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道北京人至少都有一個關於「老莫」的故事

2020-12-17 地球歷史研究員

1950年,就在建國的第二年,中國的一切正百廢待興。高唱社會主義讚歌的我們喊出了「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黨中央提出方方面面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口號。一時間,作為文化政治中心的北京首當其衝興建起了一座座蘇聯式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氣勢恢宏的「蘇聯展覽館」(1958年後更名為北京展覽館,下文統稱北京展覽館)。

1953年10月北京展覽館正式動工,蘇聯從中央設計院派來專家保證建築風格原汁原味。次年9月,帶著濃烈蘇聯氣息的北展建築群順利竣工,這座俄式建築的富麗堂皇即便從今天看來依舊十分令人震撼,建築材料的選用也相當考究,甚至大量使用上了黃金。

整個建築之中包括了文化館、農業館、工業館、電影院,劇場、以及作為公共設施配套的莫斯科餐廳。

帶著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美好蘇聯社會主義生活憧憬,無數人走進北展參觀了同年10月在此舉辦的「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展會上的各種農業機械以及小汽車火車頭等讓當時的老百姓看得眼花繚亂,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絢麗精緻莫斯科餐廳了。

整座餐廳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小型宮殿:帶有強烈歐式風格的穹頂離地面有七八米高,各種蘇聯式樣的雕塑和裝飾繁複華美。主廳正面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克裡姆林宮油畫,油畫前適一個綠色的噴泉。四周牆壁使用了淡綠色的大理石,高大明亮的落地窗上垂掛著白色喬其紗和銀灰色天鵝絨材質的窗簾。大廳中的四根石柱上包裹著用銅片製成的鳥獸,頭頂上則是用松果松枝以及雪花組成的石膏吊飾。

所有的廚房設備都是電氣化的,包括七個超大型冰箱,兩座大型電灶以及咖啡機等各種當時國人見所未見的其他電爐。全部餐具除了瓷器來自景德鎮外,其餘全部從蘇聯原裝進口,光玻璃杯和水晶杯就有一萬多件,能在這裡工作對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都可以說是一種榮耀,這裡也被北京人親切地稱呼為「老莫」。

老莫剛開張的時候並不完全對外開放,站在門口迎賓的不是服務員而是士兵。餐廳主要接待蘇聯駐華使館官員、援華專家以及留學歸國華僑等。為了讓廣大北京市民也能嘗到地道的蘇聯美食,老莫印製了叫「蘇聯展覽館莫斯科餐廳收據」的入場券發放給各單位以及組織,再由單位統一分發給職工。拿到「收據」的人再根據「一萬元、一萬兩千元、一萬五千元和兩萬元(舊幣一萬元相當於人民幣一元)」四種價位,並在現場付費就餐。菜品基本就是麵包、冷盤、湯、主菜、咖啡以及冰淇淋。

雖然價格對於當時普通北京市民來說相當昂貴,可誰也不願意放棄這個開洋葷的機會,每天在餐廳外等候就餐的隊伍總是排上幾條長龍,而老百姓以能在老莫吃上一頓為榮。

不久老莫也正式向公眾開放,更多的普通民眾可以一嘗夙願,留下了一代人的記憶。在這裡許多人第一次學會了「左叉右刀」的西餐吃法;第一次點西餐時的緊張侷促,導致飯後發現自己並沒有吃飽;端著水晶杯愛不釋手,不停地把玩手裡精美的餐具;飯後翻出口袋所有錢勉強買了麵包和蜜酒帶回家。

這裡也是年輕男女們的求婚聖地,伴著耳邊悠揚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男孩輕哼著「夜色多美好,令我心神往,在這迷人的晚上」的旋律,悄悄握住女孩的手問:「喀秋莎同志,願意嫁給我嗎?」

老莫更是重要聚會首選餐廳,在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兩邊約架和解時,原著作者王朔就站在餐廳裡念出了「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句經典臺詞。

此外送別戰友、重大節假日、紀念日、老友重聚等等老莫都是皇城根的第一選擇。以至於當時北京孩子需要求人幫忙時的口頭禪就是「事成之後,請你老莫搓一頓」。

後來進入文革時期,「莫斯科餐廳」被迫更名為「北京展覽館餐廳」,所有西式餐具通通換上了中式碗筷,菜式也從牛排麵包改成了番茄炒蛋和蓋澆飯。直到混亂時代過去,1984年11月又將名字改回了莫斯科餐廳。許多老北京們第一時間紛紛前來就餐慶祝,慶祝自己和「老莫」一起度過了這個混亂的時期。

