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道:跟對人,走對路,做對事

2020-12-14 讀經論道

老話說的好:「人這一生,要跟對人,走對路,做對事。」

沒錯,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人們都有過年少無知,有過青年熱血,而這個時候是我們價值觀、人生觀養成的階段,同樣也是我們開始做事的階段,所以跟對人便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只有跟對人,才能走對路,最終才能做對事。

同樣,人度過了青年,來到中年,同樣需要有所追隨,但此刻的人們便未必還要跟人,而是要跟對了「道」,選對了「路」。

所以由此看來,其實人這一生都是在不斷地尋找、跟隨以及探索著的。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真正跟對人、走對路、做對事呢?

《易經》中有一卦,由兌卦和震卦上下疊加而成,故名澤雷隨。

此卦一陰一陽,上卦兌卦為陰,下卦震卦為陽,陽居陰下,澤中生雷,而且隨卦上下兩卦都是陽爻居陰爻之下,這就有陽剛者謙遜對待陰柔者,並暗中默默幫助陰柔者的含義。

比如丈夫在家中不僅甘居妻子之下,而且默默在各方面幫助妻子,妻子肯定會死心塌地跟著丈夫;亦或是領導謙遜對待下屬,而且還默默提攜培養下屬,下屬肯定會跟隨領導。

這就是隨的含義。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掌握跟人的學問呢?

不妨來看看隨卦的六爻是如何跟隨的。

隨卦有一個與其它卦象不同的特點,那就是不講爻與爻之間應合關係,比如一對三、二對五,而是只講下爻對上爻的追隨。

第一初九,初九爻處在隨卦之初,陽爻居陽位,爻辭:「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官有渝是思想發生改變的意思,所以初九爻告訴我們思想要改變,要出門去接觸人,要懂得去跟隨人。

懂得出門去社交,是人生之初,這就是第一步,是好事,故而貞吉。

到了六二,陰爻居下卦中位,下有初九陽爻,上有六三陰爻,六二選擇追隨上面的六三陰爻。有陽不隨而隨陰,故而爻辭:「系小子,失丈夫。

自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因為自己的一些私心,導致自己跟錯了人,因此失去了很多。

有些人明明知道該怎麼做,但卻因為懶惰、私心等等原因而不去做,結果只能失去更多。

而六三與六二非常相似,只不過選擇相反,上有九四陽爻,下有六二陰爻,六三追隨了九四陽爻。故而「系丈夫,失小人。隨有求得,利居貞。

選擇正確了,故而是有所求得了,但這裡也提到「利居貞」,也就是做出了正確選擇就不要動搖了,這樣才最為有利。

九四,九五陽爻之下,九五陽爻代表君主、領導、貴人等等,不用問,註定追隨。本應是大吉之象,因為見到了可以追隨的貴人。

但爻辭卻說:「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雖然有所收穫,但是兇險也隨之而來。

為什麼呢?「鳥獸盡,良弓藏,狡兔逐,走狗烹。」有古可鑑,比如漢初三傑韓信,沒有韓信劉邦平不了齊,更滅不了項羽,但最終韓信還是被呂后殺害。自古為君主立下卓越功勳的臣子往往都沒有好下場。

我們當代也是,工作中越是是接近上層其實利益關係、辦公室政治越複雜,稍有不慎便容易受到影響。

所以怎麼辦呢?「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有信譽、有誠意、還能及時明察各種情況,這樣及時調整,那麼還有什麼害處呢?

比如同樣是一起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張良,最終激流隱退,不僅保住了命,更是在道家方面有所建樹。

順便一提,據說後來道教的天師祖張道陵就是張良的後人。

接下來就是九五,九五已是陽爻居中得正,象徵人達到了頂峰,這個時候沒有什麼人可以追隨了,那麼這個時候就要追隨「善」的道理了,多做好事了。故爻辭:「孚有嘉,吉。

而到了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把人抓起來,後又放出來,君王在西山祭祀。

這是什麼意思呢?

