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首都第一家合資西餐廳 馬克西姆見證京城變遷

2020-12-18 大公資訊

圖:寶藍色餐桌與彩畫玻璃顯示出馬克西姆餐廳的奢華

  文:鄭曼玲 圖:譚笑

  海明威曾說過:「巴黎是不散之宴席。」這句話將法國人講究吃的藝術形容得入木三分,而事實上,法國菜也讓無數美食追求者為之著迷。陽春三月,記者探訪京城久負盛名的馬克西姆法國餐廳。作為改革開放後北京「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西餐廳」,開辦於1983年的馬克西姆餐廳總能讓食客們愉悅地把味蕾迷失在法式珍饈中,而它那精緻的壁畫、斑斕的玻璃、剔透的吊燈、極盡奢華浪漫的格調,更常讓人在恍然間衍生時空錯位感,回到國門初開時、鐫刻著一代人青春記憶的美好時光。

  對於巴黎,每個人心中都懷揣著各種奢華、典雅、迷人的想像,而這些幻想幾乎都能在馬克西姆餐廳得到印證。當你穿過那通往餐廳的七拐八彎的迴廊,每走一步,你都會被它驚豔到。楓慄樹葉狀的歐式壁燈,散發出幽暗的光輝,映照著牆上的鎏金藤圖案、臨摹自羅浮宮的裝飾壁畫,以及絢爛繽紛的彩畫玻璃窗。還有那深沉而內斂的桌布上,擺放著的銀燭臺、鮮花、刀叉和酒杯,這般精緻和諧,儼然是19世紀巴黎時尚生活的浮世繪。

  原版複製巴黎古典風

  1893年,一名叫馬克西姆.加雅爾的法國人,在巴黎皇家大街開了一家餐館,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很快這裡便成了巴黎上流社會的「俱樂部」,戴高樂、畢卡索及美國前總統詹森、英國女王等都曾是座上賓。直至1981年,經營不善的馬克西姆餐廳面臨破產,被法國著名設計師皮爾.卡丹以150萬美元買下。意欲打開中國市場的皮爾.卡丹將目光投向北京,選址在天安門東南三公裡處的崇文門開了第一家分店,全部裝潢複製巴黎總店。

  1983年9月26日,北京馬克西姆餐廳開業的消息登上了當天央視《新聞聯播》。在此之前,北京的西餐廳只有莫斯科餐廳、新僑飯店等寥寥幾家,且皆以經營俄式餐品為主,帶著濃重的意識形態印痕。因此,馬克西姆當時被稱為「北京第一家純資本主義性質的西餐廳」。

  為了讓北京初嘗法餐之味,追求原汁原味的馬克西姆委派13位廚師赴法,他們成為「文革」後首批被派往巴黎學習法餐的「留學生」。而當時國內食材供應極為有限,全靠進口,餐廳負責人說,80年代北京每天都有飛機從法國運來上好的牛排原料,接機的只有兩輛車,一輛是馬克西姆的,另一輛是中南海的。

  開業之初的馬克西姆目睹了國門乍開後的中國人,對於「資產階級情調」既好奇又排斥的複雜情緒。當時北京人均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但在馬克西姆吃頓飯卻要兩三百元,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老百姓只是站在門口望而卻步。

  劉先生80年代初在央媒當記者,當時他正籌備著與相戀多年的女友拉埋天窗,便興衝衝地帶著她來到馬克西姆。聽說價格昂貴,劉先生早有準備地帶上三個月工資共100多元,「以為自己很有先見之明,沒料到買單時才發現還差一半錢。」劉先生笑說,「硬生生在女友面前丟了臉。」最後,他只得將女友留在那當「人質」,自己返回單位借款回去「贖人」。

  流光溢彩30年故我

  時過境遷,30餘年後的中國人不再囊中羞澀,這裡的法餐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約會的選擇。初春午後,馬克西姆的上座率有三四成,客人不多亦不少,正好契合這種高格調餐廳靜謐清幽的氛圍。

