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發現了一千年分裂一次的細胞,也發現了缺乏睡眠致死的根源不在...

2021-01-08 騰訊網

雖說研究新型冠狀病毒仍是重中之重,2020年生物學家也有其他重要發現:

例如更深入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個體性如何界定,以及為什麼缺乏睡眠會帶來諸多危害……

如果要選出2020年生命科學界首屈一指的大事件,那麼毫無疑問,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地位無可撼動。

據統計,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確診病例已超過7800萬,死亡病例高達170多萬,對經濟造成重創的同時,幾乎徹底取消了公共場所聚會和社交活動,迫使人們改變了工作和學習的模式,連戴口罩都成了一項政治規定。

諸如「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以及「氣溶膠傳播(aerosol transmission)」之類的流行病學概念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常備話題。

儘管形勢嚴峻,科學界也在迎難而上。其中大量研究聚焦於新型冠狀病毒和其他病毒,或者個體免疫系統如何應對病原體的侵襲。

新型冠狀病毒

圖源:ISGlobal

在疫情大流行初期,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知之甚少,對其有限的了解,基本來自於動物所攜帶其他冠狀病毒的經驗,以及與愛滋病和伊波拉病毒的類比。

但是現在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迅速增加,許多研究都著眼於病毒表面的蛋白質「突起」,認為這一「突起」可作為疫苗的潛在靶點。

新冠病毒的疫苗開發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快的進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先前大量研究的鋪墊。

至於其他的科技前沿,同樣碩果頗豐。

事實證明,「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人工神經網絡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即便大腦的運算複雜度依然遠超科學家想像);

微生物學家驚訝地發現,大洋底部玄武巖(basalt)中存在壽命超過一億年的細胞

另外,如果你因近期新聞報導的種種事件而缺乏睡眠,科學終於搞清楚了為什麼這對你的健康十分有害。

應對新冠大流行

群眾排隊等候進行核酸檢測

圖源:Reuters/Adnan Abidi

隨著COVID-19席捲全球,政客、公共衛生官員以及媒體記者都忙得不可開交,關於疫情會變得多麼嚴重,社會與個人如何防治等問題層出不窮。

在新冠大流行初期,一些人把希望過分寄托在部分人群可能對病毒具有更高的天然抵抗力,或者群體免疫可以在無需疫苗情況下控制病毒傳播。

但事實證明,古老的隔離法(包括保持社交距離),以及針對病原體研發疫苗還是無法替代的手段。

一些研究人員堅信,研發疫苗始終是應對未來可能出現流行病的不二法門。

面對創紀錄的死亡人數,關於COVID-19的研究雖然無法起到慰藉作用,但能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基因構成對於病害嚴重度(disease severity)的影響,並對人體免疫系統遭忽視的地方給予關注。

了解大腦的運算力

即便是神經元樹枝狀的臂膀,

似乎都具備處理信息的能力

圖源:Imre Vida

人們常把大腦稱為天然計算機(organic computer),但若從細節上衡量對比,這個比喻則相差甚遠。

數字計算機通過數以億計簡單的「開與關」傳感器來實現運算,而大腦所依靠的類似結構,則是數量高達千億的神經元

經科學不斷證實,神經元本身是極其複雜。

研究人員逐步認識到,即便是神經元樹枝狀的臂膀,似乎都具備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也就意味著每個神經元都是一臺獨立運行的計算機。

但把計算機與大腦類比也有用武之地,當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人工智慧神經網絡處理感知類問題時,與大腦組織結構相似者往往表現更出色。

這兩種運算系統似乎最終在運算結論上殊途同歸,這或許意味著,深度學習網絡作為有力工具對於解碼大腦奧秘的意義日漸凸顯。

睡眠為何如此重要

一旦剝奪了睡眠,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殞命

圖源:Corey Brickleyfor Quanta Magazine

「睡眠…把紛亂的憂慮編織如初。」 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麥克白如是說。

這段描述實際上微妙觸及了睡眠的重要性,一旦剝奪了睡眠,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殞命。

