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到了某個年紀,就不願意再動腦了。
上學的時候還好,還有作業和考試盯著你,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也還行,至少不能和毛爺爺過不去。
但一旦這環境適應了,大部分工作勝任了,這人呀,就開始懶散了。
知乎刷起來,劇集樂起來,直播賞起來,遊戲打起來,很快你就發現,即便腦子空空,這日子也照樣過得去。
於是,你開始心安理得地放縱,直到某天,你發現腦中總是一團漿糊,很多事情變得稀裡糊塗,不大記得住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信息過載。
大腦在處理一件事時,對信息進行瞬時存儲和加工的記憶系統是工作記憶。
現在普遍共識是,工作記憶只有4個容量單位。
我們每天接觸大量的碎片信息,認知資源被各種沒營養的資訊佔據,內存一滿,哪還有空間記憶真正重要的東西。
原因二:面對信息,習慣了被動接收。
一本書、一篇有價值的文章,如果你看完了深有感觸,你會回頭再主動探究嗎?例如拿個小本本做筆記,思考一下作者寫了哪些點,有哪些是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
大部分人不會,因為主動思考可比被動接收累多了。
記憶的本質,是信息在大腦中產生短暫的記憶痕跡,這些痕跡在各種契機下被不斷加深、整合,最終形成穩固的神經聯結,轉化為長期記憶。
因此,想要改善記憶力 ——
首先,要在信息上進行斷舍離,篩選出最有價值的20%的信息,賦予它80%的認知資源。
然後,通過各種記憶方法主動創造契機,對記憶痕跡進行加深、整合,直至形成穩固的神經聯結。
那有哪些加深、整合記憶痕跡的方法呢?我總結了以下5種:
主動回想。利用視覺類比、情境應用、詞群構建等方式創建記憶聯結。利用你與生俱來的視覺空間記憶,創建記憶宮殿。利用多種感官記憶,手寫和口述。間隔重複。
01
主動回想
你有沒有睡前復盤的習慣?或者,在看完一本書後,你是否會主動回想書中的內容?
研究表明,越努力回想信息,信息在記憶中就植入得越深。
不過,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把單純地複習材料當成是回想。
例如,昨天你讀完《拖延心理學》,裡面講了導致拖延的四個因素。
晚上刷牙,你無意間想起書中細節,然後突然困惑,四個因素是哪四個來著?
你趕忙放下漱口杯,翻開書,把相關文字又閱讀了一遍。
嗯,你認為這下你應該知道了。
但事實上,等你下次回憶這四個因素,你還是說不出來。
因為最重要的「提取」過程,被你扔掉了。
記憶痕跡在初始生成的時候,是零零碎碎的,只有通過大腦主動地「提取」,才能將它們整合為更有條理的的記憶組,在下次使用時調取出來。
就像你搬家,你肯定不能光把這些東西搬進來就完事了,你還得把各個箱子裡的衣服、圍巾、帽子、襪子之類的拿出來,分門別類地收拾好,放置在合適的位置。
所以,下次記不起來的時候,先別急著看筆記,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地回想回想。
02
利用視覺類比、情境應用、詞群構建等方式創建記憶聯結
為了讓「提取」更容易,我們可以在已有的記憶上造鉤子。
例如,把要記的東西和已知的視覺形象聯繫起來。
很多畫師在教畫畫的時候,就會把簡單的繪畫步驟和數字聯繫起來,告訴你:
先將兩個2反向排布,再添一個7、兩個0,一隻小青蛙就畫好啦~(試試看)
若不這樣,你很可能會呆呆看著白紙,不知道從哪下手。
看書的時候也是,遇到知識點,你可以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與之相關的情境,在腦海中過一遍,或者寫下來,製成便籤貼在書上。
例如你在《自控力》中讀到:「自控的能量是會被逐漸消耗的,一個人在早上做事的效率最高。」那你就可以回想一下你早上上班的狀態,還有晚上癱在床上刷手機的樣子。
等你下次再熬夜,你就更容易記起書上的內容,然後意識到:「原來我不是真的想玩手機,只是自控的能量用完了...」
除此之外,構建詞群也是增強記憶的好方法。例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制定目標的五個原則:
Specific - 具體;Measurable - 可衡量;Attainable - 可達到;Relevant - 相關;Time-bound - 有截止日期。
將這五個單詞首字母連起來,就成了「SMART」。這意味著,你只要記住「聰明」這一個單詞,就能順其自然地記住五個原則分別是什麼。
03
利用你與生俱來的視覺空間記憶,創建記憶宮殿
這是創建記憶聯結的高級玩法。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去同學家玩,很遠的那種,你明明沒記路名,也沒記樓棟號,但只要去過一次,你就知道該怎麼走。
我們都具備與生俱來的視覺空間記憶能力,這是遠古老祖宗留下的,它幫助我們在外出狩獵時還能記得回家的路。
記憶小白和記憶高手最大的區別就是,記憶高手能將這種能力充分開發,為己所用。
舉個簡單的慄子:
你要去超市買幾樣東西,分別是牛奶、餅乾、番茄、雞蛋、西瓜、香蕉、掃帚、衣架。
已知視覺空間記憶是你的家,如圖所示(當然也可以是學校、街道、城市,這都隨你):
下面開始創建聯結:
你下班了,看到桌上有一盤番茄炒雞蛋,還有一個套著塑膠袋的大西瓜。
早上沒喝完的牛奶灑了,牛奶沿桌子腿流下來,地上還有零碎的餅乾渣。
你準備拿掃帚清理,不小心踩到沙發邊上的香蕉皮,一個踉蹌,桌上的西瓜滾到地上,裂了。
你非常生氣,地上怎麼會有香蕉皮?肯定是那隻拆家的毛毛幹的。
於是你抄起髒衣簍裡的衣架,氣勢洶洶地找二哈對峙...
