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果蠅解答人類生命的大問題:時間如何對生命產生影響

2020-12-20 科技快報網
腐爛香蕉上的黑腹果蠅
  實驗室培養基上的黑腹果蠅,拍攝於奧地利分子病理學研究所VDRC中心(Vienna Drosophila RNAi Center)
黑腹果蠅的眼睛顏色突變,紅色為野生型,白色眼睛的基因與性相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我們通常只有在刷水果盤的時候才會注意到這些微不足道的昆蟲,而它們或許是現代科學中一些最偉大發現的關鍵所在。

  科學家對黑腹果蠅(學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研究歷史已經超過一百年。當你家裡有水果開始腐爛時,它們就會立刻出現,提醒你是時候做些清理了。不過在科學上,果蠅是研究時間對生命如何產生影響的絕好材料,因為它們的生活周期如此之快,使科學家可以用它們來研究多個世代的變化,這在人類身上是不可能的。

  黑腹果蠅的培養成本十分低廉,而且繁殖快速。在室溫下,一隻雌性果蠅一生中能夠每天產下30到50枚卵,而且它們的繁殖周期非常短,通常只有8到14天,只需3到4周就能成為祖父母。在個體大小只有3毫米的情況下,實驗室可以同時培養數百萬隻黑腹果蠅。它們以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為食,通常是麥片或酵母提取物。

研究者安妮·馮·菲利普斯伯恩博士正在實驗室中挑選黑腹果蠅
桃子上的果蠅

  1933年,託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因為對果蠅遺傳突變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的研究解釋了果蠅如何獲得白眼突變而非紅眼突變的過程。他的研究引出了一個理論,即由DNA組成的基因位於染色體上,而染色體可以傳遞給後代。這一發現為基因傳遞和現代遺傳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自此之後,利用果蠅進行的研究在1946年、1995年和2011年一共造就了5位諾貝爾獎得主。如今,有關人類發育、行為、衰老和演化的研究都建立在果蠅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它們的研究越多,就會發現它們與人類越相似:75%的人類疾病基因在黑腹果蠅身上都有可識別的對應基因。

  果蠅有4對染色體,大約14000個基因。相比之下,人類大約有22500個基因,酵母菌約有5800個基因。我們與果蠅之間的相似性要比以往想像的更高。這種遺傳上的相對接近意味著,在果蠅身上進行的實驗可以為科學家提供有效的參考。我們讓果蠅喝醉,以研究酒精上癮;我們研究它們的睡眠,以及它們如何受到咖啡的影響。我們已經知道,較老的果蠅睡得更少。「時差基因」最早就是在果蠅身上發現的,現在我們知道,人類也有這一基因。

研究者對黑腹果蠅的遺傳學進行了深入研究
展現果蠅突變的暗視場顯微照片

  全世界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利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甚至在地球之外的實驗也有它們的身影。果蠅是首批進入太空的動物之一,在國際空間站上甚至有一個永久的果蠅實驗室,用於研究太空人為什麼在太空中更容易生病等問題。

  那麼,如果在基因上如此接近,那我們為什麼與果蠅甚至酵母有那麼多的不同呢?英國發育遺傳學家彼得·勞倫斯(Peter Lawrence)將這一現象形容為「生命的第三個秘密」。他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採訪時說,生命的第一個秘密是達爾文的演化論,正是演化「推動了所有植物和動物的起源」。「第二個秘密是DNA的發現,因為如果不知道信息是在這一分子內編碼和保存,我們就將無法理解生命背後的機制。」

  在勞倫斯博士看來,生命的第三個秘密是最偉大的問題,必須由未來的生物學家進行解答。他說:「這個問題太司空見慣了,以至於我們不會去想它:是什麼造就了犀牛和河馬之間的不同?」

  「當你看這些基因時,你會覺得不是很多。那麼,是什麼造就了形態、大小等特徵呢?你的鼻子長度是在哪裡說明的?是什麼信息在你發育的時候使它固定在特定的長 度?是什麼使兒童與他們的父母相似?是什麼塑造了臉的形狀?我們都不知道。」勞倫斯博士說,「在我看來,這就是生物學中最大的未解問題,我稱之為『生命的第三個秘密』。你每天都會看到這一問題,但它太大了,以至於找不到明顯的突破口。」

  「你無法在沒有方向信息的情況下培育出某種動物,因此我們需要知道,細胞會在哪裡出現,由什麼組成,以及它會怎麼變化。想像一下,如果一位建築師的計劃中沒有向北或向南等任何方向,你就無法知道他要怎麼擺放這個建築。」

  科學家已經在嘗試破解這一課題。他們分離出一些具有較大翅膀的果蠅,研究哪些基因導致了果蠅體積的增加。科學家還比較了演化關係較近的物種,試圖了解導致它們形態差異的原因。他們還發現,雌性果蠅更青睞翅膀更「閃亮」的雄性。

