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兒童的注意力的方法是「重複練習」加上「自由選擇」的原則。如果家長和幼兒園的教師不能夠給孩子提供「重複練習」和「自由選擇」的機會,將容易造成兒童注意力渙散,而不利於兒童專注力的培養。
人們通常會認為活潑好動的孩子聰明,並且認為好動是孩子的天性。
事實上有些孩子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不知道幹什麼好,注意力渙散。這種「分裂」的兒童,在學校裡可能被當作是十分聰明的孩子,即使他們沒有秩序、不協調和無紀律。
如果能使愛動的聰明孩子專注起來,對孩子的成長將更有助益。
蒙臺梭利在《兒童的秘密》中闡述:兒童在不斷地進行自我發展,其自身有一個計劃,只有根據這個計劃他們才能正常地發展。兒童要恢復正常、自然的狀態,與一個特殊的因素有關,這個因素就是他能專注於某些使他與現實環境相接觸的體力活動。導致兒童偏離正軌的根源只有一個,即他在成長時期處於一個有害的環境中,自身的計劃遭到破壞,使他無法實現他原始發展的計劃,因而無法在「實體化」的過程中發揮出他潛在的能量。
實體化的概念,可以指導我們去解釋兒童偏離正軌的性質。心理能量必須在運動中進行實體化,這樣它才能使一個人的人格得到統一。如果一個人不能獲得這種統一,不管是由於成人佔據支配地位,還是由於兒童在環境中缺乏活力,心理能力和運動這兩個組成因素就會各自發展,這樣「人被分裂了」。兒童的心理不是按它應有的方式發展,就會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通常當這些心理能力失去了根基而毫無目的地漫遊時,就產生了偏離正軌的現象。心靈應該通過自發的體力活動來塑造自身,這樣心靈才不會沉浸在幻想之中。
當遊移不定的心找不到可以工作的對象時,它就會被圖像和符號所吸引。兒童如果發生這種心理失調,就會坐立不安地到處亂動。他們看起來充滿活力、難以自制,但卻毫無目的。他們剛著手做一件事,沒過多久就把它丟下了,因為他們的心思分散在許多不同的事情上,而不能集中於某個對象上。不管成人懲罰還是耐心地容忍這些心理失調兒童的散漫和不守規矩,都不能使兒童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我們實際上是贊成和鼓勵兒童去幻想的,並把這種幻想解釋為兒童的創造性傾向。兒童的想像力可以給任何一種物體賦予意義,這就在他的心靈中產生了一種幻想。一隻門把手變成了一匹馬,一把椅子變成了寶座,一塊石頭變成了一架飛機。大人把玩具送給孩子讓他們玩,但是如果這些玩具只是產生了各種幻覺,卻未能提供與現實相關的真實並富有建設性的環境。這種環境只能使兒童產生幻覺,而不能給他任何真正意義上理智的全神貫注。
玩玩具是這個世界賦予兒童的唯一自由,但兒童應該在這個寶貴的時期中為將來更美好的生活打下基礎。我們為兒童提供的環境,要使兒童馬上投入到某些「工作」中去,使他們激動的幻想和坐立不安的動作消失,他們平靜地面對現實,開始通過「工作」使自己更完善。他們無目的的行動變得有方向。他們的身體四肢能夠成為思想的工具,並以此去了解和真正認識周圍環境中的現實情形。讓孩子對知識的探究代替毫無目的的好奇。
心理分析學家把那種沒有正常發展的想像力和對遊戲的過分熱衷,看做是「心理的神遊」。
「神遊」是一種逃避,一種尋找慰藉的表現。逃進遊戲或幻想世界中去,常常掩藏了已經分裂的心理。神遊代表了一種自我無意識的防禦,使自己逃離痛苦或危險,把自己隱藏在一個面具之後。
【觀察與發現】
培養兒童的注意力的方法是「重複練習」加上「自由選擇」的原則。
有一件事引起了蒙臺梭利的特別注意。一個大約3歲的小女孩,不停地把一些圓柱體放進不同的容器中,然後又把它們取出來。這些圓柱體大小不同,正好可以放進那些容器相應的孔裡,就像用軟木塞蓋住瓶子一樣。蒙臺梭利驚訝地發現,這個小孩子能如此興致勃勃地一遍又一遍地做著這項練習。她並沒有表現出想加快速度或提高敏捷度的想法。這只是一種不斷重複的運動。蒙出於一種習慣,開始數她重複這項練習的次數。同時還想看看她在做這種奇怪的「工作」時,到底能專心到什麼程度。蒙要求教師讓其他小孩唱歌併到處走動,但這絲毫沒有幹擾她的「工作」。當蒙抬起小椅子時,她一把抓起她正在操作的物體,並把它們放在她的膝蓋上,繼續做同樣的「工作」。她一共重複這項練習達42遍。然後她停了下來,好像剛從夢中醒來似的,並愉快地微笑著。她的眼睛炯炯有神,環顧四周。她甚至沒有發覺我們曾幹擾過她。後來,也沒有發覺什麼明顯的原因,她停止了這項工作。但是她到底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促使蒙第一次去洞察兒童那尚未被探索的心靈深處。蒙發現,這個小女孩正處於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齡,一般認為,這個時期孩子的注意力會不停地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然而,她卻如此專注地做一件事,以至於感覺不到外界的刺激。當她把不同的物體恰當地插到一起時,她的手也隨之做著有節奏的運動。