進入九十年代,北京高檔酒店都開設了自己的西餐廳,老莫在滾滾時代洪流中逐漸露出疲態,只是留在一代北京人心目中的情懷卻始終沒變。

2000年,餐廳進行了開業以來最大規模的翻新改造:將旋轉木門改成了金屬門,潔白的石膏穹頂也改成雕刻吊頂。掛上了華麗明亮的水晶大吊燈,經典的木質高背椅也換成了歐式真皮沙發,整體風格從純正的蘇聯風格夾雜了不倫不類的西歐風格。雖然對所有設施都進行了對應時代的升級,可這些並沒有得到老顧客們的認可。許多人投訴裝修後富麗堂皇的老莫,失去了它特有溫暖迷人的光線和氣氛。

有意思的是九年之後,也就是2009年,老莫再一次重新裝修。而這次的目標是恢復1954年開業時傳統蘇式風格的原貌。時任餐廳副經理的張春燕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老顧客們多年來一直建議餐廳恢復老樣子,而有些顧客的影響力超乎想像的大……」

直至今日,老莫依然在北展中心裡開張營業。在與北京這座城市一同沉浮了大半個世紀之後,它還將繼續守望著這片土地,以及在這裡生活的人們。

相關焦點

  • 時代記憶|北京頑主都喜歡的「老莫」餐廳,究竟是啥樣的?
    這些劇都有共同的特點:時代背景都一樣,劇中角色都是講義氣的「頑主」和團結一致的「老兵」。除了描述中「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發展願景外,每個中國人都想親眼看看「我們的明天什麼樣」。於是在蘇聯專家的主持下,在北京建造了很多「蘇式建築」,其中的代表當屬位於西直門外大街的北京展覽館(原名蘇聯展覽館,中蘇交惡後改名北京展覽館)。
  • 北京「老莫」餐廳:親眼目睹中俄關係的難忘往事
    這只是王兆忠不平凡的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鏡頭。事實上,在他服務了近40年的這家餐廳中,親眼目睹了許多中俄關係的難忘往事。  莫斯科餐廳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第一家西餐廳,北京人親暱地稱之為「老莫」——對中國人來說,「老莫」的稱謂意味著親近和尊重。  1954年,包括莫斯科餐廳在內的蘇聯展覽館建築群在北京建成。
  • 北京最講究、最體面的西餐館子,北京人稱之為「老莫」
    【北京最講究、最體面的西餐館子,北京人稱之為「老莫」】導語:剛來北京讀書的第二年,老家的一位學長,在某進出口公司上班的,說好帶我去著名的莫斯科餐廳吃飯,這是當時北京最講究最體面的西餐館子,北京人稱之為「老莫」,就像喊對門副食店的老李
  • 北京人都熟悉的莫斯科餐廳麵包坊,大麵包百元一個,為何常排長隊
    在80到90年代的北京提到蛋糕西點,除了耳熟能詳的稻香村,還有一個「老莫」,提起它來,有很懷舊的感覺,也是北京人都知道的地方。除了俄餐,奶油蛋糕和大列巴麵包也是它的鎮店之寶。「列巴」是俄羅斯語「麵包」,個子都非常大,就常叫它大列巴。
  • 老莫 我們想你了!
    餘杭喬司派出所社區民警,一級警督;  他是村民心裡的莫警長,他是徒弟眼裡一年到頭都忙忙碌碌的莫師傅;  他有個上大一的女兒,一個和他在餘杭打拼的妻子;  1月5日這天他走了,留下了一個不再完整的家,和說不完的故事……  從2010年8月起,老莫來到喬司派出所擔任社區民警,負責朝陽村、勝稼村、葛家車村的基礎警務工作
  • 「老莫」——凝聚北京幾代人美食記憶的西餐廳,歲月不老依舊火爆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小路》、《卡秋莎》、《紡織姑娘》、《紅梅花兒開》……會唱這些蘇聯歌曲的人,在記憶深處都記得「莫斯科餐廳」。地處北京展覽館建築群西側的莫斯科餐廳建成於1954年,由蘇聯專家援建,華貴高雅、氣勢恢宏,充滿濃鬱俄羅斯情調。
  • 《最美的青春》: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
    故事緊湊,情節合理,非常符合新中國成立之際,人物的刻畫非常生動。演員雖不是流量的鮮肉,但絕多角色的刻畫者都是90後扮演的。舞臺始終還是屬於年輕人。看這部電視劇之前,則必須要給自己打個底,做個心理建設。這是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之際,當時民族國家推崇的思想,我們在看的時候必須要理解。
  • 「兒子不剪,我和老婆也至少...
    一年前,老莫兩口子要奔六了,跑不動了,就和妻子在沙坪垻堆金村租了間500塊一個月的小鋪,大兒子學了卻不願幹這行,二兒子更不願走父親的老路。老手藝沒人接,老莫倒也不怪,「兒子不剪,我和老婆至少再剪十年!」因為老莫知道,自己命運的軌跡,早在32年前,就和老式剪髮結下了不解之緣……
  • 每個人心底的秘密都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小櫻桃」塞裡斯是個夢想成為小說家的女生,她認為,講故事的決竅就是要觀察別人,想像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秘密。因為極強的觀察力和好奇心,小櫻桃總是能發現「神秘人物」:森林裡獨自拎著顏料,衣服上也粘滿顏料,消失在高大圍牆後面的老先生;每周固定時間去圖書館,續借同一本書,二十年來從未間斷的退休老奶奶;從來都不太喜歡聖誕節的專業圖書裝訂師……是什麼讓他們如此特別?
  • 于謙:小時候透過「老莫」的玻璃看人吃飯,我便暗自下定了決心
