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於廣州鬧市中的嶺南水鄉:琴臺樓閣 西關美食,讓人流連忘返

2020-12-19 張藝攝影

因為疫情不能到外地旅遊,只能在當地轉悠。對於廣州,我是有深厚感情的,在這裡讀書、成家,工作。以前由於家庭雜事,工作繁忙,沒有很好的留意這座具有2200年歷史,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城市,所到之處都是走馬觀花。利用這段時間,把廣州的名勝古蹟走訪一遍。

最近去了一趟荔枝灣,感覺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一個新廣州人來講,應該好好的了解它的歷史,珍惜當下,於是我查閱了很多老廣州資料,對荔枝灣的過去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並把它的過去和現在記錄下來。

廣州天河城

位於廣州市荔灣區的一處著名景區-荔枝灣有新舊之分。舊者位於荔灣路駟馬湧彩虹橋附近,是荔枝灣故址。新荔枝灣指位於龍津路到多寶路一帶,即泮塘周圍的(上、下)西關湧,從清末起被稱為新荔枝灣。如今的「荔枝灣」,多指後者。

對於老廣州人來說,荔枝灣湧是一個十分熟悉的地方。有些老人甚至見證了它的消逝和新生。重造後的荔枝灣湧有著典型的嶺南水鄉特色。它隱藏於繁華喧囂的城市,遊人沿著河湧慢慢行走,只見小橋流水,廊橋樓閣,感受著它的詩意與雅致。

作為廣州最早對外通商口岸的誕生地,荔灣一直以來被譽為廣州的「千年商都」。從設立粵海關起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150多年間,今天永慶坊和粵劇博物館所處的荔枝灣景區一帶正是當年的貿易聚集地。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荔枝灣,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荔枝灣的歷史源遠流長

荔枝灣的歷史可追溯到廣州建城之初的2200多年以前。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來廣州向趙佗勸降,當時陸賈以今天的西村為駐地,築泥城,並在河邊種植花、藕和荔枝,「荔枝灣」因此得名。

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將荔枝灣方圓幾百畝地買下,大興土木修亭葺臺,建成嶺南第一名園,並提名為「海山仙館」。海山仙館舊址在今荔灣湖公園一帶,原館早已被拆賣損毀。上圖為海山仙館水榭(源於《海山仙館》)。

文獻上說,荔枝灣擁有2000多年歷史,其故址可遠溯到公元前206年南越王趙佗的時候。荔枝灣是千百年來著名的休閒娛樂消遣之地,素有小秦淮之稱,與芳村一水之隔,灣水出口處,可通石門與白鵝潭。相傳漢朝時,荔枝灣已開始種荔枝。南漢王劉長所經營的「昌華苑」建在荔枝灣這塊地方。每年夏季蟬唱枝熟時節,南漢王在荔枝灣大擺「紅雲宴」,飽啖紅荔。元代皇帝忽必烈在荔枝灣建起了御果園,園內栽種800多棵檸檬樹。

明代荔枝灣成為百姓可涉足的勝地,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荔灣漁唱」就是指漁民清早出江捕魚,黃昏歸舟,漁歌互答的詩情畫意。清代時,荔枝灣仍保持江南水鄉的特色,荔基蓮塘的景觀更是民歌常詠題材。晚清時期,廣州豪商大戶潘仕成所經營的海山仙館位於荔枝灣之西。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荔枝灣一帶仍盛產荔枝。遊客付款數角,即可上樹採摘、飽啖荔枝。人們乘坐遊艇,沿荔枝灣湧出珠江到海角紅樓。沿途荷香數裡、波光瀲灩,令人陶醉。散文家鬱達夫在他的散文《故都的秋》裡,也提到荔枝灣的殘荷。那時節,遊艇如鯽,荔枝、海鮮和艇仔粥的叫賣聲、管弦聲、鹹水歌聲、嬉笑聲交織一起,構成一組別有情趣的南國水鄉風情畫……