超過一個世紀的孜孜探索和研究都無法解釋為何缺乏睡眠會如此致命。

今年,人們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出乎意料的是,問題不出在大腦,竟是內臟

研究人員用果蠅進行實驗,發現缺乏睡眠導致果蠅腸內產生大量自由基(free radicals),繼而導致果蠅體內出現一系列其他問題。

有意思的是,抗氧化劑幫助果蠅避免了缺乏睡眠招致的身體損傷,甚至減少了果蠅對睡眠的需求。但這種治療手段還尚未成熟,用於人體還為時過早。

基因的源頭與盡頭

生物體在進行複雜進化時會撇棄一些基因

圖源:Crispe for Quanta Magazine

偶發的基因突變和DNA複製為舊基因帶來了變化,但數十年來,生物學家對新基因究竟如何進化和獲取新功能始終一知半解。

許多科學家至今仍持懷疑態度,高等生命如此複雜,這種進化究竟是否可能存在?

然而,近期的研究有了震撼發現,新基因的確是按部就班地進化而來,而且是來自被人們一度戲稱為「垃圾DNA」的染色體。

除此之外,這些新基因似乎與那些攸關生存的舊基因同樣不可或缺,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這是因為不同物種間和有機體內部不斷相互競爭的結果,使得舊基因的用途瀕臨淘汰。

奇怪的是,多餘的基因並不一定會使生物有機體變得更加複雜:事實上,研究發現,縱觀許多物種的世系來看,生物有機體在進行複雜進化時會撇棄一些基因。

生物的個體性與共生性

生物有機體在個體上表現出的獨特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基因排列組合以及自然環境的協同影響

圖源:TamasTuzes-Katai, Bianca Ackerman, Nikolas Noonan

個體性(Individuality)是生物學上一個比較模糊籠統的概念,因為諸多生物有機體(living organisms)的生存都高度相互依賴。

舉例來說,一個螞蟻的群落,究竟是該視為由一隻只螞蟻個體組成的生態社會,還是該視為一個具有特定共性的生物集合體?

不論如何,2020年科學家對生物共存與個體性的平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信息理論的支持下,研究人員找到了界定生物有機體個體性程度(degrees of individuality)的客觀標準。

生物進化學家了解到,木蟻(carpenter ants)及寄生在其腸胃中的細菌存在密切的共生關係長達5100多萬年之久。

而另一方面,研究人員也發現有些動物並不需要某種微生物永久地寄生在其體內。

同時,科學家們在研究黏液變形蟲後發現,單細胞生物看似形單影隻,與同伴的生活節奏不協調,但卻能為有利於整個群體的特殊目的發揮作用。

生物有機體在個體上表現出的獨特性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基因排列組合以及自然環境的協同影響,即先天和後天的雙重塑造

但生物學家愈加發現,統計學意義上隨機發生的變化,或者叫「雜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種「雜音」作為促成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助力,促進了進化的發展。

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仍有生命存在

有些細胞的生命活動處於異常的靜止狀態,只需攝取極低的能量來維持生命

圖源:Emma Keeler, Geology and GeophysicsDepartment,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微生物能在「水深火熱」的地下世界興旺繁殖,既可以在沸騰熾熱的溫泉中,也在大洋深底的沉積巖下。

這一發現使得科學家們對在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或者月球上發現生命抱有希望。

今年,活細胞又一次在被認為絕不宜居的地段露面,再次顯明了生命可以如此頑強。

科學家們從玄武巖內部提取了活細胞,這些細胞已經上億年無法獲取陽光和養分。它們的生活節奏極其緩慢,可能一千年才分裂一次

進一步研究發現,有些細胞的生命活動處於異常的靜止狀態,只需攝取極低的能量來維持生命。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和生物的自然科學,包括物理結構、化學過程、分子相互作用、生理機制、發展和進化……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每一天,隨著新技術的突破和知識的進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發生變化,都為生物學的研究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

2020年,我們在理解生命的基本過程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一些基本問題仍未解決:分子是如何聚集在一起形成第一個細胞,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人衰老的根本原因……

未來,我們仍在努力,破解生命的奧秘。也許生物學給予我們最激勵人心的啟迪,就是告訴我們「生命不止,自強不息」。

參考: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quantas-year-in-biology-2020-2020122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ology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譯 | Gabrielle

版面 | 顧天紅

互動話題:感謝你的在看、轉發、評論,你對哪方面的生物學最感興趣?