    可見於老師的莊園有多氣派了。當然,有時候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一直有著「老莫」情結的于謙也會帶著朋友去光顧一下這家具有傳奇色彩的餐廳。如今的于謙老師可能是德雲社除了郭德綱之外最重要的人物,鐵打的德雲社,流水的演員。常有新人來,也有舊人往,但德雲社缺了誰都照常運轉,唯獨于謙是德雲社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 北京這些俄餐廳裡,有我們的閃光回憶
    因此,最先在新中國餐飲業揚名立萬的西餐廳,並非是如今講求的高級法式或意式餐廳,而是幾家十分地道的俄式西餐廳。於很多北京人來講,俄式西餐便是他們對高級西餐的最初體驗。京城俄餐廳的兩大巨頭「北老莫,南新僑」位於西直門外大街135號的莫斯科餐廳江湖人稱「老莫」,可說是北京人最為熟悉的俄餐廳之一。
  • 《鏢人》:老莫不是很有錢嗎?不還錢也成吧!(多圖)
    文/酒釀小丸子圖/網絡漫畫《鏢人》是一部以隋唐時代為載體的俠客動漫,很有江湖氣息。雖為一部硬派作品,但內容中不乏一些讓人深思的小細節,這些小細節不但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也使得故事更加豐滿01老莫不是很有錢嗎?不還錢也成吧!
  • 每個人都有故事,哪怕只有自己聽
    其實,活在這個真是的視界,每天都發生這樣那樣的故事,無論地位高低貴賤,我們都有故事要說出來,需要傾訴!通向外面的視界如果我出去尋找經驗,我覺得有些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麻煩,並留下一些小臉。我撒謊是一篇關於女朋友的文章,問他們是否有時間看他們並給他們一些建議。此刻,我對自己有點氣餒。
  • 英語美文 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
    A 24-year-old boy seeing out from the train’s window shouted…一個
  • 每個人的青春裡至少都有一首梁靜茹
    用一個故事來聆聽一首音樂,用一首歌的時間來讀懂一段故事。大家好,我是音樂分享人一隻小天。蓄謀已久,終於開了音樂人物誌的第二個坑,這次介紹的人物是梁靜茹,作為90後這代的情歌天后,梁靜茹幾乎是陪伴了咱們這代人整個青春。
  •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故事
    人生在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故事:有的人把故事寫成了詩篇;有的人把故事深埋心裡;有的人把故事變成了現實;有的人卻把故事變成了事故…世人多多,故事千變萬化,各人適得其所…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城。
  • 《Arise:一個平凡故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悲歡離合的情景劇
    《Arise:一個平凡故事》是一款唯美風格的冒險遊戲,玩家和主角將一起踏上一段關於回憶的旅行稱,玩這個遊戲的時候,玩家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會變成一個看客,觀看著別人的前半生,而關於這種題材的遊戲很多,但大多都是比較沉重的畫面,讓人覺得比較窒息,但這個遊戲一進去就會覺得很溫馨。
  • 為啥北京人都不愛去南鑼鼓巷?除了人多,還有這一原因
    問過的朋友當中,都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就如之前的一位教師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背包客的夢,你我也不例外。而去北京天門南廣場看日出,看升旗,想去故宮的天安門緬懷五百年的歷史過往,想去吃一次地道的北京烤鴨,是不少遊客想要的旅行方向,但是很多去過北京這座城市的遊客,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為啥北京人都不愛去南鑼鼓巷。
  • 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他曾一個月減肥近40斤
    孫紅雷是中國內地優秀男演員,在電影,電視劇,綜藝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 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孫漂亮」曾經一個月減肥近40斤。 沒錯,是近40斤。你可能不太相信,但那卻是是他真實的故事。 當時孫紅雷想考中央戲劇學院,但被告知只有表演系音樂劇班還有招生名額。
  • 每個人都該學學怎麼寫故事
    這個世界上會講道理的的人太多了,基本上隨便找一個路人都能跟你講一大堆道理,而會講故事的人,萬裡挑一!為什麼今天突然想起來說「講故事」這個話題呢?因為今天早上我在翻微信讀書的時侯,無意間看到這樣一本書《故事課1:說故事的人最有影響力》,我就是被這個書名吸引到的,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會講故事的人,所以我就想看看這本書到底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