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來睡眠研究都找錯了方向?新研究發現這類細胞也很重要

2020-12-25 騰訊網

在人類大腦中,星形膠質細胞的數量大約是神經元的 5 倍,但是學界一直認為這類細胞主要起到支持作用。如今,藉助新的研究工具,研究者們才得以觀察星形膠質細胞的活動,發現它們在調節睡眠方面可能和神經元同樣重要。研究資深作者說:「100 多年來我們可能一直在錯誤的地方尋找。」

用螢光鈣指示劑標記的星形膠質細胞,用雙光子顯微鏡拍攝。圖片來源:Image by Ashley Ingiosi, courtesy ofCurrent Biology

來源 華盛頓州立大學

翻譯 王嘉媛

審校 戚譯引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在調節睡眠睡眠方面可能與神經元一樣重要。

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埃爾森·弗洛伊德醫學院(Elson S. Floyd College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員的帶領下,這項研究為最終揭開我們為何睡眠以及睡眠的大腦過程的謎題指出了新的方向。針對睡眠障礙、神經疾病以及其他與睡眠問題相關的疾病,如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這項發現也可能為未來的潛在治療策略奠定基礎。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博士後研究助理 Ashley Ingiosi 說:「我們對睡眠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神經元。」她解釋說,神經元通過可以通過電信號進行交流,而這些電信號很容易被腦電圖(EEG)捕獲到。而星形膠質細胞是一種與神經元相互作用的神經膠質細胞,它不使用電信號,而是使用一種稱為鈣信號的過程來控制其活動。

一項新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呈星形的腦細胞)在調節睡眠睡眠方面可能與神經元(大腦的神經細胞)一樣重要。儘管有一些研究暗示星形膠質細胞可能在睡眠中發揮作用,但直到最近才有可靠的科學工具來研究其鈣離子活性,Ingiosi 說。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星形膠質細胞在睡眠中的作用,她和共同作者們使用了齧齒動物模型,來記錄星形膠質細胞在整個睡眠和清醒過程以及睡眠剝奪後的鈣活性。他們使用了一種螢光鈣指示劑,能夠通過微型頭戴式顯微鏡成像,可以在小鼠四處活動並表現出正常行為時,直接觀察它們的大腦。該指示劑使研究小組能夠觀察在小鼠的睡眠和清醒狀態下,鈣驅動的螢光活動如何在星形膠質細胞中閃爍。得益於這種獨特的使用微型顯微鏡的方法,研究小組才能首次在自由行動的動物身上研究睡眠中星形膠質細胞的鈣活性。

研究團隊著手回答兩個主要問題:星形膠質細胞是否像神經元一樣,在睡眠和清醒狀態之間發生動態變化?星形膠質細胞是否在調節睡眠需求、即我們的自然睡眠驅動力方面中發揮作用?

大腦額葉皮層與睡眠需要相關的可測量的腦電圖變化有關,通過觀察這一區域的星形膠質細胞,他們發現它的活性在整個睡眠—覺醒周期中動態變化,神經元也是如此。他們還觀察到,在休息階段開始時鈣活動最多,也就是睡眠需求最大的階段;而在測試階段結束時鈣活動最少,也就是睡眠需求消失的時候。

接下來,他們讓小鼠在正常休息階段的前 6 個小時保持清醒狀態,並觀察到鈣的活動與睡眠中 EEG 慢波活動的變化同步,而 EEG 慢波活動是睡眠需求的關鍵指標。也就是說,他們發現睡眠剝奪會導致星形膠質細胞鈣活動的增加,而在小鼠被允許睡眠後,這種活性會降低。

他們的下一個問題是,通過基因操縱改變星形膠質細胞的鈣活性是否會影響睡眠調節。為了找出答案,他們研究了在星形膠質細胞中選擇性缺乏 STIM1 蛋白的小鼠,這種蛋白會減少可用的鈣的含量。在被剝奪睡眠後,這些小鼠的睡眠時間和睏倦程度都不及正常小鼠,這進一步證實了早期發現,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在調節睡眠需求中發揮重要作用。

最後,他們檢驗了以下假設,即星形膠質細胞鈣活性僅反映神經元的電活動。此前的研究表明,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和睡眠剝奪後,神經元的電活動變得更加同步;但研究人員發現星形膠質細胞的情況正好相反,在非快速眼動睡眠和睡眠剝奪後,鈣活動變得不那麼同步。

