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因組所揭示胃癌耐藥分子機制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多藥耐藥基因MDR1過表達是造成腫瘤化療耐受和腫瘤病人生存和預後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MDR1過表達的調控機制還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趙永良課題組利用胃癌為模型,在研究耐藥性分子機制方面獲得新進展,發現人類解旋酶RecQL4通過促進轉錄因子YB1的磷酸化而調控其下遊耐藥基因MDR1的表達,進而促進胃癌細胞耐藥性的產生。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3月在Cancer Research 雜誌在線發表。

  研究發現,70%胃癌細胞和組織標本存在RecQL4基因上調,RecQL4表達較高的胃癌病人生存和預後也較差。同時發現在胃癌細胞株中RecQL4表達水平與對順鉑的敏感性有較好的相關性。隨後,研究人員利用一系列生化實驗證明RecQL4可促進轉錄因子YB1的磷酸化而使其活化,YB1活化後入核並結合到多藥耐藥基因MDR1的啟動子區域調控該基因的表達。在胃癌細胞中,內源RecQL4表達較低時,磷酸化YB1MDR1水平也較低,因而對順鉑敏感;而內源RecQL4表達較高時,磷酸化YB1MDR1水平及對順鉑耐受性也較高。胃癌細胞對順鉑的敏感性可通過調控RecQL4表達水平而逆轉。

  這些結果首次證實了RecQL4-YB1-MDR1調節軸心在介導胃癌細胞順鉑耐藥中的重要作用。此結果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腫瘤化療耐藥產生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RecQL4可作為腫瘤耐藥的標誌物來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結合在其他類型腫瘤中的發現,RecQL4表達水平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標誌物用於預測腫瘤病人化療敏感性及預後。

  該研究得到了「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相關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 

 

    圖:RECQL4表達水平與胃癌細胞對順鉑的耐藥性正相關(左),在胃癌細胞中改變RECQL4的表達水平影響其對順鉑的耐藥性(右)。

  多藥耐藥基因MDR1過表達是造成腫瘤化療耐受和腫瘤病人生存和預後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MDR1過表達的調控機制還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趙永良課題組利用胃癌為模型,在研究耐藥性分子機制方面獲得新進展,發現人類解旋酶RecQL4通過促進轉錄因子YB1的磷酸化而調控其下遊耐藥基因MDR1的表達,進而促進胃癌細胞耐藥性的產生。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3月在Cancer Research 雜誌在線發表。
  研究發現,70%胃癌細胞和組織標本存在RecQL4基因上調,RecQL4表達較高的胃癌病人生存和預後也較差。同時發現在胃癌細胞株中RecQL4表達水平與對順鉑的敏感性有較好的相關性。隨後,研究人員利用一系列生化實驗證明RecQL4可促進轉錄因子YB1的磷酸化而使其活化,YB1活化後入核並結合到多藥耐藥基因MDR1的啟動子區域調控該基因的表達。在胃癌細胞中,內源RecQL4表達較低時,磷酸化YB1和MDR1水平也較低,因而對順鉑敏感;而內源RecQL4表達較高時,磷酸化YB1和MDR1水平及對順鉑耐受性也較高。胃癌細胞對順鉑的敏感性可通過調控RecQL4表達水平而逆轉。
  這些結果首次證實了RecQL4-YB1-MDR1調節軸心在介導胃癌細胞順鉑耐藥中的重要作用。此結果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腫瘤化療耐藥產生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RecQL4可作為腫瘤耐藥的標誌物來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結合在其他類型腫瘤中的發現,RecQL4表達水平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標誌物用於預測腫瘤病人化療敏感性及預後。
  該研究得到了「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相關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 
 