民國時期的文塔

△紫洞艇和花艇是舊日荔枝灣遊玩飲宴的地方

這裡承載著老廣的回憶

作為見證廣州歷史脈絡的地標,荔枝灣承載著很多廣州人的集體回憶。看著曾經的老照片,荔枝灣的發展過程就這樣完整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20世紀40年代,隨著廣州城區的擴展,城市人口的增加,荔枝灣兩岸成為菜農、貧民聚居之地,居民為建房屋砍掉了荔枝樹。

與此同時,舊荔枝灣附近的駟馬湧沿岸成為了廣州市近代工業的基地,開設了焦化廠、染料廠、電鍍廠等,造成了河湧汙染,水質持續惡化,再也難以適應荔枝樹的生長。

△荔灣湖公園修建之前是一片爛泥塘和水田

1958年。開闢了荔灣湖公園,保留了部分湖泊和水道,河道仍能北通逢源橋,南至多寶橋,但水系的各條支流被填平變成街道;隨著周圍的工廠建立和人口聚居,新荔枝灣水系已經淪為臭水溝,1985年前後,荔灣湖至多寶橋的水道被覆蓋;1992年,泮溪酒家至逢源橋一段水道也被覆蓋,荔灣湧的名稱一度成為歷史。

泮溪酒家

1992年,泮溪酒家至逢源橋一段水道也被覆蓋。

廣州知名的老字號園林酒家之一,與荔枝湖公園相連。環境優美,裝修古風古色,還可以坐在湖面的一艘艘小船上吃飯喝茶。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荔枝灣湧因生活和工業汙水匯集,變成人見人厭的臭湧,因而也逃脫不了掩蓋成暗渠的命運。

為了復活荔枝灣湧的水鄉文化記憶,在2009年,廣州荔灣區決定以迎接2010年廣州亞運會為契機,對荔灣湖公園及周邊西關古玩城等進行綜合整治和升級改造,其中最大手筆的動作,便是荔枝灣湧的「揭蓋復湧」。荔灣區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投入數億元,建造荔枝灣工程。

△但到了九十年代,河湧已經被覆蓋

廣州亞運會前夕,開始復建荔枝灣湧。2010年10月16日凌晨,荔灣湖的湖水被引入河湧。短短6個月,曾經的荔枝灣湧迎來新生,從歷史重回現實。

這裡如今是一灣溪水綠

如今,隨著荔灣區大力打造,昔日的暗湧、髒臭消失了,荔枝灣正變得越來越漂亮。一灣碧水蜿蜒而去,四座石橋橫跨兩岸,古色古香的建築倒映在水中。置身荔枝灣,我們心曠神怡,駐步細玩、拍照留念。古色古香的文塔倒映在水中。文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為石腳,塔身為大青磚所砌,屬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築。文塔廣場是荔枝灣文化休閒區。百年老榕靜立湧旁迎客,四周亭臺樓榭,清水蜿蜒,曲橋佳木,一派嶺南水鄉風光,美不勝收!兩岸是賣傳統手工藝的商鋪,恍惚間會以為來到了江南水鄉。昔日的荔枝灣湧換了天地,怎一個「好」字了得!

「一灣春水綠,兩岸荔枝紅」的水鄉氣息重現了,河湧沿岸有亭臺樓閣,兩岸上民居店鋪都擺出傳統的小吃,老房子改造成咖啡廳,平面的古玩街升級成立體的古玩城……從「拆路還湧」工程啟動之後,傳統老店和新派精品店不斷調整,才組建成現在的樣子:傳統屹立不倒,新派生活方式在滲透進來的時候,也向傳統文化學習。

作為羊城新八景之一的新荔枝灣,隨著水上花市、仁威廟誕等傳統活動的舉辦,頻頻吸引大批消費者到這個西關腹地遊覽、閒逛以及大飽口福。堅守在這個商圈的商家說:這邊缺少的不是人流量,而是可延續性的潮流消費點;雖然平時是老年消費者為主,但他們的包容性也強。

文塔

傳統老店,細水長流

作為西關腹地,這個商圈裡有不少開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字號」,店鋪已經幾番新裝,主人也已經是幾代的後人在經營,不變的是依然深受本地人的喜愛,價格平實,也逐漸成為遊客眼中樸實低調的「景點」——不是「老西關」教路,你未必認得出來。