「這向我們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並不是被動地跟隨神經元的引導,」Ingiosi 說:「而且,由於星形膠質細胞不一定表現出與神經元相同的活動模式,這實際上可能暗示星形膠質細胞在調節睡眠和睡眠需求方面具有更直接的作用。」

Ingiosi 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闡明星形膠質細胞在睡眠和睡眠調節中的作用。她計劃在已被證明對睡眠和清醒很重要的大腦其他部位研究星形膠質細胞的鈣活動。此外,她還想研究星形膠質細胞與大腦中不同神經遞質的相互作用,以開始梳理出星形膠質細胞驅動睡眠和睡眠需求的機制。

文章資深作者、生物醫學教授 Marcos Frank 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100 多年來我們可能一直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我們應該以星形膠質細胞為目標,以了解我們為何以及如何入睡,以及開發出新的治療方法,以幫助患有睡眠紊亂和其他涉及異常睡眠的疾病的人。」

相關焦點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功能研究發現,mTORC1-p300通路在自噬起始和脂質生成的過程中發揮重要調控作用,提示該通路在協調細胞內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蛋白的乙醯化參與調控細胞代謝的眾多環節,提示乙醯轉移酶/去乙醯化酶在細胞代謝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 細胞生物學全球研究進展
    繼十年前發明的基於轉錄因子產生誘導性幹細胞後,在轉錄和表觀遺傳調控分化領域以下幾個方向處於熱點和研究前沿:1. 使用日趨微量的材料(如單細胞水平)在整體基因組水平獲得各發育階段轉錄調控和表觀遺傳詳細信息和調控網絡;2. 新的表觀遺傳調控修飾和調控因子發掘,包括DNA修飾,組蛋白修飾,非常規RNA及其功能解析;3.
  • 「睡眠與記憶」的科學研究
    我們在研究大腦電活動模式的時候發現,當你在睡眠中時,大腦在進行兩種主要模式的運作: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簡稱REM sleep)和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慢波睡眠通常會悄悄出現在你剛入睡的時候,它會讓你大腦中絕大多數細胞的電活動處於慢節奏的狀態。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解讀癌症擴散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擴散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通過對模型中的腫瘤細胞進行分析後,研究者Yu等人在細胞中鑑別出了特殊的調節性基因和蛋白,其能指揮癌症擴散到大腦中,為了驗證這一發現,研究者將人類腫瘤細胞注射到動物模型的血液中,正如預測的那樣,他們發現這些腫瘤細胞擴散到了模型的大腦中,對來自患者的腫瘤細胞進行分析或能幫助預測腫瘤細胞是否能擴散到患者的大腦中。【2】揭示促進癌症擴散的生存技能!
  • 他們發現了一千年分裂一次的細胞,也發現了缺乏睡眠致死的根源不在...
    但是現在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迅速增加,許多研究都著眼於病毒表面的蛋白質「突起」,認為這一「突起」可作為疫苗的潛在靶點。 新冠病毒的疫苗開發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快的進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先前大量研究的鋪墊。 至於其他的科技前沿,同樣碩果頗豐。
  • Science:新研究揭示細胞是走迷宮高手
    2020年8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多個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胞為何能夠如此準確地在人體中遷移。但是細胞通過什麼方式找到傷口的呢?先前的研究已表明,細胞利用體內稱為化學吸引劑(chemoattractant)的化學物來進行短距離導航。白細胞可以感知化學吸引劑並向它們移動---但是這僅在短距離內有效。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這樣的化學吸引劑來導航更長和更複雜的途徑。這些研究人員推測,某些細胞通過分解接近它們的化療吸引劑來進行導航。
  • 胚胎幹細胞信號途徑研究新發現
    冷泉港實驗室和西奈山醫學院Black家族幹細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的研究中發現Wnt和TGF-β信號途徑是離體條件下使用胚胎幹細胞來誘導形成原條(primitive  streak,亦稱原線,是鳥類和哺乳類發育初期的胚盤上先於器官原基在明區內暫時出現的,沿中線走行的線條狀隆起)所必須的。
  • 武大人民醫院研究發現:這類藥物可顯著降低新冠住院患者死亡率
    北京時間6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一重磅研究成果。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研究團隊稱,這一研究成果將為全球數百萬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安全、經濟、普遍的治療方案。《細胞代謝》網站截屏圖該項研究主要負責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李紅良教授介紹,這項研究成果明確支持了他汀類藥物在住院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顯著的保護作用,並為後續開展他汀類藥物是否具有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信心。