    圖:RECQL4表達水平與胃癌細胞對順鉑的耐藥性正相關(左),在胃癌細胞中改變RECQL4的表達水平影響其對順鉑的耐藥性(右)。

相關焦點

  • 北京基因組所等揭示O-GlcNAc糖基化修飾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等揭示O-GlcNAc糖基化修飾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2017-12-12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為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生物體進化出一套保護機制來監控DNA損傷並及時修復,這一機制即為DNA損傷應答。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郭彩霞研究組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唐鐵山研究組合作,通過質譜技術發現跨損傷合成DNA聚合酶Polη第457位蘇氨酸能發生一種新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氧連糖基化修飾(O-GlcNAcylation)。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線粒體基因組氧化損傷修復分子機制
    有關核基因組DNA損傷修復分子機制已有大量的報導,而線粒體通過哪些關鍵基因或通路來修復氧化損傷以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目前還不清楚。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趙永良研究組在線粒體氧化損傷修復研究中獲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第一次證明XPD定位於線粒體內,並且參與線粒體基因組氧化性損傷修復過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核酸研究領域前沿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 亞林所繪製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該研究首次繪製山蒼子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深入南方香樹有怎樣的價值?我國山蒼子栽培面積21.60萬畝,精油年產量14.01萬噸,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約20億元。
  • 首個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揭秘精油合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以下簡稱亞林所)研究員汪陽東團隊的重要成果。該團隊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分子機制。
  • 揭示馴化歷史及遺傳分子機制 世界首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構建
    日前,《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以兩篇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兩項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領銜開展的瓜類作物基因組研究成果。兩項研究分別構建了甜瓜和西瓜的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兩種水果的馴化歷史及果實品質的遺傳分子機制。
  • 紅蘋果著色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果樹所)蘋果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在完成了蘋果花葯培育純系高質量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揭示了反轉座子控制紅蘋果著色的分子機制。 「栽培蘋果通常是二倍體,基因組高度雜合且經過全基因組複製,致使常規品種基因組測序組裝困難。」論文第一作者張利義告訴《中國科學報》,利用花葯培養可以獲得純系,從而降低組裝難度,獲得更高質量的基因組測序結果。
  • 破譯油桐基因組,揭示油桐進化和油脂合成機制
    系統進化分析顯示(圖1),油桐與同科的麻風樹親緣關係最近,兩者的分化可追溯至3.455千萬年前,但油桐基因組遠大於麻風樹(318.53 Mb),比較基因組學分析揭示其主要原因是油桐基因組中含有大量的重複序列,約佔整個基因組的73.34%,而麻風樹只有49.8%。油桐基因組重複序列中,長末端重複反轉錄轉座子最多,約為50.77%。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中國科大發現ATM激酶別構調節的分子機制
    -ATM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別構調節的分子機制。ATM催化所必需的活化環的運動嚴格依賴PRD以及底物結合和輸送通道的協同變化。該研究揭示了ATM激酶變構調節的網絡,對於底物識別、招募和催化磷酸化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調控油棕合成次生代謝物吸引象鼻蟲授粉行為的分子機制
    作為一個群體,象鼻蟲因與油棕開花緊密相關而為人所知,它們作為傳粉者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350萬-1800萬年前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傳粉昆蟲之一,但其與油棕花之間的特異識別和調控機制,卻知之甚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健課題組聯合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美國等多個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合作研究,揭示了調控油棕合成次生代謝物吸引象鼻蟲授粉行為的分子機制。
  • 科學網—揭示金屬離子激活寨卡病毒解旋酶分子機制
    本報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金騰川團隊利用X晶體衍射技術,首次清晰地捕捉到寨卡病毒解旋酶只結合三磷酸核苷(NTP)、與NTP-金屬離子結合後的激活初始態及NTP水解後的狀態,從而成功揭示了金屬離子激活寨卡病毒
  • 研究揭示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蜂協同多樣化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課題組與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發布了榕樹和榕小蜂精細基因組圖譜,並首次在分子機制上揭示了榕樹氣生根發育、性別決定和榕樹-榕小蜂協同多樣化等多項未解之謎,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上。
  • bioRxiv: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機制
    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題為「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specific mutation pattern between human coronavirus SARS-CoV-2 and Bat-SARSr-CoV RaTG13」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浙江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比較基因組分析技術揭示了人類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
  • 研究發現ATM激酶別構調節的分子機制
    -ATM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別構調節的分子機制。解析ATM和ATR激酶的三維結構,並在此基礎上理解ATM和ATR活性嚴謹調控的分子機制,不僅具有闡明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重大科學意義,也將對腫瘤放射治療的新型增敏劑的研發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 天津工生所揭示纖維素酶分泌機制
    天津工生所揭示纖維素酶分泌機制 2015-04-30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字體:目前,從功能基因組維度出發對纖維素酶合成與分泌過程中內質網壓力脅迫的分子機制了解還很少,然而,系統研究其分子機制對纖維素酶等工業蛋白質表達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殺手薇甘菊「行兇」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中國科研團隊針對重要外來入侵植物薇甘菊,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其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進一步入侵提供了理論依據。
  • 動物所等揭示野生大熊貓滾馬糞行為分子機制
    該研究首次科學報導了大熊貓滾馬糞行為;利用多種宏微觀研究技術,結合氣象因素、大熊貓——馬之間的歷史互動等系統闡明該行為產生的原因,初步解析了該行為的潛在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利用紅外相機技術,在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三官廟保護站監測大熊貓滾馬糞行為,記錄併科學描述這一行為過程,並將其定義為「HMR(horse manure rolling)行為」。
  • 中國科大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
    (圖片創作:王國燕、馬燕兵,中國科大供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0日消息,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自然》雜誌30日在線發表了這一科研成果。
  • 研究揭示前列腺癌對抗雄激素治療產生耐藥的機制
    研究揭示前列腺癌對抗雄激素治療產生耐藥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7 17:30:03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Charles L.
  • 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型可轉移的替加環素高水平耐藥機制
    在當前醫學臨床多重耐藥革蘭氏陰性菌對碳青黴烯類耐藥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替加環素和多黏菌素已成為治療多重耐藥菌感染為數不多的選擇。近年來,隨著可轉移的多黏菌素耐藥機制被解析,替加環素成為目前已知治療「超級細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