細菌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其生物活性和生物量會下降;而具有耐藥能力的細菌則恰恰相反,其生物活性和生物量反而會逐漸上升,替代這些脆弱而敏感的細菌,最終體現為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下降和整體耐藥水平的上升。

細菌有核,但是與我們熟知的細胞核不同。細菌的核比較原始,無核膜、核仁,所以稱為核區或細菌染色體。研究發現,核區實際上就是一個巨大的環狀雙鏈DNA分子,耐藥基因指的就是這些細菌DNA的事兒(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所以,北京霧霾樣本中檢測出的細菌對抗菌藥的耐藥基因,是使細菌對抗菌藥產生耐藥性的基因,並不會使人類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的確,耐藥基因會隨著耐藥菌的排放而進入環境中,並能在適當的條件下穩定存在,即便攜帶耐藥基因的菌株死亡,釋放出的耐藥基因裸露DNA分子也能在環境中長期存在。所以,發現耐壓基因不等於發現了耐藥菌,因為研究採集的樣本的DNA,而不是耐藥菌。

但是,在自然環境中檢測出細菌耐藥基因,也就意味著空氣、水體或土壤成為了耐藥性基因的儲存庫,也或許會成為耐藥性基因擴張的媒介,需要人類對抗菌藥物的濫用問題引起足夠重視。並且,從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知,科學家早已經在不同的環境中檢出超過100種細菌耐藥基因,幾乎所有地表水、沉積物都有檢測出耐藥基因,甚至在10米以下的地下水中等都已檢出耐藥基因的存在。

耐藥性和致病性的關係是什麼?

在空氣中發現細菌耐藥基因的存在的確是對人們濫用抗菌藥的警示,但是,這並不代表會直接對人體產生致病性。Joakim Larsson明確表示:人們無需恐慌,耐藥基因本身並不致病。而且,這篇論文研究的也不是耐藥基因的致病性,而是耐藥基因的傳播途徑。

空氣中大部分成分是無機物,但有少部分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中可能存在耐藥性。由於空氣的流動性,地面上的微生物和副產物都會釋放到空氣中,所以中國和美國的空氣中,都檢測到了類似的耐藥基因,但研究人員也並不知道這些耐藥基因究竟是從哪來的,因為「環境中廣泛存在」。在論文末尾,研究結論表明,到現在為止,空氣傳播作為耐藥性傳播的途徑,還缺乏更充分的研究。

北京市衛計委援引專家觀點解釋稱,在我們周圍環境中,有大量的細菌存在,不僅在空氣中,在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腸道,都存在細菌或真菌,它們對人體是沒害的,大量細菌和我們是共生共存的關係。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藥性的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的增強。人體自身具有免疫力,這些細菌大多數對正常人沒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細菌是有益的。

Joakim Larsson明確強調,他的研究只表明北京霧霾的空氣裡存在抗藥基因,並不表明攜帶這些抗藥基因的細菌同時能夠致病。「人們不會因為細菌耐藥就得病。只是說如果細菌造成了疾病,如果這種細菌攜帶有耐藥基因,細菌抗藥會使得疾病更加難以治療。」

幾乎每個國家都存在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根據世衛組織的報告,在有些國家,由於耐藥性,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對半數以上接受治療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無效。目前已在至少十個國家(澳大利亞、奧地利、加拿大、法國、日本、挪威、斯洛維尼亞、南非、瑞典、英國)證實,作為用於淋病的最後藥物手段(第三代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治療失敗。

細菌侵入人體一定會生病嗎?

空氣中存在的細菌不計其數,只有在醫院的潔淨手術間內才能做到無菌,而且也不是隨時百分百無菌,同一臺無菌手術的無菌器械使用的安全時效可達8小時,影響無菌手術室無菌器械的不安全因素與器械表面殘留的血跡與是否直接暴露於空氣中有關。

由此可見,人類在與細菌共生,包括人體內部。

人體內已有的細菌會自己保持平衡,不會導致人生病,外部細菌在進入人體後,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就會自動開啟防禦功能,有的外來細菌「入侵者」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打敗,但是有的不會被打敗,這些沒有被打敗的細菌就會在機體內存在、增殖,細菌的增殖過程也是致病過程。增殖需要營養,細菌奪取了機體所必須的營養物質,細菌的生長產生各種各樣的代謝產物,大量的細菌代謝產物打亂了機體的生理平。

以常見的女性尿路感染來說,非常容易復發,陰道環境的改變是引起復發的重要因素。正常陰道菌群以乳酸菌佔優勢地位,尤其是產生過氧化氫的乳酸菌屬佔支配地位。所以,如果缺乏產生過氧化氫的乳酸菌的婦女,陰道大腸桿菌定植的頻率明顯增加,成為復發性尿路感染的重要發病機制。

病毒和細菌的區別是什麼?