周文王就經歷過抓放的過程,其實文王本應該追隨商紂王,但紂王昏庸無道,這個時候周文王就不在追隨他了。

上六走到了隨卦的終點,到終點就要開始變卦了。

所以不論追隨誰,若是走到頭了,走不下去了,該斷就應該斷了。

所以,我們也就明白了,人在不同的階段是要去追隨不同的人的,《易經》講的就是變的藝術,每一卦本身不變,但不變亦是在變,在不變的卦象中時刻展現著變得意思。

我們人身處社會,時代在變,社會關係在變,我們每個人年齡在變,心態在變,位置也在變,我們追隨的人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但變亦不變,變的是一切,不變的是道理。

我們只要掌握了這隨卦的道理,那麼便可以以不變應萬變了。

相關焦點

  • 職場中什麼叫跟對人、走對路、做對事呢?
    正所謂「選擇遠比努力重要」,一個人成功的前提不僅僅是看他是否有好的人品或者很強的能力,如果這些你都有,但卻在一開始就沒有跟對人,那麼這一生也很可能一事無成。因此,無論對誰來說,都要在一入職場時就謹記:寧可拜錯神,不要跟錯人。跟對人需要的是眼光,但更重要的是在對的人面前展現出你的價值,讓他帶你一起做對的事。 看人準不準,其實是一件難度頗高的事。
  • 做對事贏一次,跟對人贏一生
    第一件事:找對平臺選擇大於努力,選對一個重要平臺對一個人的才能發揮很重要,有時候,不是一個人很能幹,而是因為這個平臺的作用,使得很多人誤認為是他的才能如何了得,如果平臺換了,情況就不一樣了,第二件事:交對朋友都說朋友多了路好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朋友能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情,影響你的三觀……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易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易消沉,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 修行後,出現這4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修行的人,非常注重因果。不論你修行,還是不修行,都要懂得尊重因果。很多人,到寺院中去燒香拜佛,希望求佛保佑自己生子發財、消災解難。佛說人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你做了多少好事,就有多少福報;你做了多少壞事,就有多少磨難。佛經云:「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教:學佛後,出現這3大跡象,說明你走對路了,恭喜!
    唯有積極改變自己,人生才會有轉機。學佛後,出現這3大跡象,恭喜你,走對路了!一、行持「孝道」,越來越孝順感恩佛家非常重視孝道,不但佛家,道家、儒家也尤其推崇「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人德行的底色,佛家講,世上最大的善,莫過於孝;世上最大的惡,莫過於不孝。
  • 學佛感應,出現3種狀態,說明你走對路了
    佛者覺也,任何一個覺悟的人,都可以稱之為佛。學佛有什麼用?一兩句話無法詳盡,對我們普通人的需求來講,學佛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給自己靈魂找一個美麗的歸宿。能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亦可招財納福。人這一生,人來人往,歷經滄桑之後,也許你就會明白,所有的經歷好像都是安排好的。正所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 佛教:信佛後,身上出現這3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好山好水好人生,把山水做知音,人間就少了很多煩惱。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信佛都比較急功近利,佛菩薩再慈悲,再有神通,也不可能改變人的因果。如果不走正道、不存良善,任憑你磕破頭、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就走錯路了。人要想通過學善知識改變命運,最根本的是要改變我們的心、我們的德行,而不是愚昧地苦苦求佛,你自己不改變,誰也拯救不了你。「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法是因果,唯有改變「因」,才能轉變「果」。
  • 做事不順,沒人支持,怎麼辦?曾國藩的剛柔之道,也是成事之道
    等到了一定的人生階段之後,發現:這世界跟自己想得不是那麼一樣,於是,有人說服自己,給現實讓路,不是退了回去就是下了水田;有人像老翁一樣,想辦法解決問題,這類人,大概率會做成一些事;也有人,死不認輸,像老翁的兒子,堅持到最後,也達成了自己目標。
  • 做對事贏一次,跟對人贏一生,牢記一句話任何時候都不會跟錯人
    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怎麼跟了這樣一個領導」,生活中也常聽到男人女人抱怨:我怎麼找了這麼男人、女人。和什麼樣的人結婚,就是什麼樣的人生,跟什麼樣的領導就是什麼樣的工作狀態。跟對人,太重要。所以「做對事贏一次,跟對人贏一生」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 千年宋詞裡的真諦:人走茶涼,只道人生是尋常
    懂得知足方能常樂,就好像紀曉嵐老師陳白崖所寫的一副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過分膨脹自己的欲望只會讓心靈疲憊痛苦,因為生命難以承受之重。魯迅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人生在世,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如果一生中有幸遇到知己,一定要懂得珍惜。