類似的情況不斷出現。每當兒童經歷了這種體驗之後,他們就像剛剛休息過一樣,充滿了活力,仿佛感受到了某種極大的快樂。
儘管兒童專注某事到渾然忘我的情況並不多見,但蒙還是發現了一種所有孩子都具有的奇怪行為,而且這種行為幾乎在他們所有的活動中都會不斷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蒙後來所稱的「重複練習」現象。
有一天,蒙發現孩子們正在「工作」的小手很髒,她想應該教孩子一件有益的事——如何洗手。她發現,這些孩子雖然已經把手洗乾淨了,但他們還在不停地洗,而當他們離開學校時,還會再洗一遍。有些母親告訴蒙,早晨的時候,她們發現自己的小孩在洗手間洗手。有些小孩甚至會自豪地伸出乾淨的小手給大人看。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練習,卻沒有任何外在的原因。
蒙在其他的活動中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一項練習越是被教得仔細,甚至細緻到每個細節,兒童越會去不斷地重複這個練習。
在我女兒快3歲的時候,我給她買了很多不同顏色及內鑲嵌花樣不同的琉璃球,她每天晩飯後把琉璃球按不同顏色或花的樣式進行分類。分完了收到一起再重新分,這樣每個晚上分好多次,並且連續好多天,不厭其煩。
我帶著女兒出去玩,看到牌子上刻著幾行提醒遊人注意環保和安全的說明文字,女兒指著上面的字讓我讀,從頭讀到尾,然後再從頭來讀。就這樣遍又一遍。後來她跟著我一起讀,從頭到尾一遍又一遍。讀到我口乾舌燥,感到很累了。但我沒有阻止她,直到她自己決定不再讀了,然後開開心心的往回走,卻一點不累。
女兒三歲左右時候。一旦我帶她玩了一個新遊戲,她覺得有意思,就會每天要求玩,要持續一個階段。現在想想,幸好那時候我能不厭其煩的陪著孩子,現在學習時很容易集中注意力。
蒙臺梭利還看到一個現象,兒童使用的這些物品都是由一位教師分發給他們的,用完之後再由那教師把這些東西放回原處。那位教師告訴蒙,每當她收回這些物品時,孩子們就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她的面前。不管她曾多少次打發他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這些兒童還是會走到她面前。因此,她認為這些兒童不聽她的話。
蒙觀察了這些兒童,意識到了他們是想把物品放回它們原來所在的位置。蒙允許他們這樣做,而這使他們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他們對有秩序地擺放物品非常著迷,並且會把物品排列得十分整齊。如果一個孩子摔破了一隻水杯,其他的孩子就會跑過去拾起玻璃片,並把地板打掃乾淨。
有一天,這位教師到校遲了一會兒,事先她又忘了鎖柜子。當她到教室後發現,孩子們已經把櫥櫃門打開了。許多孩子圍著櫥櫃,還有些孩子正取出教具,並把它們拿走。這位教師把這看做是一種「不守紀律」的行為,並認為他們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應該嚴肅處理這件事,還通過講一些道德原則來引導他們。相反,蒙把這件事看做是一種標誌,即表明兒童現在已充分認識了這些教具,並且已經能自己做出選擇了。後來的情況證明確實如此。
這使兒童開始了一種新的、有趣的活動。現在,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特殊的愛好來選擇不同的「工作」。從這時起,蒙做了較矮的櫥櫃,以便兒童能拿到與他內心需要相符的教具。
兒童所做的自由選擇,使我們能看到他們心理的需要和傾向。第一個最有趣的發現是,這些兒童只選擇給他們提供教具的一部分,而不是選擇所有的教具。他們總是去選擇一些同樣的東西和一些自己偏愛的東西,而很少去留意其他的東西,這使那些東西上落滿了灰塵。
對兒童來說,每一樣東西不僅應該物放有序,而且應該適合兒童的需要。只要讓教具不發生混亂的情況,並且淘汰不需要的用具,兒童的興趣和專注就會油然而生。
培養兒童的注意力的方法是「重複練習」加上「自由選擇」的原則。如果家長和幼兒園的教師不能夠給孩子提供「重複練習」和「自由選擇」的機會,將容易造成兒童注意力渙散,而不利於兒童專注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