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就在建國的第二年,中國的一切正百廢待興。高唱社會主義讚歌的我們喊出了「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黨中央提出方方面面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口號。一時間,作為文化政治中心的北京首當其衝興建起了一座座蘇聯式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氣勢恢宏的「蘇聯展覽館」(1958年後更名為北京展覽館,下文統稱北京展覽館)。
1953年10月北京展覽館正式動工,蘇聯從中央設計院派來專家保證建築風格原汁原味。次年9月,帶著濃烈蘇聯氣息的北展建築群順利竣工,這座俄式建築的富麗堂皇即便從今天看來依舊十分令人震撼,建築材料的選用也相當考究,甚至大量使用上了黃金。
整個建築之中包括了文化館、農業館、工業館、電影院,劇場、以及作為公共設施配套的莫斯科餐廳。
帶著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好蘇聯社會主義生活憧憬,無數人走進北展參觀了同年10月在此舉辦的「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展會上的各種農業機械以及小汽車火車頭等讓當時的老百姓看得眼花繚亂,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絢麗精緻莫斯科餐廳了。
整座餐廳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小型宮殿:帶有強烈歐式風格的穹頂離地面有七八米高,各種蘇聯式樣的雕塑和裝飾繁複華美。主廳正面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克裡姆林宮油畫,油畫前適一個綠色的噴泉。四周牆壁使用了淡綠色的大理石,高大明亮的落地窗上垂掛著白色喬其紗和銀灰色天鵝絨材質的窗簾。大廳中的四根石柱上包裹著用銅片製成的鳥獸,頭頂上則是用松果松枝以及雪花組成的石膏吊飾。
所有的廚房設備都是電氣化的,包括七個超大型冰箱,兩座大型電灶以及咖啡機等各種當時國人見所未見的其他電爐。全部餐具除了瓷器來自景德鎮外,其餘全部從蘇聯原裝進口,光玻璃杯和水晶杯就有一萬多件,能在這裡工作對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都可以說是一種榮耀,這裡也被北京人親切地稱呼為「老莫」。
老莫剛開張的時候並不完全對外開放,站在門口迎賓的不是服務員而是士兵。餐廳主要接待蘇聯駐華使館官員、援華專家以及留學歸國華僑等。為了讓廣大北京市民也能嘗到地道的蘇聯美食,老莫印製了叫「蘇聯展覽館莫斯科餐廳收據」的入場券發放給各單位以及組織,再由單位統一分發給職工。拿到「收據」的人再根據「一萬元、一萬兩千元、一萬五千元和兩萬元(舊幣一萬元相當於人民幣一元)」四種價位,並在現場付費就餐。菜品基本就是麵包、冷盤、湯、主菜、咖啡以及冰淇淋。
雖然價格對於當時普通北京市民來說相當昂貴,可誰也不願意放棄這個開洋葷的機會,每天在餐廳外等候就餐的隊伍總是排上幾條長龍,而老百姓以能在老莫吃上一頓為榮。
不久老莫也正式向公眾開放,更多的普通民眾可以一嘗夙願,留下了一代人的記憶。在這裡許多人第一次學會了「左叉右刀」的西餐吃法;第一次點西餐時的緊張侷促,導致飯後發現自己並沒有吃飽;端著水晶杯愛不釋手,不停地把玩手裡精美的餐具;飯後翻出口袋所有錢勉強買了麵包和蜜酒帶回家。
這裡也是年輕男女們的求婚聖地,伴著耳邊悠揚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男孩輕哼著「夜色多美好,令我心神往,在這迷人的晚上」的旋律,悄悄握住女孩的手問:「喀秋莎同志,願意嫁給我嗎?」
老莫更是重要聚會首選餐廳,在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兩邊約架和解時,原著作者王朔就站在餐廳裡念出了「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句經典臺詞。
此外送別戰友、重大節假日、紀念日、老友重聚等等老莫都是皇城根的第一選擇。以至於當時北京孩子需要求人幫忙時的口頭禪就是「事成之後,請你老莫搓一頓」。
後來進入文革時期,「莫斯科餐廳」被迫更名為「北京展覽館餐廳」,所有西式餐具通通換上了中式碗筷,菜式也從牛排麵包改成了番茄炒蛋和蓋澆飯。直到混亂時代過去,1984年11月又將名字改回了莫斯科餐廳。許多老北京們第一時間紛紛前來就餐慶祝,慶祝自己和「老莫」一起度過了這個混亂的時期。
進入九十年代,北京高檔酒店都開設了自己的西餐廳,老莫在滾滾時代洪流中逐漸露出疲態,只是留在一代北京人心目中的情懷卻始終沒變。
2000年,餐廳進行了開業以來最大規模的翻新改造:將旋轉木門改成了金屬門,潔白的石膏穹頂也改成雕刻吊頂。掛上了華麗明亮的水晶大吊燈,經典的木質高背椅也換成了歐式真皮沙發,整體風格從純正的蘇聯風格夾雜了不倫不類的西歐風格。雖然對所有設施都進行了對應時代的升級,可這些並沒有得到老顧客們的認可。許多人投訴裝修後富麗堂皇的老莫,失去了它特有溫暖迷人的光線和氣氛。
有意思的是九年之後,也就是2009年,老莫再一次重新裝修。而這次的目標是恢復1954年開業時傳統蘇式風格的原貌。時任餐廳副經理的張春燕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老顧客們多年來一直建議餐廳恢復老樣子,而有些顧客的影響力超乎想像的大……」
直至今日,老莫依然在北展中心裡開張營業。在與北京這座城市一同沉浮了大半個世紀之後,它還將繼續守望著這片土地,以及在這裡生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