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不逾矩 《葉水林書法集》觀後

2020-12-22 和訊

葉水林 落霞秋水聯

文 楊金仙

「孩兒時候我鍾愛那收音機,守候心愛的歌曲,一邊聽一邊唱起,快樂無比……」第一次在《葉水林書法集》中看到這幅題為《昨日重現》的書法作品,在被其後記內容深深打動的同時,更驚嘆於那一筆雋秀俊朗的書法,於是認識了葉水林先生。

令我驚訝的是葉水林先生的身份竟然不是一位專業的書法家,而是一位城市規劃專家。但在了解了他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後就會發現,他一路走來,與美術、書法的緣分是那麼的深。

葉水林自小就愛好書法與美術,但都因沒有條件而靠自己摸索。他是「老三屆」那一代,當年因為能寫會畫而被看中,指定他不去黑龍江依蘭上山下鄉,留下來為社會畫宣傳畫和電影廣告等等。繼而被錄用為「美工」,有了一份工作,靠畫畫來養家餬口。「美工」的全稱是美術工作者,那時的美術家協會叫美術工作者協會,所以「美工」其實就是專業美術師。他一幹就是八年,直至高考恢復。那時,他動手能力很強,與書畫相關的事,他什麼都做。除了畫畫,他還為省人民大會堂書寫巨幅標語,為市裡各類展覽配字配畫,為市總工會手繪《可控矽》培訓教材。有幾年上海南京路上一些著名的副食品廠商慕名而至,請他創作設計食品包裝圖案,幾乎每星期都有任務。後來還延伸到了北京、廣州、瀋陽等十多個城市。我最近還見識了他當年留下來的一些畫稿、資料。葉水林在美術圈很有人緣,他的很多夥伴後來成了美院教授或知名畫家,而他卻從事了城建規劃工作,並成為其中的專家。