  不過,勞倫斯博士表示,這些研究雖然很有價值,但距離更大問題的解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科學界對這一領域有更多的關注。無論如何,最終的答案有很大可能會來自於對果蠅的研究。(任天)

相關焦點

  • 生命研究大突破:能測算出死亡時間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聲稱,他們通過果蠅實驗發現了一個預示死亡即將到來的生命階段,並將這一新發現的生命階段稱為「死亡螺旋」階段。他們認為,人類或許也會經歷所謂的「死亡螺旋」階段。大約在25年之前,生物學家認為,生命可分為兩個基本階段,即兒童階段和成年階段。這種說法也是目前得到普通認可的理論。
  • 中國科學家:從果蠅研究向諾貝爾獎靠近
    但是對於一些中國科學家而言,小小果蠅不僅是科研生活的全部,還蘊藏著他們向諾貝爾獎靠近的希望。     正在此間舉行的「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教授劉力關於果蠅「視覺歸納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引起了包括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與會者的關注。     「果蠅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型模型,是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劉力這樣向新華社記者介紹。
  • 藍光影響果蠅壽命,危害究竟有多大?
    該研究發現,發光二極體產生的藍光可能損害腦細胞和視網膜,並加速衰老過程。 我們之前已經詳細介紹了藍光的相關知識,以及藍光的防護技巧(錯過的朋友記得戳連結補課哦:液晶藍光:需要防嗎?如何防?),這項研究為藍光對人體的傷害增加了新的佐證。研究到底是怎麼做的?藍光真的像網上說的那樣「危險」嗎?
  • 科學時報:果蠅 探索生命奧秘的萬能鑰匙
    而正是這隻智能蟲子通過基因——腦——行為——認知相結合,幫助劉力系統地發現了果蠅腦中扇形體結構參與對視覺圖形的識別過程,這一成果也以Article的形式發表在2月2日的Nature上。    天然的試驗模型    劉力說,果蠅的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強,在正常條件下從胚胎、幼蟲、蛹發育到成蟲只需十天,幾隻果蠅就可以繁殖出大量後代。
  • 郭愛克:「果蠅院士」的生命禮讚
    在食堂吃飯,排隊的時間他也在背單詞。在北京黃莊菜市場排隊的大半天裡,郭愛克也悶著頭在看德文。 1971年,郭愛克和同事們一起被下放到中科院在湖北潛江農村的「五七幹校」。歷史上,潛江是個「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的地方。 在幹校,他們就住在勞改犯留下的低矮草棚裡。
  • 果蠅―――研究人類長壽的「排頭兵」
    如果這些基因長時間保持活躍,則將大大提高生物體的健康,延長生物體的壽命。本質上說,它們代表了跟「衰老基因」相反的功能,因而被科學家命名為「長壽基因」。實驗發現,在酵母、線蟲和果蠅等生物體內複製這種基因都可以增長其壽命。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辛克萊和麻省理工大學生物學教授加侖特在發表在《科學美國人》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了在對生物體的生存機制進行基因調控後,其壽命是如何延長、健康狀況是如何得到改善的。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Sir2或許是這個生存機制中最關鍵的調控者。
  • 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揭示果蠅tsRNA的作用機制
    陸劍研究組首先通過對公共資料庫中果蠅小RNA數據的分析,發現果蠅中大多數tsRNA高度保守、普遍存在,並且有較高的豐度,揭示這些tsRNA可能有重要的生物學作用。靶基因預測結果顯示tsRNA傾向於結合併抑制細胞翻譯系統主要蛋白的mRNA分子,從而解釋了tsRNA如何通過序列互補的模式來抑制細胞整體翻譯水平。此外,對血清飢餓狀態下的果蠅S2細胞的實驗結果表明tsRNA參與了細胞的飢餓應答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獨立於mTOR通路,但是依賴於果蠅的AGO2蛋白。基於上述結果,該研究提出了果蠅細胞中「tsRNA連環計」的脅迫應答模型。
  • 40萬億像素的果蠅大腦圖像來了 這意味著什麼?
    果蠅是公認被人類研究最徹底的生物之一,截至目前,已有八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使用果蠅的相關研究,這些研究推動了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這表明果蠅仍然是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一種至關重要的模式動物,時至今日,很多科學家還在利用果蠅開展一系列原創研究。
  • 生命有機分子為什麼總是「左旋」是偶然產生的嗎?
    在一項耗費13年時間才得以完成的實驗中,物理學家發現一些跡象,說明生命的非對稱性(即大多數生化分子的左旋或右旋)可能是由早期進化中核衰變產生的電子所致。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電子破壞某些有機分子的頻率稍高於破壞自己鏡像的頻率。
  • 用生命教育影響生命