  從餐前開胃菜開始,餐廳負責人就推薦了馬克西姆標誌性的鵝肝批。肥美的鵝肝在上好的波樂多紅酒中浸泡多時,去掉肝的腥味,然後用繁雜的技法炮製而成,鵝肝細膩柔滑、入口即化,濃濃的香味在舌尖蔓延開來,口感豐富而有層次。牛排用的是小牛的裡脊,鮮嫩多汁,厚重無比,切開後能看到紅色的肉汁,吃起來頗有嚼勁。享用完鵝肝牛排,再來一份甜點,當馬克西姆久負盛名的雪糕在舌間綻放,就好似給這頓饕餮盛宴加上一段完美的結束曲。

  影影綽綽的彩畫玻璃透著斑駁燈光,食客們彷佛置身巴黎皇家大道,時空錯位感讓人恍然。歷經了歲月的考驗,馬克西姆依然故我,成為一種生活藝術和文化標誌,縱使時光飛逝,記憶始終不衰。

  時尚與搖滾在此萌芽

  圖:2003年,香港藝人張國榮(中)與友人在餐廳合影 資料圖片

  馬克西姆滿滿兩面照片牆,見證歲月的流逝和變遷,也隱含著餐廳的格調和人緣。美國前總統布希、英國前首相希思等外國元首,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杜鳴高,法國著名影星阿倫.狄龍等,都將在這裡用餐的好心情定格在照片裡。留影於幽幽長廊的,還有張藝謀、鞏俐的青春臉龐,崔健的引吭高歌,張國榮的風華正茂,每一位都堪稱重量級的代言人。

  三十年前,馬克西姆並不僅僅為中國人提供了血統純正地道的法餐初體驗,某種程度上,它還是激發、推動中國時尚業和搖滾樂萌芽的啟蒙地。馬克西姆的第一任經理宋懷桂畢業於中央美院,在她的打理下,餐廳逐漸變成一個文藝範兒十足的樂土,經常舉辦一些藝術沙龍。張國榮生前每到北京都會抽空到這裡喝上一杯;貝託魯奇拍《末代皇帝》思路不暢,也會來這點杯威士忌;阿倫.狄龍更在這裡度過他的50歲生日;被稱為「中國搖滾之父」的崔健就是在這裡第一次演唱那首成名作《一無所有》。

  在中國人尚未分清何為時尚時,馬克西姆已開始舉辦一些小型的時裝發布會。皮爾.卡丹訓練的第一批中國模特,正是在這裡學會了怎麼用刀叉品嘗西餐……有媒體評價:「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社交禮儀和時尚界、搖滾樂,都是在馬克西姆萌芽的。」

  三十年來,馬克西姆的菜式大致保持不變,而在它門前,曾經川流不息的自行車,卻早已被熙來攘往的高檔轎車所代替。變與不變,盡收眼底。

  「當時卡丹先生力排眾議,大膽地將餐廳帶到北京,不少人都覺得他瘋了,因為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百廢待興,普通百姓對於法餐根本消費不起。」馬克西姆品牌大中華區CEO鄭思褆女士說。

  北京土生土長的江先生對當時情形記憶猶新。他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冬天,他與朋友聚會海聊後,趁著酒酣耳熱的傻勁,提議到新開業的馬克西姆餐廳見識世面。到那一看,洋酒一杯才1元,便各叫了一杯嘗嘗鮮。結帳時丟下兩元就想走,孰料服務員說:標價每杯10元,你們看錯了吧。江先生與朋友搜遍全身也只湊出了13元,「嚇得酒都醒了,最後只得拜託朋友攜款前來救急。」