  • 《老子》損益思維及人生平衡之道
    他在《物理學之道》中說:「中國的哲學思想,提供了能夠適應現代物理學新理論的一個哲學框架,中國哲學思想的『道』暗示著『場』的概念,『氣』的概念與量子『場』的概念也有驚人的類似。」孫中山也曾說:「中國古代老子的政治哲學實在比西方好。」可見老子思想日久彌新,影響深遠。  本文探討老子關於損益的思維,在人生中如何把控損與益這對矛盾和相反的邏輯?
  • 處事之道是赤誠,懷一顆熱情的心,做一些善良的事,無愧於己心
    01夫妻之道是包容,因為要過一輩子,你有你的任性,他有的他的個性,包容之下才有彼此的相融,和睦的家庭。朋友之道是真誠,從陌生走進生命,從相逢融入心靈,朋友間最怕欺騙和虛假,給予真心才能收穫信任。為人之道是寬容,這世間沒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寬以待人,嚴於律己,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處事之道是赤誠,懷一顆熱情的心,做一些善良的事,無悔於他人,無愧於己心。02人與人之間,語言並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一個善意眼神,一個陽光的微笑,一個忍讓的動作,也能讓人心生暖意。
  • 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求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
    易經忠告: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交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因此,人在這個年齡段,應該擦亮眼睛,認清自己親戚的"真面目",減少給自己添堵的機會。這兩類親戚應當小心為上,避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易經:人到五十,不做三件事,不交三種人,不走三種親,很有道理人到五十,最好不要去求這三種人:1、不要去求那些看你落難就躲得遠遠的人。即使你求他,也是白費力氣,他反而會奚落你嘲諷你。
  • 宇宙人生真相!關於「道」的絕密信息,有緣人讀之!
    自己選擇的路,自己走,沒有理由抱怨。有些人窮其一生,苦苦追尋大道,殊不知這道便在腳下。其實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道,雖然不盡然合天地至理,但這都是自然之道。《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融於自然才能合於道。要期待,不要假想,順其自然,如果註定,就一定會發生。
  • 《需》:人生飲食之道的形象化圖解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周易》思維是一種意象思維,稱名取類,曲盡幽隱,依文解義,僅得皮相,言外之意,須以象參。《序卦》說:「需者,飲食之道也。」「道」者,人路也。卦辭曰「有孚」曰「貞」,其道之總則。《象傳》曰「君子以飲食宴樂」,遵總則而行其道。《彖傳》曰「需,須也」 ,行道之終極目標。理想確立,不再想入非非,朝著一個目標前進。
  • 鬼才郭嘉 跟對人做對事才能有所成就
    跟對人,做對事,事業上才能有所成就,這也是現代人的共識。郭嘉說,有智慧的人必須先考察度量他的老闆,這樣才能成就事業和功名,才能實現理想。還有一件事也足以證明郭嘉的預判能力: 郭嘉預測孫策遲早死於匹夫之手,理由是:孫策吞併了江東後,所殺的人全是英雄俊傑,而這些英雄俊傑手下也都有一幫為他們死命效力的人。然而孫策輕視這些死命效力的人,並且還不防備,若刺客藏起來,一個人就能殺死他,你有百萬雄兵,也沒有用。
  • 《天道》:人生至誠,天之道也
    引言:在這樣一個浮躁而又嘈雜的時代,「善良、誠實」這樣的字眼逐漸被淹沒,但是走了很久會發現,還是具有誠實和善良這些品質的人能獲勝,因為人善人欺天不欺。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者。
  • 基督徒走光明之道的三要素
    聖經《箴言》第九章六節說:「你們愚蒙人,要捨棄愚蒙,就得存活,並要走光明的道。」《使徒行轉》第26章23節說:「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這兩段經文說明,人在沒信主之前,基本上都是愚蒙人,不認識主耶穌,不知道主的真理真道。
  • 為人之道:人有三不交,話有三不說,事有三不做
    話有三不說:01.揭人之短的話不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揭人之短,令人難堪,這比惡語傷害還大。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每個人都有尊嚴,都好面子。所以,在生活中,不要揭人短處,言人隱私。一個人要麼不說話,要麼一開口就切中要害。不要說沒有價值的廢話,多說無益,貴在恰到好處。事有三不做:01.走捷徑的事不做曾國藩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 走中正之道
    劉祁《歸潛志》中說的:「不循中道,縱得升遷何榮也?」意為不走中正之道,即使獲得升遷,有什麼光榮的?在綠城的11年,我清楚地知道,一路走來,每一步都走得踏實堅定。  挫折是一種歷練,「不二過」就是進步  1998年剛進入綠城,在幹了一年多的土建管理員之後,2000年,我擔任紫桂公寓的工程主管,期間經歷了職業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美跟醜都是必然存在於世間的東西,美對於每個人來說有不同的標準,這是自然的現象,如果人為地給美設定一個固定的標準,那麼所有人都會想方設法往美的這個標準去靠。現實生活中的整容臉就是這麼個道理。「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不善」是指不好的行為或者是假裝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