每周評論區,被zan最多的評論者,將獲得造就送出的書籍一本。

相關焦點

  • 發現細胞分裂中收縮環作用機理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路德維格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表示,在一項旨在促進癌症治療效果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收縮環的作用機理。研究顯示,收縮環的作用是細胞分裂的一個重要步驟,它使得母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
  • 研究發現卵細胞減數分裂新機制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和Ludwig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者發現了有性生殖生物細胞減數分裂生成生殖細胞的一種新的特殊機制。
  • 一百多年來睡眠研究都找錯了方向?新研究發現這類細胞也很重要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助理 Ashley Ingiosi 說:「我們對睡眠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神經元。」她解釋說,神經元通過可以通過電信號進行交流,而這些電信號很容易被腦電圖(EEG)捕獲到。而星形膠質細胞是一種與神經元相互作用的神經膠質細胞,它不使用電信號,而是使用一種稱為鈣信號的過程來控制其活動。
  • 果蠅睡眠時間和小孩相仿 科學家發現相關基因
    參考消息網6月20日報導 外媒稱,科學家發現控制睡眠的基因,這是針對果蠅的研究,但是對我們人類也有啟迪意義。據美國《時代》周刊網站6月18日報導,研究發現,果蠅的睡眠時間大約和小孩差不多。雄蠅每天需要約12小時睡眠,雌蠅則每天需要約10小時睡眠。
  • 趨利避害竟是細胞分裂的「天性」
    人體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細胞分裂。細胞分裂通常包括細胞核分裂和細胞質分裂兩部分,母細胞會在核分裂過程中將遺傳物質傳遞給子細胞,維持生命遺傳信息的延續。在中學教科書裡,這一過程被描述為「平均分配」。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應頌敏教授、沈華浩教授團隊最新發現,高等動植物在細胞分裂時存在染色體「分配不均」的現象,帶有DNA損傷的染色體會去往同個子代細胞,以保證另一個子代細胞的健康,前者伴有明顯的DNA損傷修復反應。研究人員還發現,ATR/CHK1信號通路對損傷染色體的非隨機分配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
  • 發現細胞內有摩擦力,有絲分裂紡錘體,分裂過程中將染色體拉開!
    研究人員為,細胞使用這種縮放不僅是為了穩定細胞結構,也是為了控制它們的大小。這些新的發現對於理解細胞結構的動力學很重要,比如有絲分裂紡錘體,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將染色體拉開。 許多細胞結構由由馬達蛋白和非馬達蛋白交聯的長絲組成,這些所謂的細胞骨架結構不僅使細胞具有機械穩定性,而且使它們能夠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穿過表面並將染色體拉開。
  •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發現歷程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發現歷程19世紀的最後25年,許多生物學家對細胞分裂和受精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875年赫特維奇(O.Hertwig, 1849—1922 )在觀察海膽卵的受精作用時,發現精核和卵核的融合,從而開創了實驗細胞學這一領域。弗萊明(W.
  • 為什麼缺乏睡眠會導致死亡?
    想必很多人都有過睡眠不足的經歷,缺乏睡眠的一些初級症狀有疲勞、困頓,難以集中注意力,甚至還可能出現易怒、呆滯等等。還有一部分經歷了長期睡眠剝奪的人,甚至會遭遇包括迷失方向、偏執和幻覺等問題。據不完全統計,長期的睡眠不足與心臟病、II型糖尿病、癌症、肥胖、抑鬱症等許多疾病有關。
  • 科普閒談|破解謎團:B淋巴細胞發現50年!
    但是,免疫學家不知道的是,產生抗體的淋巴細胞和參與排異反應的淋巴細胞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 在這個背景下,身為兒科醫生和臨床免疫學家的庫珀進行了一系列臨床觀察,為兩種淋巴細胞的存在提供了早期線索。以一種X染色體相關疾病、維斯科特-奧爾德裡奇症候群為例,病人會因為免疫缺陷而發生嚴重的病毒性皰疹病變,但他們體內的抗體水平卻很高。
  • 細胞雜誌:為什麼長時間不睡覺會被「困死」?