  繼馬克西姆之後,許多西餐品牌也陸續進入中國,同時本土化西餐連鎖店大量出現。西餐的進入不僅改變了國人傳統的飲食習慣和食品構成,還為國人帶來了西方禮儀文化的啟蒙,用餐時人各一餚、餚各一色,讓中國人體會到社交平等意識及尊重個體自主的生活方式。

  有意思的是,西餐在「改變中國」的同時,亦「被中國改變」。記者走訪北京多家西餐廳發現,本土化西餐更容易被中國消費者接受。甄怡菜館負責人介紹,由西餐演變過來的「黑椒牛排」口味更加貼近消費者,價格便宜,已經成為店裡招牌菜。鬥牛士西餐廳負責人也表示,現在大打「全熟」牌,改良的牛排大受消費者青睞。不僅如此,西式甜品也開始選用雪蛤、燕窩等中式材料。

  「老莫」:紅旗下的俄式美食

  說起北京的老牌西餐廳,就不得不提到有60餘年悠長歷史的莫斯科餐廳,老北京人都親切地稱之為「老莫」。

  從北京展覽館西側的小路右拐就是莫斯科餐廳,高達七米的屋頂,華麗鍍金的大吊燈,四個青銅柱子上雕鏤著繁複的花紋,華貴高雅、氣勢恢宏,穿著紅色民族服裝的俄羅斯姑娘在座位間遊走,高唱著《喀秋莎》,處處充滿著異域情調。

  1954年,餐廳請來了蘇聯大師級廚師,餐廳門衛都是從軍區部隊調來,上級部門還特別給餐廳的男服務員發毛料褲子、髮蠟、皮鞋,女服務員則額外發放香水,幾乎是高人一等的「特供生活」。

  和「老莫」相關的名人政要不勝枚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以及赫魯雪夫、末代皇帝溥儀、班禪額爾德尼、國學大師季羨林……餐廳當時憑券供應,能夠獲得餐券的都非等閒之輩。

  不過,與政治過於接近,也使得「老莫」難以避免地在歷史浪潮中跌宕起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莫斯科餐廳開始一段特殊的中餐經營史,菜譜換成了燒茄子、西紅柿雞蛋等。北京市民秦大同還記得,1968年為躲避抄家、揪鬥,父母帶著他四處藏匿,剛好看到「老莫」重新開張,父母鋌而走險,冒著「被人認出揪走」的危險決定吃一頓。他們也一邊吃著蛋炒飯,一邊在心底悄悄哼唱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很多老北京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都與「老莫」息息相關。1955年,穆先生用攢了3個月的錢請女朋友在「老莫」吃飯,他唱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向女朋友求婚。結婚30周年,穆先生帶著妻子第二次來到「老莫」吃同樣的菜。舉起酒杯時,妻子的淚水伴著穆先生《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歌聲流了下來。