從結構層面來說,細菌有細胞壁、DNA、細胞器,可以自行產生合成需要的酶並代謝,細菌是一種原始單細胞微生物,是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而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能靠寄生在生物體內(宿主)來維持生命,不屬於原核生物,也不屬於真核生物,靠複製增殖。病毒是一種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組成的介於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物質形式,所以,病毒是可以遺傳、變異、共生、幹擾等生命現象的微生物。病毒要比細菌小得多,細菌是微米量級大小,病毒是納米量級大小(1微米等於1000納米)。

細菌是可以無害於人體甚至有益於人體健康的,也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人體內細菌的數量比細胞的數量還要多,根據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幾位研究者對人體細菌和細胞的數量進行的研究,一個體重70千克、身高1.7米的「標準參考人」(reference man)身上的細菌/細胞比值平均為1.3:1。

病毒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斷複製自己,所以不讓人感染就體現不出病毒存在的「價值」,而且病毒可以感染細菌,讓有益菌變成有害菌,但是細菌無法感染病毒。

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在於空氣中,因為病毒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不過,病毒是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傳播的。比如,SARS病毒主要通過近距離氣溶膠(大氣)和親密接觸傳播,不過要受到環境的溫度、溼度、紫外線和空氣中各種化學汙染物的影響。不同病毒的存活力、傳播途徑是不同的,同樣受各種條件限制,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流感病毒易在春季形成高發期。當然,流感也分不同的病毒種類,所以,高發季節也不一定都相同。

而細菌存在於環境中的各個角落,有附著在物體和生物體上的細菌,也有游離的細菌,對環境的利弊也種類和條件不同而不同。

「最後的抗生素」這種說法準不準確?

Larsson教授反覆強調,北京霧霾樣本中檢測出的抗生素耐藥基因是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基因,只會存在於細菌上面,並不會使人類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只有全部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時,含有這種基因的細菌才會令人擔憂:一是證明這種細菌屬於可以引發疾病的細菌;二是這種細菌在空氣中具有活性;三是空氣中存在極大數量的此種細菌。只有三個假設完全成立,人們才可能因為吸入空氣中的細菌而生病。那時,細菌攜帶的抗生素耐藥基因會使人們服用的抗生素失效,從而導致人們無法通過服用某些抗生素類藥物而治療相關疾病。

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抗生素裡「最後的稻草」的說法,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副研究員付彥表示,細菌是低等生物,易發生變異,抗生素在殺死大批細菌的同時,也會有一些細菌留存下來,成為耐藥菌。

「耐藥菌是細菌在被消滅的過程中存在一個不斷升級、篩選的結果」付彥表示,但與此同時,抗生素也在不斷升級,從傳統的青黴素,到後來的先鋒1號,先鋒2號等,不應該說某一種抗生素就是「最後的稻草」。「就像殺毒軟體和病毒的關係,細菌在升級,抗生素也在升級。」付彥表示。

「對人體來說,細菌和病毒比起來,還是相對好對付。」付彥說,比如愛滋病毒,B肝病毒等,人類至今也沒強力徹底殺滅病毒的手段。

「碳青烯黴類是一類重要抗生素,近年我國臨床環境此類耐藥呈上升趨勢,都與用藥有關。」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應光國說。隨著抗生素使用,出現耐藥現象是自然規律。但我們要慎重用藥,減慢其耐藥基因出現或傳播的速率。