    兒童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生命教育在這一階段,有其實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用生命去影響生命」,讓兒童在生命的源頭有豐富的生命體驗,感受生命的喜樂,把對生命的熱愛、尊重、理解融入心底,這需要學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場域中,抓住下面三個核心問題,幫助兒童感性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將是兒童一生的財富。
  • 果蠅棒眼產生的機理-重複,如何解答重複變異的遺傳題?
    試題1:研究發現果蠅棒眼性狀是由於X染色體上16A區段重複導致,染色體結構和表現型關係見下表.請回答問題:(1)雌果蠅a與雄果蠅f雜交,F1表現型為         。(2)雌果蠅c與雄果蠅e雜交,正常情況下F1都為棒眼,但出現了少數正常眼和重棒眼果蠅。
  • 小果蠅 大文章
    於是龔哲峰著手訂購了1000餘個缺陷品系果蠅,希望能發現不怕光的果蠅幼蟲,獲得實驗材料。 訂購來的果蠅要獲得缺陷表型,必須經過進一步雜交,龔哲峰和合作者開始了上千次顯微鏡下的雜交、繁殖,上萬次的篩選。在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不間斷雜交篩選大半年後,終於發現了不怕光的品系。 「我們運氣不錯。
  • 生命地圖:反思「人類的足跡」
    在這些地圖上,有的只是一個個生命的圖景。它們會告訴你,在這個地球上哪裡野生動物密度最高,哪些物種瀕臨滅絕,哪些地方森林消失最快,又有哪些地方大自然最為繁盛。  這是一本由全球70多個研究機構、數百位科學家,結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共同完成的生命圖集。8月5日,這本由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牽頭編寫的《生命地圖》全球生態保護地圖集正式推出。
  • 果蠅揭示太空飛行對心臟的影響
    當地時間11月25日,來自美國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細胞報告》雜誌中發表論文稱,果蠅的心臟在經歷長時間的太空飛行後,其結構和生化指標會產生深遠變化,而太空人很可能也會遭受類似影響。
  • 最新研究為果蠅的顏色偏好提供了有力證據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謙遜無處不在的果蠅幫助科學家揭示了人類的遺傳,疾病和行為。現在,邁阿密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種微小的有翼昆蟲具有與光有著先天的時間和顏色依賴性,這增加了我們自己的顏色選擇取決於一天中的時間的有趣可能性。在周三發表在「 自然 」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意外的發現。
  • 人擇原理:宇宙是被人類(智能生命)所選擇的嗎?
    例如有人認為碳基生命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物理常數作用的必然結果。而這些宇宙常數又恰好是被精心「設計」的,使得碳基生命以及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能夠最終出現並且試圖探索宇宙的奧妙。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如果一些常見的物理常數與現在的值有微小的差別的話,人類乃至碳基生命都不可能存在。
  • 《生命的躍升》—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雖然時間不確定,不過從化學角度來看,隨著38億年前的地球自轉,生命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作者說,生命來自一鍋湯。這如何說起呢?最早的生命誕生在距今38億年前,那個時候的地球完全被海水覆蓋,稱這個星球為「地球」其實根本名不副實,「海球」還差不多。1953年,米勒在一個大燒瓶裡裝滿水和混合氣體,他選擇了氨氣、甲烷和氫氣,用來模擬地球大氣的原始組成。
  • 研究揭示微重力導致被送往太空的果蠅出現心臟缺陷
    自從太空人和太空人在太空時代開始時,第一次試探性地跨出我們星球的密集大氣層防護罩以來,人們就知道,微重力環境對人類的健康來說,本質上是有害的。在太空中呆了很長時間的太空人在返回地球後報告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健康問題,包括骨密度的顯著下降,肌肉萎縮,以及內臟和血液流動的微妙變化。這並不是說人們不能在太空中生存。
  • 研究果蠅發現太空旅行對太空人的心臟有影響
    這項發表在《細胞報告》上的研究表明,太空人在太空中花費很長的時間(前往月球殖民地或前往遙遠的火星需要這些時間)可能會遭受類似的影響,並且可能會受益於保護性措施他們的心臟健康。這項研究還揭示了新的見解,有一天可以幫助地球上長期臥床休息或患有心臟病的人。
  • 邵逸夫獎獲得者借果蠅基因破解生物鐘奧秘(圖)
    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9月26日電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作息規律:人類晚上出現倦意、貓頭鷹晝伏夜出、花朵白天開放晚間收攏……我們通常稱這些晝夜節律叫「生物鐘」。雖然這個名詞大家耳熟能詳,但關於其本質及運作模式一直如蒙娜麗莎微笑般讓人捉摸不透。  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獲得者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