  2009年以後,「老莫」回到1954年開業時原汁原味的風格,一直保留至今。

大公報4月1日  A19版

相關焦點

  • 揭秘改革開放後首家合資西餐廳 開業登《新聞聯播》
    這家餐廳憑啥開業就上《新聞聯播》   揭秘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家合資西餐廳」的33年曆程   1983年開業時,原樣從羅浮宮複製的裸女壁畫差點讓餐廳沒能如期開業,為此只好請人畫上了衣服;張國榮去世前的最後一個跨年夜在此度過,如今常有粉絲前來尋訪……北京晨報記者獲悉,作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西餐廳
  • 中國經貿文化網走進徽鎮小廚 探訪京城徽菜第一家
    中國經貿文化網走進徽鎮小廚探訪京城徽菜第一家經貿文化快訊柬埔寨電 2018年11月19日下午,由中國經貿文化網牽頭,中國網、中國新聞網等媒體支持的走進人稱」京城徽菜第一家「的徽鎮小廚十裡河店,拜訪了北京尤先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尤裡、總經理尤剛兩兄弟和吳士進、楊業輝等董事
  • 小資情調的北京,哪些西餐廳最適宜情侶約會?
    一些西餐廳一改過去高大上的作風,為了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還推出了適合情侶、閨蜜們約會的小套餐,主食、配酒、飲料、點心、果盤,都設計得的新穎獨到,去西式風格的餐廳吃簡餐的年輕人,漸漸超過了去傳統餐廳吃飯人數。下面我們推薦更適合年輕人胃口的特色西餐廳1)福樓法餐廳北京福樓法餐廳是一家主要做法國菜的餐廳,全球擁有超過300家餐廳。
  • 首都電影院80周年見證中國電影歷史 從黑白到3D的變遷
    1950年,周總理親自為影院定名為「首都電影院」,並由郭沫若題寫院名。1957年,前蘇聯電影《革命的前奏》引進,周總理要求文化部和中影公司引進寬銀幕來保證影片的播放,於是中國向法國訂購了寬銀幕,首都電影院成為中國首家寬銀幕電影院,並舉辦了《革命的前奏》首映禮。1984年,首都電影院進行升級改造,中國第一家光學立體聲電影院就此誕生。
  • 廣州第一家西餐廳開於清朝,現在還開著
    事關這裡不僅是廣州第一家音樂西餐廳,吸引了無數名人大腕前來用餐;更是不少市民的集體回憶,很多人家裡從爺爺奶奶那一輩開始,就已經和太平館結下了緣分。那這家老字號有著怎樣的故事?  記者 陳宇明  「據了解, 太平館創立於清光緒十一年間,距今有132年的歷史,是廣州第一家西餐廳,在這裡不但可以吃到太平館傳統的六大名菜,欣賞到廣東傳統西關茶樓的建築特色,還可以聆聽廣州這座城市發展和變遷的歷史
  • 搜羅京城好吃別致的西餐廳(圖)
    這個時候,不如約上一位漂亮的姑娘,找一家好的西餐廳改改口味,在平淡的生活裡吃出一些新鮮感。而且還有兩個星期就要到七夕節啦!紅酒牛排配佳人,約會絕對妥妥的,沒錯,這次小編就要為大家介紹幾處藏在京城裡的好吃又划算的西餐廳。
  • 馬克西姆推出「聖誕馬槽」法式狂歡夜(圖)
    北京馬克西姆餐廳今年主打的「聖誕馬槽」狂歡夜,不但真實還原聖嬰誕生的場景,也讓我們體味一下法式聖誕的浪漫與溫馨。  相傳耶穌是在雪夜誕生在馬槽旁的。所以在西方聖誕節,任何一座天主教堂內都用紙搭建假山和馬槽。人們在大唱頌讚耶穌的聖誕歌之後,必須開懷暢飲美酒,也由此拉開聖誕節狂歡的序幕。
  • 肯德基30年後見證飲食新變遷 近5年開店速度放緩
    王偉說,還沒有肯德基的時候,北京人吃西餐只能去馬克西姆餐廳,或者是新僑,在很多人看來簡直就是「高不可攀」,突然出來一個十幾塊錢就能吃飽的「美式炸雞」,所以他也很幸福地被爸爸媽媽帶去吃了一頓「西餐」,吃完後還與門口的肯德基上校合了影。  「那個時候,並不是所有北京孩子都有錢吃肯德基。」王偉說,就此,他總是要時不時地「生回病」,而且「去完肯德基,病就好了。」
  • 探訪廣西古城西林:秦漢時期句町古國的首都
    簡介:  【解說】在雲南、貴中和廣西三省區的結合部,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古城——百色市西林縣,它是幾千年前句町古國的首都中心。10月17日—10月18日,西林縣舉行享受自治縣待遇20周年慶祝活動,記者前往探訪。  【解說】慶祝活動通過文藝匯演和攝影書畫展的方式,向外展示了西林20年來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 又一家家居賣場告別,「京城高新建材第一家」月底閉店
