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話劇《花好月圓》劇組訪談
文/珠江商報記者陳小蘇 圖/珠江商報記者朱德文
3月29日、30日晚,由廣東省話劇院出品,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話劇《花好月圓》在順德演藝中心大劇院上演,連續兩晚吸引共兩千多市民熱情觀看。作為「順德之夜」文化藝術盛薈引進的第二場高雅藝術演出,《花好月圓》呈現出濃濃的西關風情,講述廣式美味40年的匠心故事,傳遞溫暖人心平凡質樸的真情與堅韌包容又銳意創新的精神,讓順德觀眾沉浸劇中為其鼓掌、為其落淚、為其欣喜之時,切身感受話劇藝術的魅力,以及一部好的文藝作品給大眾帶來的精神引領與正能量。
此部劇有哪些看點,創作背後有哪些故事,為何選擇以美食題材來展現40年改革開放歷史變遷,講述西關美食故事的話劇來到「世界美食之都」的順德又會產生怎樣的碰撞與共鳴,且聽《花好月圓》劇組導演與男、女主演為我們講述臺前幕後的故事。
談「順德之夜」
高雅藝術進順德 有助提升城市氣質
「順德之夜」文化藝術盛薈,是順德區政府2019年重點打造的高品質全民文化藝術品牌活動,充分發揮順德演藝中心的優勢,每周末開展順德文藝精品活動,每月引進高雅文藝精品,努力實現順德文化周末享,高雅文化月月有,文化盛薈滿全年。
話劇《花好月圓》自去年底開演後,此次首次來順德演出。對「順德之夜」文化藝術盛薈引高端藝術進順德,導演朱雲峰表現出驚喜,「這是好事情!能夠感受到地方城市在經濟發展後,越來越注重文化的追求了。基層老百姓的文化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他們對作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不是隨便給他們排一個戲看了哈哈一笑就完了,他們在這部作品中若沒得到東西,他們會不滿足。」
生活需要榜樣,好的戲劇則能起到人生導師的作用。朱雲峰認為,把更多的高雅藝術引到地方生根發芽,培育觀眾和市場,讓基層老百姓走進劇場去觀賞高雅藝術,從中得到一種思考,得到一種深刻的快樂和愉悅,這有助於提升一個城市的精神氣質。
「順德有這麼好的一個大劇院,即使放在廣州,相對廣州大劇院、廣東演藝中心的大劇場,它也一點不差。相信再過十年八年,順德這樣的城市對文化的追求和發展會越來越好!」
談《花好月圓》
「林記」40年堅守 傳遞匠心精神
朱雲峰(導演):這部戲有三大特點:第一,這是一部關於美食的戲;第二,這是一部有著濃鬱嶺南風情的戲;第三,這是一部有著現代散文詩風格的戲,是一部有散文詩意境的現代話劇。
「這個戲是去年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而創作的一個戲,藉助了一群普通廣州老百姓的生活,來折射我們改革開放40年來走過的歷程,包括人們內心的一種變化,跟普通老百姓精神上的一種追求。」
朱雲峰說,40年變化是巨大的,我們的幸福是靠奮鬥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無論社會怎麼變,生活怎麼變,唯有一點不能變,就是我們奮鬥的初心!我們所堅守的一些東西不能變質,整部戲都在講這個!做美食,堅守初心,是對美食的一種極致追求的精神,有這種追求,人生才會圓滿,才會有意義和價值。這個初心,就是工匠精神。從美食行業延伸開去,無論做哪樣工作,如果沒有工匠精神,沒有堅守,沒有底線,那每樣東西都會出錯,這是同一個道理。
之所以選擇美食題材來表現四十年改革開放這個宏大的題材,是因為廣東美食聞名遐邇。朱雲峰認為,一個戲要帶有廣東的特點,那麼,廣東的美食是再合適不過了,相較其他題材能更好地講述故事和產生共鳴。
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順德是粵菜的發源地,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順德雙皮奶、金榜牛乳、倫教糕、陳村粉、粥底火鍋、魚生、燒鵝、均安蒸豬……這些聲名在外的美食引得多少外地遊客在順德流連忘返。美食是順德的另一個代名詞,同時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順德是以製造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大區,在40年的時代發展中不知創造了多少傳奇。朱雲峰認為,這個發生在西關的美食故事,在順德也同樣會發生,其「新」與「舊」的碰撞,在其他行業也同樣會遭遇。如何在眾多競爭中突圍而出?要包容,要融合,才能走出一片天地。「這部劇裡也有我們的故事與生活,品味這部劇,也是在品味我們成長的過程,品味一種幸福。」
朱雲峰對順德美食也非常了解,講起煎堆、蟲朋蟲少、魚餅等名小吃如數家珍。「我身邊很多朋友、同事也都會在周末開車帶家人來順德看水鄉、品美食,我自己也經常過來玩。」但是帶團隊來順德演話劇,這還是第一次!