五月初夏陽光普照,上午十時許,盧俊成師傅」鐺、鐺」的打銅聲喚醒了清晨中的荔枝灣……不大的店鋪,廣府味十足,店鋪內擺滿了各式精緻的銅製品。分享銅製品並親自拿起工具,在鋪外示範手打銅工藝。遊客們不失時機,長槍短炮齊上陣,爭分奪秒記錄下這難忘的一刻……

2011年廣州亞運會期間,「紫彥堂銅藝店」在荔枝灣開業。在此之前,盧俊成花了近一年時間,尋訪西關的打銅匠人,向他們訂貨。兩年的蜜月期後,亞運會的影響日趨式微,線下流量大不如前。盧俊成在上大學的兒子的鼓動下,開設了紫彥堂的淘寶店。從客服到商品上架、發貨全部由兒子一手包辦。

「幾乎不敢想像,6萬一個的壺,也有人就直接下單的。」儘管盧俊成對電商的理解有限,但不妨礙紫彥堂線上的成功,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月銷量最高達20萬元。然而,兒子大學畢業,從事金融行業之後,紫彥堂的網店因盧俊成缺乏運營能力而日漸荒廢。

銅的傳人盧俊成

銅的傳人盧俊成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又在中山大學修過EMBA的盧俊成,他幽默地稱自己是一個「銅的情人」。

盧俊成的夢想是:合手工藝人、政府、媒體之力,自己身體力行,使西關銅器承載更深厚的技術及藝術內涵。

盧俊成說,他要復興日漸式微的老廣州銅文化的夢想。

手工打制的銅器,每顆錘紋都像鑽石一樣,它有折射面。西關銅藝,熔鑄著歷史和傳統,記錄了曾經的民俗風情。

嶺南特色手信一條街

響應政府號召,廣州酒家、陶陶居、皇上皇、鷹金錢、王老吉等眾多老字號齊集在荔枝灣邊的泮塘路上,大家不用周圍跑,就可以買齊廣州地道食品。每家店鋪雖小,但貨品密集,還經常用臘腸、老婆餅等食品做大型促銷,相當實惠。成裕雪糕店最出名的是配現烤薄脆蛋筒的甜筒、現烤的雞蛋薄餅,還有幾款簡單的粵式甜品,價格都在10元以下,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耀記馬蹄粉

這家馬蹄粉店是從黃氏家族太公一輩開始,獨沽一味做磨馬蹄粉生意。在泮塘這邊挪過幾個地方,延續經營了80多年,其間換過招牌,改革開放後又把耀記的招牌傳承下來。現在不同的是,祖輩們用砂盆磨馬蹄粉,現在用機器磨粉。馬蹄粉除了做馬蹄糕,還能怎麼用?「耀記」現任老闆告訴我們,煮菜時可以用它來勾芡,一點點就能勾出濃稠的芡汁;做龜苓膏的時候,也可以加入一點馬蹄粉,讓膏體更滑溜;還可以先蒸出薄薄一大片,加入花生粒和花生醬捲起了,再切成豬腸粉那樣,做出晶瑩的花生卷。

特色美食

編輯

牛雜:老湯牛雜,牛肝、牛肺、牛肚等製作,加入特色辣椒醬,鮮、香、辣,食慾大開。

酸蘿蔔:大玻璃壇中醃製,脆爽酸甜爽口,蘿蔔切成長條,長條再一邊切成細條,特別開胃。

馬蹄露:液態馬蹄糕,用馬蹄粉熬製,香滑甘甜,滋潤可口,小心燙口。

齋燒鵝:豆製品。

老房子裡,小資情調

新荔枝灣邊上,有不少有來頭的老建築,包括陳廉伯公館、文塔、梁家祠、海上仙館等,也保留了一部分的湧邊民居。遺憾的是,它們很多保留了外觀,裡面一直沒有修葺開放,大家都只能探頭探腦從外往裡看。在春節的時候,湧邊又有幾棟舊民房改造成咖啡館和精品生活館,可以到裡面吃份輕食、坐享西關屋和河湧景色。