相關焦點

  • 癌症的耐藥基因如何限制它們的影響
    聖猶德兒童研究醫院的科學家們發現,在患有最常見的兒童癌症的兒童中,約一半的糖皮質激素耐藥性與一種基因有關。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可能對抗耐藥性的藥物。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天的《自然癌症》雜誌上。 聖猶大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策略來識別導致白血病細胞對化療產生耐藥性的基因。
  • 關於肺癌罕見突變那些事兒,你了解多少?又一種基因突變新藥問世
    在晚期惡性腫瘤的治療中,靶向治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尤其是肺癌,相關靶點研究最多,針對不同靶點的藥物也是最多的。目前研究比較透徹的靶點包括EGFR基因、ALK基因、ROS1基因、K-ras基因、HER2、c-MET基因等等。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自有人類生命活動以來,病毒、細菌等微生物不斷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在歷史長河中很長時間都是從醫者的巨大挑戰。近代抗菌藥物的發現和發明,讓人類對抗細菌有了強大而「萬能」的武器。一、何謂多重耐藥?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人類與病原菌的軍備競賽:NDM-1耐藥基因與超級細菌
  • mBio:首次揭示質粒編碼的可介導替加環素耐藥的新型多重耐藥外排泵
    該研究通過對2017年分離的雞源泛耐藥肺炎克雷伯菌(同時對替加環素耐藥)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細菌同時攜帶碳青黴烯耐藥基因(blaNDM-1)、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mcr-8)等30個耐藥基因,未檢測到已知的替加環素耐藥機制,但發現攜帶一個質粒編碼的RND型外排泵基因簇,該基因簇與銅綠假單胞菌染色體上的mexCD-oprJ基因簇有78%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同時位於質粒上具有可轉移能力
  • 單純皰疹和水痘 - 帶狀皰疹耐藥怎麼辦?
    HSV 和 VZV 感染耐藥機制在 HSV 耐藥病毒株中,95% 是因為病毒的胸苷激酶(UL23 基因)突變所致,而其餘的是由於病毒 pol DNA(UL30 基因)突變導致的。總體上,基因插入、缺失或替換突變在阿昔洛韋耐藥表型中約佔 50%;而最近研究顯示,基因插入/缺失突變比例增至 62%,UL23 基因突變甚至佔到 80%。
  • 新聞背景:耐藥細菌知識問答
    在人類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療藥物時偶然發現了青黴素,並以此為契機不斷在自然界中尋找抗菌藥物,或者通過科學手段提高抗菌藥物產量與抗菌效力,由此導致本身處於平衡狀態的抗菌藥物-細菌耐藥的矛盾被破壞,抗菌藥物在自然界、醫療環境、動物飼養場等濃度不斷上升,具有耐藥能力的細菌也通過不斷的進化與變異,獲得針對不同抗菌藥物耐藥的能力,這種能力在矛盾鬥爭中不斷強化,細菌逐步從單一耐藥到多重耐藥甚至泛耐藥,
  • 專欄英語那些事-英文話霧霾
    近日北京的霧霾非常大,現在窗外的能見度非常低,霧霾的圖片刷爆了朋友圈。那麼"霧霾"用英語怎麼說呢?我們一起來學習吧!"英語那些事兒」是新東方網英語頻道重點打造的全年性系列專題欄目,每期活動擬邀請新東方名師訪談或者約稿形式解讀英語學習問題,圍繞聽說讀寫譯展開,依託當下時事熱點開啟每期寓教於樂的學習之路。
  • 你以為不吃抗生素就不會耐藥了嗎?
    然而,以下幾件事有可能是你不太了解的。一、為什麼細菌會對抗生素耐藥?1、 天生不同抗生素要進入細菌才能發揮作用,這個進入需要有個通行證,但是有一小部分細菌,天生就跟別的細菌不一樣,他們的通行證要求也不一樣,這時候,抗生素就會被認出來不是自己人,被拒絕入內。
  • 我與基因的 那些事兒
    美國和歐洲的一群頂尖科學家整天埋頭苦幹,對這個看上去「十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究竟對人類科學能有多大貢獻感到非常困惑。那時的我剛剛走進生物學的大門,每日鑽研著基因科學的經典教科書《基因》(Genes)和孫乃恩教授領銜撰寫的《分子遺傳學》,深深痴迷於DNA雙螺旋的美妙。
  • 新生兒胎糞檢出抗生素殘留,專家稱抗生素耐藥禍首是「口服」
    同時,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復旦大學特聘兼職教授王華博士則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概念:抗生素耐藥的「罪魁禍首」就是口服,腸道則是耐藥菌的溫床。有益菌攜帶耐藥基因?朱軍教授指出,食源性汙染的影響不容小覷。王華教授介紹,食物中含有大量已經耐藥的細菌,但並不是過去關注的市場上直接買來的肉類,家禽中的致病菌導致的。因為本身這種致病菌數量極少,食品加工如合理烹飪又能有效殺滅細菌;而大量非致病菌,甚至包括發酵菌,益生菌等一般認為是有益的細菌也可以成為耐藥基因的載體,尤其是在那些不再經過加工直接食用的食品裡檢測到的耐藥菌,才是真正直接攝入的危險因子。
  • 耐藥危機的「沉默海嘯」,抗生素的明天在哪裡?