劇情:1978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西關祖傳的老字號「林記」力撐金字招牌。女主角林家寶於弟弟逃港、父親病逝時挑起將「林記」發揚光大的重擔,隨後成為西關麻石街第一個萬元戶。
40年過去了,「林記」從簡陋的路邊攤發展成富有時代特色的小店。但也面臨新的危機,麻石街要改造升級成新的商圈,老食客逐漸搬離……2018年,一場危機,當年的弄潮兒陷入風雨飄搖的境地。
到底是固守傳統還是變革創新?「林記」還可以延續40年來的榮光與夢想嗎?「林記」的何去何從,引發了林家內部的連串紛爭,街坊們也捲入其中,各有看法。林家寶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悲歡離合,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她在事業、親情的兩難抉擇中困惑、徘徊、反思……
女主演 湖南妹子演活了廣東女人
於妍:我扮演的女主人公林家寶是一個命運非常坎坷的人,幼年母親早逝,青少年時代,弟弟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願意繼承祖傳美食老字號「林記」,逃港了,緊接著父親病逝,於是她扛起了將「林記」發揚光大的使命。到了上世紀80年代,又遇出國潮,丈夫拋家棄子出國,留給她一個智力不太健全的兒子。徒弟陳穗生是個無家可依的人,來「林記」時還只是一個孩子,她沒有嫌棄他,以一顆母親的心收養了這個徒弟。林家寶的一生,遭遇了許多變故和困難,可是她身上始終有一種光,溫暖人心,讓人向上。
女主人公林家寶的扮演者於妍其實是一個湖南妹子。在話劇這個行業,北方演員較多,廣東演員相對較少,選一個貼近西關女人林家寶形象的角色並不容易。朱雲峰稱,選中於妍扮演林家寶頗費了一番心思。「女主人公的年齡跨度非常大,從18歲演到60歲。」
於妍稱,這個角色非常考驗人,該劇從2018年來開戲幕,之後回到1978年,之後又閃回現實,然後再閃回她中青年時代,整部劇以來回跳躍的形式講述人物故事,對扮演者很有挑戰性。一度為了尋找年齡感,於妍做了很多功課,「60歲不像七老八十,弓著背咳嗽幾聲蹣跚走路就可以表現,這個年齡,她的身體狀態還算好,必須從內心去尋找感覺。我之前一直尋找外在的形象感,導演說,不對,你應該從內心去找。」
為了演好這部話劇,在導演和編劇的帶領下,於妍和同事們三番五次去到西關小巷的小吃店尋找感覺。「西關的美食現在大多已經產業化了,我們儘量去找一些小的店面,去觀察他們如何做美食、招待客人、收銀,非常有意思。」
於妍雖然是一個湖南姑娘,卻非常熱愛廣東美食,在廣州生活的十多年幾乎吃遍廣州美味,也多次來順德尋找美食。此次來順德演出,她還吃到了獲得「非遺」名號的粥底火鍋,讚不絕口。正是對生活與美食的熱愛,助她演活了西關女人林家寶。
男主演 只要餡不變,雲吞的味道就不會變
李紫光:我演的角色是林家寶的徒弟陳穗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她的養子。小時候因家庭關係,母親早逝,父親再婚不再管我這個兒子,我不得不去找到我的師傅林家寶,自此成為林家寶的半個兒子半個徒弟。
「在劇情中,師傅林家寶一直培養我,教我做人、做菜,直到我離開了林記。為什麼離開呢?因為觀念和處理問題的方式與師傅存在很大的偏差。這種偏差無關對錯,更多的是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區別。比如我師傅選擇了堅守傳統意義上的味道,堅守她的匠心、初心。而我這個角色太過於年輕,想的都是向前衝,勇往直前,銳意創新,無所畏懼。因此師傅與徒弟之間會產生一些矛盾衝突。但如果以寬容、包容、理解為前提,這種所謂的隔閡和矛盾其實是不存在的。」
李紫光對自己扮演的角色理解非常深刻,從劇中角色延伸到現實生活,他認為,改革開放40年,世界在變,中國在變,那麼人也一定在變,但只要初心和匠心不變,未來的結果只有一個,註定輝煌!
「就像《花好月圓》劇中的一碗雲吞麵,雲吞皮,也許它代表的是銳意創新、日新月異的世界和社會,但只要餡——匠心初心不變,他整個雲吞的味道是絕對不會變的。」
《外地媳婦本地郎》這部劇,順德觀眾應該十分熟悉。該劇中牛哥的扮演者就是李紫光的爸爸,從小在廣州軍區話劇團長大的李紫光在導演朱雲峰眼中是一個非常有靈氣的演員。談到此次來順德演出的感受,李紫光說,順德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每次來這裡就莫名其妙有一種歸屬感。「這種歸屬感,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文化,一種人文關懷,你能感受到順德這座城市是包容的,它容易接納其他的文化。所以,我真的很喜歡順德,不僅僅是順德的美食。美食只是這種文化衍生出來的一種表象。」
觀 眾 《花好月圓》真情演繹!暖心!
來自北滘的方姓觀眾,在看過《花好月圓》後在朋友圈如此評價:劇情飽滿,演員功底深厚,道具精良,深情不煽情,搞笑、文藝都點到為止,比較克制,創作團隊裡應該是有一定閱歷的女性的。
本報讀者、文學愛好者小王則贊《花好月圓》臺詞很美,搞笑中有生活的智慧,如「過多的解釋就是掩飾」;抒發情感不堆砌辭藻,生活化卻不乏深度。「像林記用匠心製作美食小吃,《花好月圓》從臺詞、劇情到舞美都美極了,讓人感受到劇組人員的匠心。」
一位呂姓觀眾則在朋友圈稱:《花好月圓》真情演繹!暖心!
……
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很多觀眾稱,對「順德之夜」藝術盛薈充滿期待,希望有更多高水準演出來順德。數日來,不少市民向記者諮詢,如何搶票觀看「順德之夜」文化藝術盛薈,欲觀看下期者,請關注「順德發布」微信公眾號和留意本刊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