荔枝灣大戲臺上上演著精彩的粵劇表演

大戲臺在荔枝灣裡,一面對荔枝灣河,一面對荔灣湖公園內,不定時就會傳來幽幽的粵劇聲,粵劇迷們在這裡聚集,聽大戲,聊粵劇,伴隨周邊動鳴的鳥聲,聞著公園內鮮花的芬芳,絲絲入醉。每逢大時大節(五一,國慶等)河那邊的舞臺就會開放,呈現的粵劇表演觀感更豐富,隔岸觀看粵劇精彩的表演便有一番風情……可以由多寶路口進,也可以從泮塘路的橋下去再進來(泮溪酒家旁)

這個在大榕樹地下的露天大戲臺,已經成為了整個街區的生活核心場景。每天下午兩點到五點,都會有本地的粵戲團進行免費的表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風雨不改。這除了是對遊客一個很好的傳統文化傳播窗口外,更重要的是它成為了鄰裡之間一個積極的交流空間,而且為退休老人提供了鑽研愛好,同時為社會繼續發光發熱的一個舞臺。這才是真正被保留下來源於生活的傳統藝術。

現在很多所謂的傳統文化表演藝術,都已經成為了景區裡面的搖錢工具,完全脫離了當地百姓日常生活,更遑論在平日的城市場景中能有幸窺探。當各個城市變得千篇一律、千城一面,這些免費但無價的傳統場景畫面才是體現本地自我精神的核心價值。

每年荔枝灣還舉辦一系列傳統活動

「三月三·荔枝灣」、「五月五·龍船鼓」、「六月六·紅雲宴」、「七月七·情相依」、「新西關·月滿灣」、「新西關·國慶歡」、「九月九·孝傳後」荔枝灣湧舉行端午龍舟巡遊等荔灣特色民俗文化活動。

水波悠悠蕩漾,我們乘船穿梭於鍾靈毓秀的荔枝灣,欣賞沿途美景,邊拍照,邊聊陳年舊事。我忽然想起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傳遞了古人多少孤寂憂思我可不知道,但美麗荔枝灣並不孤寂憂愁!岸上一排房屋前,遊人熙熙攘攘,賣泮塘馬蹄糕的,賣芝麻糊、賣綠豆沙的,讓人目不暇接。上岸後,我們幾個好友也不甘人後,來到了擁擠的人群中,各人要了一碗綠豆沙品嘗,嗯,味道好極了。

遊船搖櫓

電動船遊船河,可欣賞沿岸風光

票價:兒童票 50.0元/人 ;成人票 100.0元/人;長者票 75.0元/人

(含荔枝灣遊船、全程導遊講解、品味荔枝灣及西關風情,時長50分鐘)

大擼船 1200.0元/人

(茶水、點心、水果,高級導遊講解服務,遊覽時間為一個小時,遊完可到荔園免費品茶。)

從地鐵1號線長壽路出來,感覺時間都靜止了,一路上都是蔥蔥鬱鬱的綠植及老西關的舊建築。屬於老廣州的市井記憶慢慢的拼湊起來...