與繪畫比,葉水林的書法,更是靠自學成材的。他少年時就痴迷歐體,但當年得不到一本字帖,只能去浙江圖書館借閱。他借出一部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後愛不釋手,反覆臨摹,由於借期只有十五天,到期還了再借。如此反覆多次,引起了當時在圖書館工作的書法家姜東舒先生的注意。得知原因後,姜先生將館藏的《皇甫誕碑》一併借給他,還破例將借期延長到三個月。回家後,他花時間用透明紙將此二帖雙勾描摹下來,裝訂成冊,製成字帖。隨後反覆臨習,保存至今。此後,但凡與歐體相關的資料、名家手跡,他就留意收集,不斷積累、研究,已足稱專家。葉水林作楷融入隸法,節奏有度,賓主分明。他善於追尋古人結構,重視構架的古意、古韻,有較高的文人格調。除了研習楷書外,他還鑽研各體的書寫技法。打好紮實基礎後,他再融會貫通,轉化為他自己的「葉氏書法」。他的書風廣受歡迎。在一些風景區、寺廟中常能看到他書寫的楹聯、匾額和碑文。隨著對書法研習的深入,他對書法形成了獨有的心得。不久前,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吳敢教授還鄭重邀請他去學校,給博士生講授書法結體和章法。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認為葉水林的書法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專業高度,去年專門作為課題立項出版《葉水林書法集》,並於年底出版。《書法集》收錄了他近些年創作的118幅書法作品,其中以他最擅長的正楷為主,兼及隸書、行書等各體。從中,我們看到他的作品既有唐代楷書的嚴謹,中規中矩,又有飄逸隨意,行雲流水般的灑脫。不由想起了孔夫子的話語: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水林先生剛好過了七十歲,他的書法成就也達到這樣的境界了。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從心所欲不逾矩:李文志先生書法藝術賞析
    那既不張揚也不耀眼,將所有力道與能量,儘可能都含蓄著,卻又讓人不敢小覷。那光華內斂,平靜淡然的外表下,分明有著不與人同的眼界:「並非說古人絕對不能超越,但古代書法是以廣闊的社會必需為背景,古人從孩提寫字時起,就把毛筆作為唯一的書寫工具,一生不曾間斷,已趨極致。反觀當代書法早已失去實用性,成為技巧與藝術的展現。」
  • 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所畫的這些羊,都是我借羊的形象畫出我的寄託。畫裡必須有精神,有寄託。這幅《福壽康寧》裡有仙杖繫著寶葫蘆,有壽星託著仙桃,有神童端著美酒,有羊銜著靈芝,諧音為福壽康寧,寓意也是。還有松樹、竹子,都有美好的寓意。古人的畫也是如此,不以像不像為品評標準,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寄託為妙品。能從心所欲,但不逾矩,也不會畫羊不是羊。
  • 讓中小學既「從心所欲」又「不逾矩」
    讓中小學有辦學活力,要讓其能「從心所欲」。首先,要承認中小學不僅有組織之「體」,還有組織之「心」,要承認其獨立的法人地位,尊重其辦學主體地位,這是中小學自我治理的基礎,也是遵循社會文化心理規律的必然要求。政府要克制對中小學的幹預衝動,不能將政府的組織「心」凌駕於中小學的組織「心」之上。其次,中小學的組織之「心」要有所動、有所欲,切不可「清心寡欲」。
  • 從心所欲不逾矩--中國數字科技館
    從心所欲不逾矩2013-07-08 10:20:19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讀
    古代的人還不知道有腦這個東西,所以說的都是心。很顯然,已經從形而下,說到了形而上。從,是按照的意思;心,頭腦;欲,頭腦產生的想法;矩,自然規律。所以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按照我頭腦中產生的想法去做事,不管做(想法可行)或不做(想法瘋狂,自動摒棄了),都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 從心所欲,逾矩也罷
    爺爺與人隔絕,沒有社交,不與人打交道。家人都嫌他怪。包辦婚姻的奶奶跟他吵了一輩子,終於在爺爺80歲時跟他離了婚。孫女也不理解這個怪老頭,於是第一次真正走進爺爺,了解他。他閒時還喜歡練書法,寫寫字。他給孫女寫的寄託祝語,也頗有魏晉風骨。他的文化修養與他邋遢的表象完全對立,這種反差讓人震驚又詫異。3明明腹有詩書,卻為什麼要偽裝邋遢呢?我有些不解,但又好似有些釋懷。那個年代受過壓制,所以一直活在貧下中農最為安全。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人生的至高境界
    大學畢業時,馬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上留了一句贈言: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時候似懂非懂。心裡嘀咕:一個人既能夠活得從心所欲,又能夠與社會和諧相處,哪能呢?年歲漸長,映照先哲孔子所提點的每一個人生階段,確實有大智慧:「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十歲,一個人成家立業,從社會來看,真正獨立了。
  •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行善積德的那種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為何?因為常在道中行,當然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有首古詩:人弱道不弱,人貧道不貧,一生常修心,常在道中行。這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義。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孔子的這七個字:「從心所欲不逾矩」何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呢?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所謂「從心所欲」,說的就是,要以一顆真心做人,順從自己的心意和愛好,做一個真實坦率,無所偽飾的灑脫之人;所謂「不逾矩」,指的是堅守自己的底線,遵循法理人心,遵循倫理良知,再瀟灑也不能損害他人或者社會的利益。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就是強調,人要順心而為,這並非是做思想上的奴隸,而是明心見性,順乎自然。
