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卡秋莎》、《紡織姑娘》、《紅梅花兒開》……會唱這些蘇聯歌曲的人,在記憶深處都記得「莫斯科餐廳」。地處北京展覽館建築群西側的莫斯科餐廳建成於1954年,由蘇聯專家援建,華貴高雅、氣勢恢宏,充滿濃鬱俄羅斯情調。
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這家餐廳主要服務於蘇聯專家、駐華官員和赴俄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國家領導人多次在這裡舉行宴會,招待那些剛剛和共和國建交的外國政要人物。
莫斯科餐廳主營俄式西餐,同時兼營英、法、德、意式西餐,當年的餐廳從廚師派遣到原材料進口,都得益於蘇聯老大哥的支持,五十年代的莫斯科餐廳,以其華麗、高貴和異域文化色彩給那一代人留下了無窮無盡的回味。
由蘇聯人援建的這家西餐廳,也目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蜜月時期、裂痕時期,旁觀了蘇聯解體,是中蘇關係變遷的見證。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曾代表著尊貴和時尚,而今洗去歷史的塵埃,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仍是濃濃的依戀和對逝去時光的追憶。
在改革開放前,莫斯科餐廳是北京唯一的一家西餐廳,民間稱其為「老莫」,就像把蘇聯喊作老大哥一樣,很親暱。那時候北京的年輕人,當然大多數非富即貴,高幹子弟居多,把去「老莫」吃西餐視若充滿榮耀感的活動,仿佛不是一次飯局,而接近於禮儀式的朝拜。沒去過「老莫」,就像外地人來北京沒晉見天安門城樓,別提多遺憾了。「老莫」簡直在給北京新興的青年貴族進行精神上的授勳。
這些年影視劇作品中對老莫的宣傳也不遺餘力,《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有兩段描述主人公馬小軍和夥伴們在老莫的場景,《血色浪漫》、《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在那個年代的北京,如果你沒有在「老莫」吃過西餐,那你的頑主身份是不完整的,在精神上也是一種缺憾。據年長者回憶,當時「老莫」的高貴還反映在服務上,那時的服務員都是俄羅斯姑娘,使用的是銀餐具,衛生間裡還有口紅、香水等化妝品。
夢開始的地方,這是莫斯科餐廳門口一塊巨大招牌上的文字。半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莫斯科餐廳仍以其獨特的風格、特定的歷史地位、精湛的廚藝保持著它的盛名,生意也十分火爆,稍微去晚一點兒都得排隊。2000年重新擴建和裝修的莫斯科餐廳,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時尚,由大餐廳、咖啡廳、宴會廳、多功能廳和4個包間組成,營業面積達1300平方米,可容納600人同時就餐,還提供俄羅斯歌舞表演。
莫斯科餐廳在烹調方法上擅長於東歐的煎、炸、烤、燜、煮、燴等,菜品講究色澤,具有清香、酸甜、醇厚、軟滑、濃鬱不膩之特點。俄式大菜、法式大菜以及美式大菜等西餐知名菜系都有所涉及,提供的開胃酒、雞尾酒以及伏特加、啤酒品種很多。招牌菜品有罐燜牛肉、奶油烤雜拌、奶油烤魚、牛排、鵝肝、魚子醬、首都沙拉、金槍魚沙拉、酸黃瓜、格瓦斯、紅菜湯、奶油蘑菇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