相關焦點

  • 廣州第一家!開在西關大院的星巴克來了!太有老廣味了~
    via 廣州美食圈荔枝灣的西關大院這家新店開在荔枝灣外觀是嶺南特色的仿古建築對面就是老字號泮溪酒家via 廣州美食圈極具嶺南風情的園林建築與星巴克搭配淡淡墨綠的磚牆、低調的橙色屋簷更增添了幾分特別的韻味~via 廣州美食圈大門口就很好打卡一磚一瓦充滿了嶺南水鄉風情與星巴克的標誌性logo結合在一起中西結合很融洽via 廣州美食圈後院 · 嶺南園林
  • 真羨慕住在中山八的人!不僅有「巨無霸」車站,還有最地道的西關...
    這裡藏著很多人想像不到的西關風情 老廣們熟悉的廣州回憶~ via 廣州印象 這裡有鬧市中的幽園荔灣湖公園 小橋流水的荔枝灣湧
  • 廣州一日遊攻略!感受嶺南生活,品當地美食,穿梭於現代與歷史中
    比如,再過段時間,等一切更為安全後,可以去廣州吃吃美食,看看這座城市。推薦以下幾處。1越秀公園作為羊城八景之一,除了山水相依,繁密樹木的自然風光外,越秀公園每年還會舉辦盛大的花卉展,極力展現嶺南特色。公園裡還有著嶺南風情的古蹟。主要有孫中山紀念碑、廣州古城牆、古老的四方炮臺等。
  • 逢簡,嶺南的詩意水鄉!
    《逢簡,詩意水鄉最嶺南》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公布關於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的通知」 ,順德區杏壇鎮逢簡村入選2020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成為佛山唯一入選的村落。悠悠水鄉逢簡特色逢簡村地處順德杏壇北端是著名的嶺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嶺南水鄉特色
  • 當西關「林記」遇見美食之都
    朱雲峰認為,一個戲要帶有廣東的特點,那麼,廣東的美食是再合適不過了,相較其他題材能更好地講述故事和產生共鳴。  食在廣州,廚出鳳城。順德是粵菜的發源地,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順德雙皮奶、金榜牛乳、倫教糕、陳村粉、粥底火鍋、魚生、燒鵝、均安蒸豬……這些聲名在外的美食引得多少外地遊客在順德流連忘返。
  • 漫步廣州雲端綠道 繁華鬧市轉身是桃源
    原本在國企工作的他,得知政府鼓勵發展綠道經濟,便回到家鄉增城,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拿著3萬元的補貼,把農家樂從4個帳篷發展到50桌的大飯店,旺季的純利潤有100多萬元。「綠道讓村民的收入翻了十倍。」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林麗麗、通訊員 荔宣):11月28日,西關正當潮——嶺南文化之「粵趣魔坊」活動在廣州永慶坊舉行,活動在永慶大街、鄉愁廣場、荔枝灣湧邊以及古樹廣場四個區域設置「打卡點」,把通過情景互動及快閃式表演
  • 廣東這四家獨具特色的嶺南宅院民宿實在是太美了~
    其中,公館二樓有8個房間,以張恨水的小說作品命名:啼笑因緣、紙醉金迷、劍膽琴心、綠了芭蕉、銀漢雙星、似水流年等,典雅的鐵花床,讓人誤以為「穿越」到2046式的《花樣年華》中,欣賞這份內斂含蓄的民族之美!入夜後,河岸上昏黃的燈光點綴著河面愈發令人迷醉,此時的水鄉褪去了白天的嘈雜,隱隱傳來蟲鳴聲,更為夜色增添了靜謐與安寧。
  • 雲遊嶺南水鄉,解鎖舌尖上的順德逢簡
    提及水鄉,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哪裡?才子佳人、豐饒富庶、人傑地靈的江南還是傳統的魚米之鄉嶺南呢?我是地道的廣東人,喝著珠江水長大,珠江支流多不勝數,流淌於各鄉村田園之間,形成富有嶺南特色的圩市。嶺南水鄉雖不及江南出名,卻也不失柔情似水的一面,而更重要的是,粵式美食無處不在,聽到都食指大動。我就用一篇短短的攻略給大家來一場舌尖上的水鄉之旅。
  • 去廣州東山口的小洋樓裡躲個清淨!
    對於歷史悠久的 廣州 ,自然不乏懷舊的場所:東山少爺的繁華舊夢、嶺南水鄉的文藝氣息、古韻園林的曲徑清幽、工業廢墟的重獲新生……漫步其中,仿佛時光可以倒流。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叨叨小編最喜歡的東山口。東山口可以說是廣州的一個文藝聖地。
  • 食在廣州 西關傳統小吃/毋米粥/艇仔粥
