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耐藥基因如何限制它們的影響

2020-12-20 騰訊網

聖猶德兒童研究醫院的科學家們發現,在患有最常見的兒童癌症的兒童中,約一半的糖皮質激素耐藥性與一種基因有關。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種可能對抗耐藥性的藥物。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天的《自然癌症》雜誌上。

聖猶大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策略來識別導致白血病細胞對化療產生耐藥性的基因。該方法擴展了全基因組測序所產生的動力,並顯示了整合基因組其他維度的力量。

研究人員用這種方法鑑定了一種新基因CELSR2,它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對糖皮質激素的耐藥性有關。這是14個新發現的與類固醇抗藥性相關的基因之一。據海外就醫機構和生元國際得知,這些發現使研究人員找到了威尼託克拉司,並找到了它可能逆轉耐藥性的證據。

「對於患有像白血病這樣的播散性癌症的兒童和成人來說,耐藥性是治療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該藥的通訊作者William Evans說。他是聖猶大大學藥物科學系的教授。雖然約有90%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現在都成為長期的倖存者,但所有這些仍然是導致兒童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成人中治癒的可能性更小。

和生元醫療

埃文斯說:「類固醇在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約20%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兒童和兩倍於成人的高度耐藥。然而,抵抗的根本原因常常是未知的。」

為答案挖掘數據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測量了白血病細胞中的六種基因組和表觀遺傳特徵,然後創建了一個計算管道,將每種遺傳特徵聚合到單個基因中。其目的是確定哪些基因與類固醇耐藥關係最密切。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先進的方法,如CRISPR基因編輯和一個複雜的統計工具,優先基因進一步調查。

本研究的重點是白血病對類固醇如強的松和地塞米松的耐藥性。這條管道也被用於研究白血病對其他14種癌症藥物的耐藥性。

方法包括分析和驗證約500名新診斷為ALL的聖猶大患者的數據。研究人員尋找類固醇耐藥性與基因變異、基因表達、基因調控和其他因素之間的聯繫。

作者之一、聖猶大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程程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一種統計工具,對19,700多個基因對類固醇耐藥性的貢獻進行排序。該工具稱為p值截斷聚合或TAP。

在人類全細胞系中,研究人員使用CRISPR基因編輯來敲除基因組中的基因,作為另一種識別耐藥性的方法。

除了發現新的基因外,該策略還發現了38個已知導致類固醇抗性的基因中的78%,以及涉及的100%的分子途徑。

挫敗類固醇抗

CELSR2是與類固醇耐藥關係最密切的基因。據海外就醫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來自患者和實驗室所有細胞的白血病細胞中CELSR2表達的降低與類固醇耐藥性的增加有關。在本研究中,約有一半的兒童和成人的類固醇耐藥都降低了CELSR2的表達。

研究人員表明,CELSR2蛋白水平的降低可能通過促進BCL2蛋白的表達增加而導致類固醇抵抗。這種蛋白質會抑制細胞死亡的途徑。威尼託克拉司是一種常用於治療老年人常見白血病亞型的藥物,可抑制BCL2。

在實驗室的模型系統中,以及在人類均表達低CELSR2的小鼠中,venetoclax通過抑制BCL2減輕了類固醇耐藥性。當類固醇治療與威尼託克拉司聯合使用時,具有類固醇耐受性的小鼠均活得更長。

Evans說:「研究結果表明,將威尼託克拉司與目前的remission誘導治療相結合作為一種克服類固醇耐藥性和提高所有化療有效性的策略具有潛在的好處。」 海外就醫機構和生元國際會及時給大家更新更多的國外健康資訊。