  • 真正的如見佛祖的書法,趙樸初做到了「從心而不逾矩」
    耄耋之年的趙樸初曾回憶說:「我的書法不能說寫得很好,但每天我都做功課」。趙樸初的書法疏淡,行、間距明顯,形斷意連,自然一氣。似蘇體,又比其靈秀。趙老以行楷、行草見長。基本每幅作品都墨量飽滿豐腴,即使使用飛白也絕無枯筆,在古拙中很靈動,蒼勁裡有灑脫,趣韻天然,觀趙老的字真有一種如見佛祖之感,一如佛祖的大度雍容、平和不迫。
  • 為政篇二四 做到這一點,則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也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章大多數人皆耳熟能詳。也無歧義。我重點談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理。這個心字,筆畫數為四劃。從心所欲,即是從人之本性也。心乃中,是太極之位,也是仁所在,人之性所在也。所以從心所欲就是率性而為的意思。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天命所賦予人的性就在心中。性這個字,就是心生也。心所生也。#論語解讀#心所欲就是人之情。人本性是純正的,至靜的。動則生情。情發則欲生。心所欲就是說人之情動。
  •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你要知道,一夥十三四歲的初中生,是最不安定的年紀,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我們每次在課堂上都會各種傳紙條啊,說話啊,吃東西啊,當然有眼光灼灼的老師在上面,我們也不敢作出十分幹擾課堂秩序的舉動。過了很多年才徹底明白,其實老師不是看不見我們自以為很隱蔽的小動作,他不過是選擇照顧十幾歲孩子的一顆愛玩的天性心理,看破不說破,睜一眼閉一眼罷了。
  • 從心所欲不逾矩(書人書事)
    心遠學校及其後的南昌二中的確配得上「全省最好」這樣的讚譽。在民國時期,心遠學校一度與天津的南開學校、長沙的明德學校並稱為當時全國最知名的新式中學之一。吳有訓、傅抱石、胡先驌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任教,方志敏、鄒韜奮、夏徵農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就讀。當時,心遠學校選用外文原版教材施教,許淵衝正是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奠定了外文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許淵衝是我的老同鄉。
  • 「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論語·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先有「從心所欲」?還是先有「不踰矩」?讓人疑惑的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會竟然排在知天命之後,難道在孔夫子看來隨心所欲境界和難度比知天命高得多?
  • 從心所欲不逾矩,取榮當世不以讒,留名後世不以慘。誰是漢武帝時最...
    人生在世,無時不刻不在處理兩大關係:與自己、與外界。與自己相處得好的人,不管外界如何評他、看他,他自巋然不動,自得其樂。與外界相處得好的人,外界視他,總覺得友好善良,與人同樂。 人與自己關係的全部,是外在與內心。人與自己相處重在「從心所欲」。
  • 詩譯英法許淵衝 從心所欲不逾矩
    心遠學校及其後的南昌二中的確配得上「全省最好」這樣的讚譽。在民國時期,心遠學校一度與天津的南開學校、長沙的明德學校並稱為當時全國最知名的新式中學之一。吳有訓、傅抱石、胡先驌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任教,方志敏、鄒韜奮、夏徵農等名人曾在心遠學校就讀。當時,心遠學校選用外文原版教材施教,許淵衝正是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奠定了外文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許淵衝是我的老同鄉。
  • 從心所欲不逾矩,再讀論語 - 心之所至,皆合大道
    從心所欲不逾矩 草書、朱文印《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設定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怎樣才能不逾越規矩呢?「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圓不正,以規正之,方不正,以矩正之;若方圓本正,自然不需要規矩正之,自然而然不會逾越規矩。
  • 孔子教你談戀愛:從心所欲不逾矩
    剛開始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我們一心一意的去愛,可能結果不遂人意,不總結,不反思,會容易形成死循環,甚至還有點消極。親密關係中消極是非常忌諱的,其實哪怕從失敗的戀愛經歷中提取經驗,總結分析,也會成為一件積極的事情。在每次戀愛中學會成長,才不至於重蹈覆轍。
  • 做到從心所欲,要以「不逾矩」為前提!
    自由並非是不受限制、隨性而為,而是有限度的自由才算合理。隨著自己的意思去做十分危險,要從心所欲,就必須以不逾矩為前提。如此看來,自由與不自由並沒有什麼區別,合理的自由與不合理的不自由,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中老年人,生理成熟並不等於心理成熟
    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心理不健康的人跟原生家庭有關。如果父母關係緊張,父母的教育缺失,兒童的心理就會畸形生長,或者永遠長不大,總像個孩子一樣。02 以自我為中心小時候被過度溺愛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