    中國南方,對飲食的精細化要求,催生了豐富的菜系,天上地下,似無不可入味。其實我曾在廣州待過一年有餘,但廣州飲食於我竟然只留下了黃振龍涼茶的苦澀和過油包菜的醇厚。真是愧對廣州美食啊!八年之後再來廣州,我的手裡多了一份廣州美食攻略,以及數位羊城好友推薦的美食列表。我還有三天閒暇,只管找尋美食滋味,定要彌補當年的遺憾。
  • 最具有老廣州風情的地方在哪?2017廣州千年老街西關旅遊攻略
    西關是明清時期廣州西門外、今人民路以西一帶的統稱,它的範圍北接龍津路,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到荔枝灣。  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在明清時期,西關是南海縣乃至整個廣東省的商貿中心。目前,西關一帶還保留著不少富有嶺南特色的清代傳統民居,是廣州傳統文化最真實寫照。 於是慕名而至。
  • 老字號探店:這5家西關美食沒吃過甚至沒聽過,你算是白來廣州了
    同時由於廣州的開放與包容,風味小吃早已突破了廣州的地域限制,集中了嶺南地區的小吃特色,為粵菜體系小吃類添上了豐富內容,是我國飲食小吃集大成者。來了老西關,怎能不品嘗一下西關的美食呢?今天椰殼帶你打卡這五間正到爆的地道老西關小吃!
  • 廣州|老城粵韻
    漢代以來,泮塘一帶的村人於此築堤植荔、圍田耕作,飲食文化因此源遠流長,有「五秀擇鮮嘗,美食陣陣香」的民謠之稱。而泮溪酒家,坐落於風光旖旎的荔灣湖畔,是廣州三大老字號園林酒家之一。
  • 廣州,有個免費好玩的地方,而且那裡至今仍保留著嶺南水鄉的特色
    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以五嶺為界與內陸相隔。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組成,大體分布在廣西東部至廣東東部和湖南、江西四省邊界處。它不僅是一個歷史概念,而且,提到嶺南,一般都是特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三省二區。
  • 華輝美食人:廣州風情美食街,廣州人:沒吃過3條,別說你來過
    它稱不上美食天堂,可如果你想吃上老廣州地道的美食,這裡是個值得百般求索的佳地。即便你不是老街坊,只要用鼻子追尋從某處飄來的香味,肯細心留意是哪些美食讓人流露出享受的表情,定不難找出那些「不為人知」的老西關美食。
  • 嶺南新天地的養生燉品——黃祥華養生堂
    廣州上下九步行街美食推薦 上下九步行街美食數之不盡,歷來是吃貨的必去之地。走遍上下九,吃遍上下九,西關老字號、甜品、腸粉、麵店、白切雞,挖掘出大街小巷的各式美食。 廣州有哪些美食街?廣州24條著名美食街介紹 廣州有哪些美食街?下面小編給大家推薦廣州各個區有名的美食街,大家有朋友來廣州帶他們去吃吧。
  • 五一期間 廣州8條特色鄉村旅遊線路等你約
    信息時報訊(記者 崔小遠 通訊員 花宣)五一期間,在廣州賞田園風光,8條特色鄉村旅遊線路等你約。4月30日,廣州市第94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復市新聞發布會(「廣州人遊廣州」新聞發布會暨「美麗鄉村 快樂旅遊」啟動儀式),在花都區塱頭古村舉行。現場,增城、白雲、番禺、花都、南沙、從化等各區紛紛推介「五一」鄉村旅遊產品。
  • 廣州西關幼兒園綠瓦花窗滿庭蘭桂(組圖)
    廣州西關幼兒園綠瓦花窗滿庭蘭桂(組圖) :廣州市荔灣區一片現代化建築包圍著一個少有人知的幼兒園———廣雅幼兒園西場分園:在百年老祠堂中,雕花大門裡、紅漆大柱旁、綠瓦花窗間,孩子們唱著《尋晚(昨晚)只(一隻)豬仔叫》、《椰子夾酸薑》等年代久遠的童謠……連住了一輩子西關的老人都說:「在廣州,還能保存著這樣的西關風味,真太難得了。」
  • 【廣州文化拾遺】解讀西關大屋,品味西關建築文化精髓
    大洋網訊 庭院深深深幾許,經過腳門、趟櫳、正門,從兩側繞過前天井和中天井,在層疊的木屏風後,是清末民初西關大戶的生活場景。西關文化,是廣州文化的縮影,而西關大屋,則體現出西關建築文化的精髓。記者近日走訪鴻昌大街、多寶路、龍津西路、三連直街、逢源大街及西關民俗館,尋訪鬧市中的西關大屋,中西結合的藝術特色、建築結構的精妙設計,訴說著歷史往事,呈現出古韻濃厚的廣府文化。西關民俗館青磚大屋藏巷內濃濃傳統西關風從荔灣博物館東側拐入,一座青磚大屋靜靜佇立在窄小的巷子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