相關焦點

  • 那些可能誤解的事兒:霧霾中的耐藥基因
    但是很多媒體在報導這項研究的時候用了「耐藥細菌」,耐藥基因和耐藥細菌有區別嗎?其實,耐藥基因不等於耐藥細菌,目前對北京霧霾中有耐藥基因也不能說明實質性問題。不過,對抗生素、抗菌藥、耐藥菌、耐藥基因等這些概念還是「傻傻分不清」,正解到底是什麼呢?耐藥菌和耐藥菌基因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是耐藥菌?
  • 人類與病原菌的軍備競賽:NDM-1耐藥基因與超級細菌
  • 膳食纖維+益生菌 竟能限制癌症進展?
    飲食能對腸道微生物群產生顯著影響。通過複雜的代謝相互作用,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預防癌症。更具體地說,富含纖維的飲食可降低患特定癌症的風險,如結直腸癌(CRC)。雖然飲食是預防癌症的有效手段,但其在癌症進展和治療中的作用仍鮮為人知。
  • 為什麼癌症患者治療一般都要做基因檢測?
    為什麼癌症患者治療一般都要做基因檢測?在治療方面上,主要是為了找出癌症的致病基因,以尋找相匹配的靶向藥物。癌症的病因從細胞分子水平上講,癌症就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的。當基因配方出現微小變化,會影響蛋白質的結構、功能、數量等,從而使細胞分化不正常、生長失控,導致癌症。基因檢測的作用基因檢測,可以發現癌症患者是否攜帶某些異常的基因。
  • 2類沒被發現癌症的動物,它們的抗癌基因,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首先是帕託悖論違背者大象不會得癌症自然界「帕託悖論」告訴假設我們:當細胞癌變機率一致的情況下體型越大且壽命越長則患癌概率越高,然而這個假設其實過於簡單化,因為癌症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大象就成為了這個「悖論」的違背者。
  • 核子基因精研癌症早篩核心技術,助力國人提早發現癌症蹤跡
    而基因精準檢測一直被寄於預防和治癒癌症的希望之一。 液體活檢技術打破癌症篩查尷尬局勢 過去常規的癌症篩查手段(例如醫院常用的影像檢查、蛋白性質腫瘤標誌物檢測等)有難以發現早期癌變,漏檢率較高,影像學檢查有輻射傷害等問題。液體活檢技術的出現,為癌症篩查技術帶來了突破性的發展。
  • Nature子刊-綜述巨著| 當腫瘤遇上耐藥,我們都採用了什麼策略?藥學...
    產生耐藥性是它們抗爭的最直接的表現。比如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由於癌細胞的靶點產生耐藥突變,不得不使靶向藥物升級換代,目前為止已經經歷了三代藥物的更迭(下圖),不幸的是,第三代針對T790M突變藥物奧希替尼也產生了突變,目前面臨沒有新的靶向藥物更換的尷尬局面。
  • 但如何解決耐藥問題?
    抗癌衛士醫療管家:靶向治療顛覆了癌症治療的傳統手段,只需要按時口服靶向藥就可以達到治療惡性腫瘤的目的,而且效果相當好,目前其已是抗癌治療的一大有力武器,但是,隨著靶向治療時間越來越長,患者及家屬也會越來越擔心出現耐藥的情況。
  • 全球權威癌症機構發布又一廣譜抗癌神藥有效治療17種癌症...
    這個Larotrectinib在人身上的效果如何呢?   可以直接看下面的兩張圖:   因為雖然這些腫瘤來源不同,表面看起來千差萬別,但從分子生物學角度來看,其實它們很類似,因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攜帶TRK融合基因突變,而且依賴這個突變基因提供生長信號。正因為它們本質都依賴TRK基因,才會都對TRK靶向藥物產生積極響應。
  • Nat Med:首次發現基因組中預先存在的遺傳基因可影響癌症擴散
    Nat Med:首次發現基因組中預先存在的遺傳基因可影響癌症擴散 2020-06-01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子刊:糞腸球菌對醇類消毒劑耐藥
    腸球菌是人類腸道細菌中正常的一部分,它們通常不會導致健康問題。但是,有些菌種在醫院環境中更為流行,它們可能導致非常難於治療的感染。一種特別危險的腸球菌是對萬古黴素產生耐藥性的菌種,它們稱為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vancomycin resistance enterococci, VRE)。而萬古黴素可以說是抗生素的最後一道防線。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同時,一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常會存在耐藥問題,而耐藥機制眾多,只有明確耐藥原因才能選擇進一步的治療方案。基因檢測即可針對複雜耐藥進展患者,分析耐藥機制和進展原因,為進一步調整用藥提供指導方案。
  • 新聞背景:耐藥細菌知識問答
    9.如何預防感染性疾病?4)開展國際合作:與細菌耐藥控制良好的國家(如瑞典)進行合作,與世界衛生組織也有良好協調。13.耐藥細菌目前在世界上的情況如何?目前研究發現帶有NDM-1基因的細菌主要在住院病人中引起感染,不會在社區的普通人群中廣泛傳播。20.感染帶有NDM-1基因的細菌後的症狀和後果如何?
  • Nature|雙管齊下:癌症表觀遺傳治療與基因敲除的強強聯合
    針對表觀基因抑制因子的癌症療法可以通過激活人類基因組中的逆轉錄元件(Retroelements)來調節它們的作用。逆轉錄子轉錄可以形成雙鏈RNA(dsRNA),激活MDA5模式識別受體。這種病毒模擬反應(Viral mimicry)導致癌症細胞喪失適應性並刺激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反應【1】,但是目前表觀遺傳療法的效果很有限。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一、何謂多重耐藥?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水庫細菌群落分類組成與抗生素耐藥功能基因變化過程研究獲進展
    水環境是抗生素抗性基因重要的儲存庫,自然水體受市政汙水、農業徑流等人類活動影響,可為抗性基因的增殖和傳播提供理想的環境條件。研究表明,在生活汙水、養殖廢水等抗生素含量較高的環境中,細菌群落物種分類組成變化與抗生素抗性基因動態密切相關。然而,在低抗生素選擇壓力的自然水體中,細菌群落組成對抗生素抗性基因動態變化的影響研究較少。
  • 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劇中,癌症患者四處奔走求購一款「特效藥」格列寧,這讓主人公走上了代購印度仿製藥的不歸路。有句話說得好,劇本源於現實,生活即是導演。這款所謂的「特效藥」,仿製的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分子靶向藥物——格列衛(伊馬替尼)。除了治療費城染色體突變陽性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伊馬替尼還對另一類特殊而狡猾的腫瘤——胃腸道間質瘤非常有效。
  • 超級耐藥菌接踵而至!科學家們如何正面硬剛?
    2019年6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關於「超級細菌」的新聞的不斷出現,人們對耐藥細菌和超級細菌的擔心和恐慌也與日俱增。誠然,耐藥基因的出現成為了壓垮抗生素的最後一根的稻草,而超級細菌的出現則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了紅果果的威脅。
  • 耐藥危機的「沉默海嘯」,抗生素的明天在哪裡?
    自此,外科手術稱為常規治療手段,器官移植得到迅速發展,易引起免疫系統下降的化學療法也應用於癌症治療中。青黴素得以成為醫學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並幫助改變了醫學進程。 幾十年來,抗生素從曾經致命的感染中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為人類傳染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 抽血、測基因、查癌症,聽起來挺簡單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中國公司都在投入重金研究「癌症基因早篩「技術。 但對大眾而言,癌症基因早篩還是十分陌生的故事——它們的原理是什麼?這些公司又有哪些煩惱? 全世界都在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癌症威脅,這可能是個不太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