    位於北二環、有「京城高新建材第一家」美譽之稱的北京建材經貿大廈,您聽說過麼?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21日探訪獲悉,於1994年開業的北京建材經貿大廈宣布將於12月31日正式閉店,又一家傳統家居賣場要告別了。
  • 從馬克西姆當年辭演《鋼琴家》,分析好萊塢對於藝術家的態度
    馬克西姆是現在關注流行文化的觀眾們,比較熟悉的一位鋼琴家了。雖然他從事的是古典藝術領域,但他的風格比較流行化,更為關鍵的是他長得很帥氣,所以關於馬克西姆能否進軍影壇的討論,一直沒有停過。其實馬克西姆還真的有這樣的機會,02年上映的《鋼琴家》很多影迷們都看過,憑藉著那部影片,阿德裡安·布勞迪一下子躍居了好萊塢一線演員。然而《鋼琴家》一開始是希望馬克西姆來主演的,可惜被這位真正的鋼琴家拒絕了。我們就從馬克西姆當年辭演《鋼琴家》,分析好萊塢對於藝術家的態度。
  • 京城初冬好時光的8個提案
    古北水鎮上有幾家不錯的溫泉館,品質和管理都比較有保障,泡個湯舒緩一下身體,然後在小鎮上散散步、看看表演、嘗嘗小吃,度過一個愜意的周末。 繞著村裡的小路四處閒逛,半山腰的位置有一處明顯霸氣一些的宅院,就是原來村裡地主家的院子。
  • 探訪孟家拉國首都皮革工廠 工人給皮革噴漆
    探訪孟家拉國首都皮革工廠 工人給皮革噴漆
  • 記者探訪上海地鐵博物館 交通變遷見證城市巨變
    中國江蘇網訊 長三角新媒體聯合報導組記者羅鵬6月6日報導:當1863年世界第一條地鐵在英國倫敦開通運營時,可能多數人不曾想到,這個在地下呼嘯飛馳的「大傢伙」,如今正成為城市交通的「血脈」,承載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使命。
  • 七夕美食計劃:京城獨一份擁有室內旋轉木馬的主題西餐廳
    所幸,我在三裡屯發現一家擁有室內旋轉木馬的主題西餐廳,號稱京城獨一份,它名叫MustGuette紅郵筒餐廳。對於我這樣擁有少女心的吃貨來說,真是一大福音。來到三裡屯的時候是傍晚,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本以為工作日造訪餐廳人不會太多,沒想到還是等了半小時之久,可見餐廳生意的火爆,不少人都是衝著明星鹿晗曾經光臨這一噱頭,前來一探究竟。
  • 典角村「五代房」:見證西藏阿里「邊境第一村」變遷
    近年來,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以「藏西中心·黨建先鋒」品牌創建為總目標,以黨的建設統籌各項工作,積極建設、打造「邊境第一村」,讓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紅火。1984年之前用石頭壘起的「第一代」簡易房,1990年成立行政村時修建的「第二代」土木結構房屋,2006年修建的「第三代」安居房,2012年修建的「第四代」鋼筋混凝結構兩層獨家獨院,今年群眾即將入住的「第五代」新居,讓我們看到了阿里「邊境第一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了邊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廣州女子打卡廣州第一家西餐廳,稱味道很一般
    廣州第一家西餐廳,太平館的門面。 說起廣州第一家西餐廳,老廣們可能都不陌生。那就是位于越秀區北京路的太平館!這裡不但歷史悠久,還吸引了無數名人大腕前來用餐;更有不少人到此吃情懷。米奇林稱,自己和朋友就是聽說了這樣的情懷,所以決定一試。
  • 故宮是皇權威嚴的象徵,也見證了中華數百年歷史的更替變遷!
    自元代建都京城,故宮就成為歷代皇權威嚴的象徵,也見證了中華數百年歷史的更替變遷。聽人說,每周六晚上故宮角樓都會亮燈,一直想去拍幾張夕陽下、華燈初放的夜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