    睡眠不足可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怒,長時間睡眠剝奪可導致迷失方向、偏執和幻覺——那麼,睡眠嚴重不足會導致死亡嗎?《細胞》雜誌6月3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睡眠不足,動物腸道內可累積大量的活性氧,導致過早死亡。英國皇家醫學科學院,布拉瓦茨尼克研究所的神經生物學副教授Dragana Rogulja介紹,1983年,芝加哥曾有一項研究發現,完全缺乏睡眠可導致老鼠死亡。
  • Cell:長期睡眠不足致死,問題在於腸道
    睡眠不足的症狀,想必大家都熟悉,疲倦乏力、注意力難以集中、健忘、易怒等等。 長期睡眠不足是致命的。早在1983年,美國芝加哥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了一項研究表明,完全缺乏睡眠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死亡。然而,幾十年過去了,一個核心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為什麼動物不睡覺會死?
  • 肌動蛋白絲控制植物細胞分裂時結構的形狀
    上圖和下圖的在分裂結束時間有所不同,因為當肌動蛋白絲被破壞時,細胞板的膨脹逐漸減慢。圖片:Takumi Higaki副教授日本熊本大學(Kumamoto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小組使用顯微視頻分析技術,對植物細胞分裂的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生殖細胞的形成——減數分裂
    一、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 細胞增殖是細胞重要的生命活動,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1)單細胞生物:通過細胞的增殖而繁衍。 (2)多細胞生物:從受精卵開始,要進行細胞的增殖和分化逐漸發育成個體。
  • 細胞骨架與有絲分裂
    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細胞骨架在細胞分裂中所起作用仍存有疑問,如紡錘絲如何控制染色體在不同分裂時期的行為、有絲分裂末期細胞胞質分裂與何因素有關等。1細胞骨架的組成及功能概述細胞骨架是貫穿在整個細胞質中,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網狀結構#這些蛋白質纖維可分為3類,分別是微管、微絲和中間絲(表1)。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1,專家點評Neuron | 鄭斯卡團隊揭示微小外顯子microexon介導長壽神經元抗凋亡的特異性機制來源:BioArt目前,在神經系統疾病和致死性損傷中對如何激活神經元凋亡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對如何抑制神經元凋亡研究有限,分子機制也尚不明確
  • 骨骼肌幹細胞中發現新蛋白質分子
    > 為應用骨骼肌幹細胞治療肌肉萎縮症帶來希望
  • ...科學家發現睡眠剝奪會導致腸道內活性氧積累進而誘發過早死亡!
    研究者發現,果蠅可以通過物理搖晃來入睡,因此他們通過對果蠅進行遺傳工程化修飾來使其大腦特定的神經元中能表達一種熱敏蛋白,這種蛋白的活性會抑制睡眠,當果蠅被置於29攝氏度(84華氏度)的環境中時,該蛋白會誘發神經元保持活性,從而阻斷果蠅的睡眠。在經過10天的溫度誘導睡眠剝奪後,果蠅的死亡率激增,直到20天時果蠅全部死亡,在相同的環境狀況下,睡眠正常的對照果蠅就能夠存活40天左右。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在降低了線粒體數目的細胞內改變hnRNPA2活性,進一步研究該蛋白在線粒體-細胞核交流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他們發現hnRNPA2能夠激活細胞核內應激相關基因的啟動子。進一步研究揭示hnRNPA2能夠通過在組蛋白上添加乙醯輔酶A 基團(乙醯化)開啟基因的表達。組蛋白的乙醯化修飾能夠幫助解開緊密包裝的染色質,讓轉錄過程進行得更加容易。
  • 《分裂細胞:黑名單》IGN評測全翻譯
    作為一款AAA級遊戲作品,《細胞分裂6》理應擁有令人過目難忘的遊戲畫面,但從IGN的體驗來看事實並非這樣,除了PC版下的DirectX 11能夠為遊戲帶來更多畫面特效之外,整部遊戲在畫面方面並不驚豔。  遊戲過場動畫中配角人物在外形細節處理方面不夠用心,包括外貌、頭髮以及臉部在內都與主角形成鮮明的對比。
  •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細胞分裂
    更多高考各科複習內容:http://gaokao.xdf.cn/list_1019_1.html   細胞增殖是生物的重要生命特徵。細胞以分裂方式增殖,通過它,單細胞生物能產生後代,多細胞生物則可以由一個受精卵經過分裂和分化,最終發育為一個多細胞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