或許一開始,創建記憶宮殿的過程會比較費勁,但時間久了便能熟能生巧。
厲害的人即便清單項目上有幾十條,只要在宮殿走一遍,就能回憶起 95% 以上的內容。
04
利用多種感官記憶,手寫和口述
上學時,老師是不是經常對你說:「眼動千遍,不如手寫一遍」,或者「別光閉著嘴巴不出聲,讀出來呀」。
研究證實,通過激發多種感官建立起更多神經聯結,有助於我們更容易回想起要記住的概念和意義。
就像「榴槤」,你光看文字肯定不如親眼見見、親自聞聞、甚至咬上一口記得更深刻。
我們平日裡總問,為什麼有些人能把書中觀點和例子隨手拈來,而我看完就忘了呢?
這些隨手拈來的人,其實不知道把這些觀點和例子給多少人講過多少遍了。
不過,這裡的「講」不僅僅是「讀」,而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這樣有個好處,就是它能刻意引發你的「提取」過程,讓你在說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把知識框架梳理了一遍。
時間久了,這些框架在你的腦海中穩固成型,隨便揪出一個點你都能侃侃而談。
這也是大名鼎鼎的「費曼學習法」的根本原理,即: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
因此,下次記一個東西,別再光顧著看了,筆記做起來,嘴巴動起來,甚至耳朵、鼻子都可以調動起來,一齊發力。
05
間隔重複
學東西我們都知道要重複,但具體怎麼重複,很多人卻搞不清楚。
就像我們剛開始背英語單詞的時候:
「Apple、Apple、Apple、Apple、Apple、Apple...」
有意思的是,如果一次性重複太多次,我們反而認不識它了...
後來我們知道,背單詞其實可以遵循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還有卡片穿插法,市面上很多背單詞的APP運用的也是這些原理。
但說實話,我曾經試過用某軟體嚴格按照遺忘曲線進行學習,學到後期,看著擠滿屏幕的複習清單,我頭都大了。
5分鐘、30分鐘、12小時、1天、2天、4天、7天、15天...
每學習一條新知,都按照這些時間間隔來學習,簡直不是人幹的事兒。
說到底,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根本原理是「間隔重複」,和卡片穿插法的原理一樣,我們只需根據自己的需求制定計劃,在一定時間間隔內有意識地複習就好了。
一次性大量重複遠不如每天少量重複,知道這點,就能大大提升我們學習記憶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關於提高記憶力的小方法。
要注意的是,所有這些方法,都指向2個關鍵:
關鍵1:讓信息更容易記住。
也就是創建新知與舊知的聯繫。
舊知已經很牢固,就像一面牆,你要造出一個鉤子貼在牆上,把新知掛在上面。這樣,當你日後複習時,你會更容易找到它。
關鍵2:多次重複鞏固神經聯結。
鉤子並不牢固,若不及時重複將新知與舊知整合,等新知掉到地上,就會被新陳代謝阿姨在你睡覺時偷偷清理乾淨,下次再學,還得重新開始。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刻意練習。
什麼?你說你記憶力差是因為年紀大?(ΩДΩ)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大腦具有可塑性,我看到的很多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那思路可清晰得很吶,不信你去看看鐘南山院士。
不過,我相信你能看到這裡,一定是真心想要改變提升的,光有這個意識就已經超越很多同齡人啦~
很棒喲,慢慢來,學習成長的路上,我們一起加油!( ω )
擴展閱讀