    事實上,抗生素產生耐藥是一個自然過程。從發生機制上講,當微生物發生突變或獲得耐藥基因時,就會產生耐藥性,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在接觸通常能殺滅它們或停止其生長的藥物後還能存活。 對自然環境以及永久凍土樣品的中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組具有遺傳多樣性,它們廣泛存在於所有生態系統環境中,而且早於現代抗生素時代數千年。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胃癌耐藥分子機制
    這些結果首次證實了RecQL4-YB1-MDR1調節軸心在介導胃癌細胞順鉑耐藥中的重要作用。此結果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腫瘤化療耐藥產生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RecQL4可作為腫瘤耐藥的標誌物來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 超級耐藥菌接踵而至!科學家們如何正面硬剛?
    2019年6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關於「超級細菌」的新聞的不斷出現,人們對耐藥細菌和超級細菌的擔心和恐慌也與日俱增。誠然,耐藥基因的出現成為了壓垮抗生素的最後一根的稻草,而超級細菌的出現則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了紅果果的威脅。
  • 全面基因組測序在乳腺癌診療中的意義
    CGP測序結果經過專業人士的分析,可提示患者可接受的靶向治療,以及可能存在的耐藥情況,減少不適用的藥物的使用,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可優化已獲批分子靶向藥物和免疫靶向藥物的使用;對於新型臨床研究設計,通過CGP測序的篩選,可增加臨床研究的入組[4-6]。
  • 水庫細菌群落分類組成與抗生素耐藥功能基因變化過程研究獲進展
    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21世紀以來細菌抗生素抗性(耐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導致抗菌藥物治療失效時有發生,因此抗生素抗性基因被認定為新興汙染物。細菌抗生素抗性雖然是環境中的自然現象,但隨著環境中抗生素、重金屬和殺菌劑等濃度升高,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選擇壓力增大,促進並加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環境中的增殖、擴散和傳播;特別是,抗性基因能夠通過多種途徑轉移給致病菌,對人類、環境和社會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
  • AML耐藥?好醫友腫瘤治療應答指數揪出背後「元兇」,還給出替代治療...
    研究發現:使用TRI進行基因組學生物模擬,可通過結合患者生物標誌物來改善預後,並為已發生耐藥的AML患者推薦新的治療方案。  TRI依靠來自腫瘤細胞的多組學輸入,來預測和識別針對每個患者腫瘤的獨特分子機制的潛在治療方案。
  • 細菌耐藥危害更大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感冒發燒會向醫生要求吃消炎藥、輸液,認為這樣「好得快」,殊不知,這就是典型的抗生素濫用,其最大危害是造成細菌耐藥。  抗生素濫用是全世界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  在人類與細菌漫長而艱辛的搏鬥史中,抗生素是最有力的武器,但抗生素濫用一直是全世界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鍾南山說,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危害在於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
  • 沈建忠院士課題組在泛耐藥基因傳播及風險的關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在沈建忠院士前期主持的「973計劃—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藥性形成、傳播與控制的基礎研究(2013CB127200)」項目支持下,研究團隊首次在食品動物、零售肉類和人群中發現並確認了可轉移的黏菌素耐藥基因mcr-1,闡明了該基因及其攜帶菌在醫學臨床感染和定植的風險因子、分子流行特徵。
  • 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型可轉移的替加環素高水平耐藥機制
    在當前醫學臨床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菌對碳青黴烯類耐藥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替加環素和多黏菌素已成為治療多重耐藥菌感染為數不多的選擇。近年來,隨著可轉移的多黏菌素耐藥機制被解析,替加環素成為目前已知治療「超級細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