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與人相似的衰老基因
英國科學家在果蠅中發現與人相似的衰老基因 2008年05月14日 09: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表評論 英國牛津大學和開放大學的研究者在果蠅中發現一種與人類衰老基因
-
日本科學家發現果蠅有「怕熱基因」
新華網東京3月27日電(記者錢錚)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27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以果蠅為對象的實驗中發現,果蠅身上一個基因活性下降會使它們怕熱。 據日本媒體27日報導,京都大學教授梅田真鄉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究果蠅基因,發現果蠅體內一個名為「DmDG」的基因活性一旦下降,果蠅就會「怕熱」,從而喜歡向溫度更低的地方轉移,其喜好的環境溫度要比正常情況下低5攝氏度。 梅田真鄉等人推測,「DmDG」基因可能與果蠅的代謝功能相關。這個基因活性下降後,果蠅體內能量代謝就會活躍,於是就會更喜歡低溫環境。
-
科學家發現新果蠅物種
新華社倫敦7月30日電 (記者曹麗君)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通過自然雜交形成的新果蠅物種,鑑於果蠅的生長特點,他們推測由雜交產生新物種可能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此前,科學家一直認為,大部分新物種的產生都是從現有物種中分化而來的。
-
科學家發現果蠅視覺細胞
作者: 郭鯤來源: 本報訊(記者郭鯤)果蠅雖然個子很小,但卻有個複雜的大腦,我國科學家使用基因技術,通過訓練果蠅記憶不同的圖片畫面,首次發現了支持果蠅視覺記憶的神經細胞。該項成果已經發表在上周的《自然》雜誌上。 這項試驗是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力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與國外科學家合作共同完成的。
-
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原標題: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深圳科學家通過果蠅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5月28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在深圳先進院腦科學實驗室,放著一臺電飯煲。
-
科普:果蠅打架 基因作怪
新華網華盛頓11月21日電人類個體之間的敵對行為有生物學基礎,對小小果蠅來說,個體之間的敵對或暴力行為的表現方式也存在深層次的基因源頭——控制它們這些行為的基因之一是被戲稱為「無結果」(fruitless)的基因。 「無結果」基因因在雄性果蠅求偶過程中扮演的作用而為研究人員所熟知,但它在果蠅打架過程中也扮演了某種角色。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後,他們發現這些果蠅是通過睡眠來適應無飛狀態的。
-
科學家基因編輯設計 "超級果蠅",對有毒植物產生抗性
北京時間10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在基因編輯領域獲得了重大進展,他們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對有毒植物產生抗性的「超級果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將果蠅幼蛆賦予黑脈金斑蝶(以馬利筋為食的一種蝶類)的特性,他們的努力被認為是人類首次對動物進行基因改良,使其倖存於完全不同的環境,同時食物和掠食者也發生了改變。
-
發現果蠅有「怕熱基因」
發現果蠅有
-
為了研究睡眠極限,這些果蠅做出了犧牲!
我們首先需要將睡眠和休息區分開。睡眠是一種與神經相關的行為,據科學研究稱,這種神經行為一般還需要中樞神經的參與。那麼,從動物學分類的角度來說,那些不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動物就不在睡眠討論的範疇。休息一般指身體進入放鬆狀態,減輕自身疲勞,恢復精力和體力的過程。
-
果蠅基因的發現為老年人聽力治療打開了新的大門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幾組調節基因,它們負責保持健康的聽力。這項在果蠅身上進行的研究,可能會對人類因年齡引起的聽力損失(ARHL)進行治療。利用先進的生物力學、神經生理學和行為技術,研究人員發現,果蠅的觸角耳朵也顯示出ARHL,幾乎所有的敏感聽力指標在50天後開始下降。
-
研究果蠅能得諾貝爾獎
本報北京9月7日電(記者齊芳)在「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演講時,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力說:「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研究果蠅能夠得諾貝爾獎。」作為研究員,劉力主要從事視覺學習和記憶等認識過程的細胞分子基礎研究。
-
浙大一項果蠅研究 探討未來人類實現睡眠2小時,精神一整天
使得這成為睡眠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百人計劃郭方研究員,以果蠅為模式生物,鑑定出其腦中的背側晝夜節律神經元APDN1往睡眠穩態中心-橢球體EB-R2投射的神經迴路,並將相關成果發表在知名期刊《神經元》(Neuron)上。研究揭示了該神經迴路決定睡眠和覺醒水平的作用機制,為闡述晝夜節律迴路和睡眠迴路的連接機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驗依據。
-
微小果蠅解答人類生命的大問題:時間如何對生命產生影響
黑腹果蠅的眼睛顏色突變,紅色為野生型,白色眼睛的基因與性相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通常只有在刷水果盤的時候才會注意到這些微不足道的昆蟲,而它們或許是現代科學中一些最偉大發現的關鍵所在
-
長期睡眠不足早逝的原因找到了!哈佛科學家發現與腸道中一種活性氧...