  • 研究發現:高壓氧療法3個月,細胞年輕25歲
    衰老是自然現象,但可能很多人都不願意衰老,尤其是女性,不想自己以後人老珠黃。而且,人老了,也說明身體機能在衰退,說得 簡單點,就是活一天少一天了。如果說衰老可逆轉,你相信嗎 ?最新研究發現,高壓氧療法3個月,能讓細胞年輕25歲,這是怎麼一回事?
  • 《自然》發表重要研究:8個基因把幹細胞就可變成受精的細胞?
    研究人員們在小鼠的多能幹細胞中過表達這些轉錄因子,發現果然可以誘導這些幹細胞產生「類卵母細胞」。他們也因此將其稱為「直接誘導的卵母細胞樣細胞」(directly induced oocyte-like cells)。
  • 【科學普及】類器官——疾病研究和藥物開發的重要工具
    圖1:類器官定義及主要特徵基於這一定義,可以發現類器官具備這樣幾個特徵:(1) 必須包含一種以上與來源器官相同的細胞類型; (2) 應該表現出來源器官所特有的一些功能; (3) 細胞的組織方式應當與來源器官相似。
  • 生物學家勒柏辛斯卡婭,曾創立「新細胞學說」,研究20年都是錯誤
    19世紀前期,生物科學家們通過對動植物機體結構的研究,發現生物原來具有共同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細胞。在確定了動物、植物都同樣是由細胞構成的認識之後,很自然又提出一個問題:細胞從何而來?從1840年至1860年的20年中,許多科學家做了大量工作,逐步弄清了有機體內所有的細胞都是從先前的細胞分裂來的。德國著名生物學家微耳和從病理學研究出發,於1855年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科學論斷——「細胞來自細胞」。
  • 細胞焦亡最新研究進展
    人神經母細胞瘤SH-SY5Y細胞和人惡性黑色素瘤MeWo細胞具有GSDME較高水平的表達,在Topotecan, Etoposide, Cisplatin等化療藥物作用下,細胞發生明顯的細胞焦亡而不是細胞凋亡,說明GSDME作為抑癌基因有望成為臨床治療的新方向。然而在大部分腫瘤細胞中,由於啟動子區的DNA甲基化,GSDME的表達往往是沉默的。
  • 新研究發現一種檢測和減輕還原壓力的細胞機制
    新研究發現一種檢測和減輕還原壓力的細胞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5:28:59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Michael Rape及其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一種檢測和減輕還原壓力的細胞機制
  • 研究人員稱您可以在睡眠時學習一種新語言
    事實證明,睡眠不僅僅是一個身體休息和忙碌一天而恢復的時期。瑞士研究人員證明了在睡眠期間學習新事物的可能性。較早的睡眠研究集中在睡眠如何穩定和鞏固醒著時獲得的新記憶。很少有科學論文涉及睡眠學習的話題。現有研究表明,睡眠中的大腦會重放清醒時獲得的信息。通過重現睡眠中的體驗,大腦可以增強記憶軌跡的強度。
  • 中外學者攜手研究發現: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
    2020-04-16 10:27圖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與我們研究方向一致!)
    對所有生物來說,這一生物鐘都極為重要,但人們卻對它背後的機理知之甚少。發現動植物生物鐘18世紀,天文學家Jean 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通過研究含羞草發現白天它的葉子向陽開放,黃昏時關閉。他想知道如果植物處於持續黑暗中會怎麼樣。
  •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腕管綜合症致病基因 為預防和治療指引新方向
    (原新聞稿已於2020年7月27日發放)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與中國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合作,發現基因突變是導致患上腕管綜合症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揭示了過去未被發現的發病機制,為研發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案指引了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跨領域科學期刊《自然─通訊》(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 《自然》重磅:「腦—脾軸」,開拓神經免疫學研究新方向!
    通過小鼠模型,該研究發現了一條從大腦杏仁核和室旁核CRH神經元到脾內的神經通路;這條通路促進疫苗接種引起的抗體免疫應答,並可通過響應軀體行為刺激對免疫應答進行不同調控。據作者介紹,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條解剖學明確、由神經信號傳遞而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通路,它的發現為神經免疫學研究拓展出了一個新方向。
  • 陳明遠教授: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鱗癌重磅新研究解讀和未來方向
    研究發現,與未接受CPI患者相比,西妥昔單抗聯合納武利尤單抗在曾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患者中的療效較差,這提示我們,西妥昔單抗聯合PD-1單抗對於未使用過CPI的患者來說,可能是一種不錯的治療選擇。 第二項研究(摘要號6516)評估了Monalizumab聯合西妥昔單抗用於經含鉑治療失敗的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鱗癌的療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