我們看到的是,每次我們可以中和腸道中的ROS,我們就可以拯救果蠅。」 羅古爾加說。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睡眠。睡眠似乎是生命的基礎,但在許多方面仍是一個神秘的現象。幾乎所有已知的動物都在睡覺或表現出某種形式的嗜睡行為。沒有足夠的睡眠,嚴重的後果接踵而來。對人類來說,長期睡眠不足與心臟病、2型糖尿病、癌症、肥胖、抑鬱和許多其它疾病有關。
-
Science:發現果蠅具有「怕熱基因」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27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以果蠅為對象的實驗中發現,果蠅身上一個基因活性下降會使它們怕熱。據日本媒體27日報導,京都大學教授梅田真鄉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究果蠅基因,發現果蠅體內一個名為「DmDG」的基因活性一旦下降,果蠅就會「怕熱」,從而喜歡向溫度更低的地方轉移,其喜好的環境溫度要比正常情況下低5攝氏度。梅田真鄉等人推測,「DmDG」基因可能與果蠅的代謝功能相關。這個基因活性下降後,果蠅體內能量代謝就會活躍,於是就會更喜歡低溫環境。
-
拯救人類睡眠的密碼藏在果蠅的身體裡
而果蠅的睡眠特點和體內的一些最關鍵基因,和人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基於果蠅的這項研究,將對改善人類睡眠有新的啟發。 得過五次諾獎的果蠅家族 郭方的研究是從果蠅開始的。 他的導師,布蘭迪斯大學的Michael Rosbash教授,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與Jeffrey Hall和Michael Young兩位教授共同獲得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醫學獎。他們的研究對象,也是果蠅。 Rosbash教授獲獎後,郭方和課題組的同仁為老闆準備了一個蛋糕,奶油頂上趴著一隻果蠅,人類寫著賀詞:這是果蠅的大日子!
-
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本澤(Seymour Benzer)的研究,用三十年時間探索生物鐘奧秘,終於揭開其神秘面紗,找到了操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在他們之前,西摩?本澤曾在果蠅身上發現一個基因,它經過變異,可以將果蠅的生物鐘調快、調慢,甚至關閉。雖然這未解釋生物鐘如何運作,但踏出關鍵一步。在西摩啟發下,本屆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三位獲獎者利用基因變異果蠅,做了一些開創性實驗。
-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研究發現果蠅也有思考能力 不會衝動採取行動 2014-05-27 16:23:29不過牛津大學的神經學家的一項研究將顛覆我們傳統的認識:果蠅也是會思考的。 據外國媒體報導,權威的《科學》雜誌在5月23日刊發的一篇文章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在遇到艱難的選擇時也會「三思而後行」。這項新發現是由牛津大學神經迴路和行為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獲得的。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果蠅分辨兩種不同的味道,此前研究人員通過條件反射訓練讓果蠅躲避兩種氣味之中的一種。
-
果蠅立功了!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
他說道:「我穿著睡衣和妻子坐在這裡,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一刻。我還沒來得及和我的同事分享,甚至來不及喝一杯咖啡。」大會還沒有聯繫上Michael Young教授。不過,開創生物鐘基因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的Seymour Benzer教授和Ronald Konopka教授於2007年和2015年相繼去世。他們兩位是第一個發現生物鐘基因period(簡稱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